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2|回复: 0

[史地人物] 李舒|中年人的成功都是从失败开始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5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0-25 05:46 PM 编辑

中年人的成功都是从失败开始的

 甘小棠 山河小岁月 2019-10-25

我有个在大型国企工作的朋友,最近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offer,薪水更高,工作听起来也很有挑战性。


但就在接offer的关头,她突然打起了退堂鼓:

“工作内容好难啊,万一我过不了试用期呢?”

“公司这么小,万一哪天倒闭了呢?”

“孩子要上学了,丈夫还在创业,工作不稳定怎么办?”

“你看,网上好多人说从体制内辞职之后很焦虑,我要么还是留在国企算了?”


我告诉她,这样的迷茫,我有过,很多人也都有过。


要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要拿份稳定的薪水还是辞职创业?要将就着相亲结婚,还是等待不知何时会出现的那个人?


面对未知的风险,迈出那一步确实很难。但回望来路,往往是那些听从内心的勇敢抉择,为人生打开一个开关,照进了一束光。




张幼仪说,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后两个阶段。“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她就是在德国,跟徐志摩离了婚。

在那之前,张幼仪是遵循三从四德的旧式女子,从来不对丈夫、公婆说“不”,并被丈夫轻蔑地称为“乡下土包子”。


A84D8610-A970-4B39-A513-426573B3696F.png

徐志摩带了一个年轻女子回家吃饭,对方穿着洋里洋气的海军裙装,却有一双挤在中国绣花鞋里的小脚。她以为是丈夫挑选的“小太太”,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徐志摩送走对方之后,问起张幼仪的意见,她忍不住说:“这个,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没想到徐志摩尖声对她吼叫:“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他苦心孤诣找来这个女人,只是为了给张幼仪证明,他们的婚姻,就跟小脚配西服一样滑稽。

1868260F-26FE-48C7-985D-9E7227A10362.jpeg

徐志摩很快不辞而别,丢下了怀着孕的张幼仪,甚至连离婚的要求,都是通过朋友来转达的。


张幼仪小时候曾听说,女人离婚是件丢脸的事情。妻子被丈夫休掉之后,只有三个选择:卖娼、出家和自尽。但真的走到离婚这一步,她骨子里的倔强和志气,反而都冒出来了: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她没有听从徐志摩的指示打胎,而是生下了小孩,签了离婚协议书,没有拿一分钱赡养费,在德国住了下来。为了有供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她报考了当地的师范院校,学习如何当一名幼稚园老师。


1925年,张幼仪的幼子彼得因病去世,第二年,她回到国内,开始了新生活。


她原本想办个学校,没有开成,反倒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同时,还在南京东路上经营了一家服装店,一家全上海最赫赫有名的服装店——云裳。

968EA65F-A32F-4FFF-841D-0D327B418495.png

云裳的营销战略,跟今天的快时尚品牌很像。一是率先开启“时装表演”的模式,请来沪上名媛,穿着云裳公司出品的服装登台走秀。模特们手中还拿着带香气的广告卡片,如雪花一般纷纷然洒向观众席,宣传效果极佳。


其二,是把世界最流行的服装款式拷贝到中国,还可以根据顾客的喜好和身材加以定制修改。据说,在巴黎流行的某一款时装,10天之后就会出现在这家店里,速度简直快得惊人。


张幼仪对时装本身,其实没有多大兴趣,但她显然很有理财投资的天赋。在经营银行和服装店的同时,她还涉足了股票市场,用赚到的钱,为公婆盖了一栋房。抗战爆发后,她买入了一批军服的染料,后来这种染料已经无从进口,她才把手中的囤货卖出,价钱足足翻了一百倍。

557C92D0-7073-4191-95E7-B447D8E5E11A.png

到了1953年,张幼仪嫁给了一位苏医生,成为“可以同他聊天,商量事情,还可以帮他忙”的伴侣。两人一起经营诊所,一起去欧洲旅行,也一起坐在康桥河畔,凝望水面波光粼粼。


她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张幼仪感谢离婚,而蒋彝可能应该感谢失业。


蒋彝在三十岁以前,换过好几份工作,按今天的眼光来看,属于职业规划不太清晰的那一类。

11A4E895-A84B-4692-B8F7-1EB45FCA8E64.png

他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幼时受父亲和兄长影响,很爱写诗作画,大学念的是化学系,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却只能在中学里谋到一个教师的职位。


当时,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蒋彝满腔热血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但没过多久,四一二政变爆发,他义愤填膺,决然离开了部队。这是他的第一次失业。


蒋彝去了上海教书,随后又转而从政,先后当了安徽芜湖、当涂和江西九江的县长,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事业,改革县政、杜绝贪污、严禁鸦片赌博……但在当时的官场自然四处碰壁,得罪权贵,还招来了不少骂名。


1932年,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想在九江强买地皮,花了不少钱打点关系。蒋彝得知后,气得直接撕毁了契约,把受贿官员都关进了大牢里。石油公司当然不肯罢休,把状告到了大使馆。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恼羞成怒,勒令他自动辞职,另谋差事。这是蒋彝的第二次失业。


三十岁失业,拖家带口的中年人,能干什么呢?蒋彝的选择非常大胆——他筹了些钱,把妻儿托付给兄长照顾,孤身一人去了英国。


他从零开始,一边拼命自学英文,一边在伦敦大学谋了个中文讲师的差事。当时,有人得知蒋彝会中国画,请他为“世界树木画展”画一幅墨竹。蒋彝意识到,这是个向西方介绍中国艺术的好机会,他重新拿起了笔。


当时西方世界有许多写中国的游记,大多带着偏狭的角度,刻意迎合西方读者的猎奇兴趣,讲中国人如何吸鸦片,如何做苦力,如何吃老鼠……


蒋彝对此很是生气。他想写自己在英国的见闻,也想藉由他的笔,让世界了解中国与中国人:

我要写的是各色各样的人——英国人、中国人的共同点,绝不写他们的差异和怪僻之处,要让人们彼此获得真正的了解。

正好在这个时候,蒋彝的英国朋友邀请他去湖区度假散心。湖区的水光山色让他想起了江西故土,他画了不少水墨写生,又用诗歌和日记,写下了一路上的见闻。


蒋彝想将其结集出版,名为《哑行者在湖区》(The Silent Traveller in Lakeland),出版社却不太感兴趣。在他们看来,读者不会接受中国人画的西方风景,书名又很敏感——一个中国人静悄悄跑去湖区,莫不是要做间谍?


最后两方妥协的结果,是出版社不付版税,并且将书名改为《哑行者:一个中国画家在湖区》,这本书才得以出版。

24113CEC-51E4-4F44-AA82-3B8981F1CBAE.png

没想到,《湖区画记》居然大受欢迎,在一个月内就脱销了。蒋彝用中国的水墨笔法,传神地捕捉到了湖区风景的气质,效果非常动人:

B5156859-976D-42A8-A42E-108F4FE364D0.png

英国评论家里德(Herbert Read)为它作序,认为蒋彝证明了中国艺术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它具有共通性,可以阐释英国山水,如同中国山水”。


读者来信塞满了邮箱,人们纷纷夸赞:

“你用中国人的眼睛,使我们认识了自己、”

“你的书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了过去习以为常,而被忽略了的事。”

出版社来电贺喜,笑称“时代变了”。蒋彝说:“我的想法也变了。第二版我要收版税。”这本书后来重印了九次。当然,书名也改回来了。


蒋彝的名气越来越大,此后,他又以“哑行者”的笔名,写下了伦敦、牛津、爱丁堡、都柏林、巴黎、纽约、波士顿等地的《画记》,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这些书里,有中西结合,笔法写意的插图:

3A149A5A-1C20-4420-8596-EA7197717267.png

有平实有趣的游记文字,还有他以中国书法写下的诗,字里行间都是故国情思:

D1D798C5-C03E-4C0F-A6DC-8A7BE2D1DFCA.png

有些读者认为这么厉害的艺术家一定是日本人,他就处处强调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专门出版了一本《儿时琐忆》,英文书名就叫“A Chinese Childhood”。


他还花费许多心思,编写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向西方介绍来自东方的独特艺术,后者至今仍是西方许多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的教科书。


2019年6月,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为蒋彝在牛津的故居设立了蓝牌,纪念他对中西文化艺术作出的贡献。这是第三个获得蓝牌的华人故居,前两个分别是孙中山和老舍。

40BF0936-6EC5-4D9E-89C7-B8C0890FD0E5.png

这位中年失业者,最终用诗画点亮了人生。




在人生的岔路口,有时候,也需要一点主动出击的勇气。


当陈衡哲在报上读到清华学校招收女留学生的消息时,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教授。

186465DF-FADB-443F-BCC2-9CDA4371F25E.png

陈衡哲生于江苏的书香世家,本来该是标准的大家闺秀。但她骨子里天生有着一点冒险精神,爱读书,还曾幻想成为骑着白马冲锋陷阵的“中国贞德”。三舅庄蕴宽看出了这个小女孩的潜力,常常给她讲述自己在两广为官的见闻,鼓励她要读书深造,要做独立的“新女性”:

“你得知道人对于生命有三种态度:安命、怨命和造命。我相信你能创造自己的命运,也希望你从小就有造命的态度。”

但陈衡哲并不知道这个目标该如何实现,毕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女子能上的大学。她跟随舅舅读过一年的书,又上过三年的女子医学院,还违抗了父母安排的婚事,立下终身不婚的决心——但母亲问起下半辈子的打算时,她心里依然是一片迷茫。


1914年,清华学校首次开始招募女留学生。考试没有学历门槛,只要求“体质健全、品行端淑、天足且未订婚,年在二十三岁以内”。


陈赫哲的硬性条件虽然都符合,但她担心自己英语不好,考试中的英美历史、几何、大代数等等,也是她从来没学过的科目。


她连父母都不敢告诉,只去找了一向疼爱她的姑母商量。姑母却非常高兴:

“无论如何你总要试一下!要是不成功只有我知道,要是你成功了,那全世界都会知道!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陈衡哲这才鼓起勇气去上海应考,对于有些不懂的科目,她就坦率地写下“从来没学过这个科目”,然后交了白卷。后来清华的秘书告诉她,这样的坦率反而让考官印象深刻。


最后,她在十个录取者中名列第二,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公费留美的女学生。


陈衡哲进入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并以笔名“莎菲”撰文向《留美学生季报》投稿,认识了主编之一任鸿隽,以及他的朋友胡适。当时胡适正积极倡导文学改良,其他留学生大多反对,只有陈衡哲理解白话文表达“积极又有创意”,被胡适引为白话文学革命“一个最早的同志”。

1653A314-4ED9-44B2-80C6-CABF2E6F2EB5.png

顺便说一句,她在《季报》上发表的是一篇白话文小说《一日》,时间是1917年,比鲁迅1918年的《狂人日记》更早。只是由于发表在国外刊物,影响力也不大,所以后来人说起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只知道《狂人日记》,反倒把《一日》给略过了。


陈衡哲后来与任鸿隽订了婚,回国要找工作,胡适特别积极地去找蔡元培。蔡元培听到才女陈衡哲的名字,一口答应。胡适又去找史学系主任朱希祖,但当时西洋史课程已有教授,朱希祖考虑再三,让陈衡哲先教西洋近百年小史或英文课,第二年再安排教西洋史。


就这样,当年勇敢应考的小女生,成了中国现代第一位女教授。

6105E97B-9596-44F9-899C-B52B4BCE6F43.png

陈衡哲婚后生了三个小孩,但并未中断学术研究。她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前后花费5年,写出了《西洋史》教材,不仅条理清晰,眼光独到,文笔也极好:

历史是全体人类的传记。人类还在生长时期,所以他的传记也正如半开之花。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便是:人类何以能从那个无尽无边的空间里,无始无终的时间里,发育生长,以至于达到他现在的地位。换一句话说,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某某皇帝的家谱,也不是武人政客的行述,乃是我们人类何以能从一个吃生肉的两足动物,变为一个代表现代文明的人。

后来西南联大也曾邀请陈衡哲去演讲,题目是“读书怎样做大纲”。三四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连走道上也站满了人,姚从吾、雷海宗先生都只能站在台角边上,“盛况空前,超过刘文典先生那次谈红楼梦”。(程靖宇《新文学家回想录》)


演讲结束之后,教授们纷纷上前握手致敬,有的称陈衡哲为“老大姐”,有的叫她“老师”,但没有一个人叫她“任太太”。

B115A438-C931-4530-B36C-AA7E75DAED41.png

她没有辜负舅舅的期望,凭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命运,在当时男性主导的学界里,也赢得了应有的尊重与名声。


你看,人生这么长,谁都有可能遇到挫折和迷茫。


有些人会随着生活的惯性来回摆荡,但也有许多人,掌握主动,找到自我信念,最终打开了人生的开关,迎来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A53DA28C-31A8-4F50-B582-31A9F47CE9EA.png

1.(美)张邦梅著;谭家瑜译. 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M]. 合肥:黄山书社, 2011.09.

2.任一鸣.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蒋彝研究[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12.

3.政协九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九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8辑 《海外赤子蒋彝》专辑[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11:44 AM , Processed in 0.0645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