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归来》
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了贫富的差距?
大学时做家教,有一段时间去的地方比较远,要转一趟公交车。
这路公交车将近半个小时才有一趟,很难等,很多时候,我都会在那个站点坐很久,百无聊赖,就会四处看看。
公交站旁边有一个街边书报亭,也会售卖一些饮料零食。老板是个中年胖男人,不管见了谁都是笑眯眯的。
亭子不远处,有一个绿色垃圾桶,特别硕大,有一米多高,看上去像个圆滚滚的胖巨人。
有一个拾荒老人,女的,估计有七八十岁了,白发苍苍,驼背很严重,背脊都快弯成一张弓了,很多次都看到她在垃圾桶旁忙碌着。
垃圾桶很高,她够不着,刚开始,她会带一个小板凳和火钳,颤颤巍巍站在板凳上,用火钳从里面夹出能卖钱的瓶瓶罐罐等东西。
后来,胖老板怕她摔倒,就过去帮她把垃圾桶倾倒,让她直接从桶里挑。
老人上年纪了,站久了会累,很多时候就坐在地上,慢慢挑选,整理和打包。
这一切我看在眼里,觉得比较难受,也想帮她一把,于是每次都会从书报亭老板那里买一份体育类周报,再顺便买一瓶纯净水。
我印象非常深刻,体育类周报那时候是一块一份,纯净水是一块一瓶。
这个在现在不算贵,可是,那个时候我做家教一个小时才 15 块钱,这次跑得比较远,加上学生是高中生,所以每个小时多了 5 块钱,每次做两个小时,可以拿到 40 块钱,除去来回车票 6 块钱,还剩下 30 多块。
当时,我要靠这个钱支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因此,是不敢乱花一分钱的。
周报可以让我打发等车的时间,看完了,就给那个拾荒老人,也算是物尽其用。
至于水,是因为我去做家教的那家人,有洁癖,再加上我也不想打扰人家,于是每次上门,都自己带一瓶水,免得人家倒茶客套。
我本来想自己带一个水杯上门的,但转念又觉得这样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还是带瓶纯净水更利索。
当然,在此之前,我并不是每次都买水,我是买一次,喝完后,把瓶子带回去,下次灌满白开水,再带过去。
可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个拾荒老人时,发现她盯着我看。我看到她那么老,很可怜,以为她想向我乞讨。虽然自己也穷,但善心流露,就拿出五毛钱,准备给她。
可是,她却摇头拒绝了,用手指了指我的瓶子,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马上咕隆咕隆把水喝完,然后把瓶子递给她。
她接过瓶子,只是冲我笑了一下,点点头,表示感谢。后来才知道,她不会说话,是哑巴。
从那以后,我每次等车都会在买报纸时,顺便买一瓶水。如果老人在,报纸看完就给她;如果不在,看完就给报刊亭老板,委托他给老人。
瓶子一般会在回来时,放在报刊亭里面,老板到时候会给她。
这个不能直接扔垃圾桶,因为当时拾荒者不止一个。
拾荒老人很友善,每次见到我和老板,都会笑。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笑,带一点点感激,很纯粹,也很和蔼,我也只能回报一个笑容,但我的笑很苦涩,内心其实很难受。
一则,为她感到伤心,这么老了,还要出来拾荒,二则,也为自己感到难过,自己只是穷学生,手头拮据,人微言轻,也帮不了她太多。
后来听老板说,这个老人有家,年轻时也很漂亮,只是遇人不淑,被抛弃,生下的孩子,因为家族遗传,也是哑巴,而且祸不单行,后来因为遭遇意外事故,还瘫痪了。
老人没文化,老了也干不动其他活,只能出来拾荒,好在虽然年老体衰,但身子骨还算硬朗,风里来雨里去,还是可以靠自己勉强度日。
她也要强,从不接收别人的施舍的钱,别人帮她,她会记在心里,但一般不外露,顶多笑一笑,表示感谢。
我听后更难过,因为我想起了另一个老人,就是我要去代课的主人家。
这个主人家不算大富大贵之家,只是普通的小康之家。
那个学生的爷爷奶奶,都是大学教授。爷爷不知道是不在家,还是过世了,只能看到家里有照片,看不到人。
奶奶跟拾荒老人差不多大,但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这个学生的奶奶,虽然上年纪了,但过得很精致,头发烫成当时流行的波浪卷,画精细的柳叶眉,还会敷粉,涂唇膏,手指上也涂抹红色指甲油。
整个人,看上去就是时髦而且有文化的老教授,是高知阶层。她对人也很和气,讲话斯斯文文的,就是洁癖严重。
我第一次去她家,喝水用了她家的杯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不够注重卫生,反正,离开时发现这杯子都被扔到她家垃圾桶了。这也是我要自己带水上门的原因。
主人家的老人,除了洁癖,其他都很好,对我也不错。
她知道我也不容易,逢年过节,都会给我额外发个红包,钱不多,一般是三四十块,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一笔小小的巨款了。
只是,我每次去她家,看到她,想起拾荒老人,都会想,同样是人,而且年轻时应该都很漂亮,为什么最后差距会这么大呢?
想了很久,也只琢磨出了一点:读书。
主人家的老人读书多,拾荒老人因为特殊原因(不会说话),可能年轻时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吧?
这也让我非常发狠,因为当时的我,除了年轻,一无所有,也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变得不再那么卑微,有能力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也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尤其是,至少给那个拾荒老人多一点帮助,而不只是一个空瓶子和一份旧报纸。
只是,我没有想到,没过多久,就不见那个老人了。听报刊亭老板说,老人得了一场急病,随即去世了,老人的孩子,被好心人送到了福利院。
又过了两年,城市拆迁变动,那一带被重新规划,报刊亭也没有了。
如今,我已经毕业多年。
大学刚毕业时,一度混得很狼狈,但因为特殊的经历,让我愿意发狠。
后来在学校呆了三年,又出来单干,现在,也算有点小名气,出去代课,一个小时就可以有一千多块,大约是当年大学家教收入一百倍,可是,我依然感觉到了生活压力,毕竟,一套房子,就可以让我背负很多年的还款压力,更不用说后面要面临的结婚、生小孩、养老等问题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还年轻,而且身体健全,也读过很多书,相比当年的拾荒老人,我还有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既然她在晚年都可以靠自己坚强活着,我如此年轻,还有什么理由选择逃避现实问题和压力呢?
贫富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人生的道路也是可以选择的。
趁着年轻,选择努力,选择上进,就可以不断缩短差距。
即便这一生的努力,都无法完全覆盖和其他人的差距,也没有关系。
毕竟,只要你开始努力,一步步上进,你的下一代,起点就会高一点。
经过多代人的接力,山可以移走,海可以填平,逆袭定然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