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丨父母的东北往事
凤凰图片 2019-09-24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命运与国家前途密切相关。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推出特别策划《潮水与我》,以家庭相册的方式,记录大国小家的变迁史。以下为第4期内容: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们是小学生,如今,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之际,他们已是耄耋老人,而我和哥哥也都已过不惑之年。母亲一辈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父亲在国企工作了一辈子,从厂长到下岗职工,经历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落寞。这些年,即便遭遇再大的变故,我的父母都没有放弃,他们始终保持坚毅善良的品格,携手并肩、相濡以沫。文图:时路 编辑:张树志 凤凰新闻客户端、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1941年,我的父母在辽宁抚顺出生。抚顺曾为中国煤都,是名副其实的工业摇篮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为直辖市。左图为父亲一年级入学照,右图为母亲初中入学照。
我的爷爷是旧社会的警察,他一生宽厚待人、乐善好施,后死于战乱。我的姥爷曾在“东北军”任职炮兵军官。在那个年代,他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物”,深知读书的重要,因此我的父母在早年都接受了相对较好的教育。左图为姥爷的照片,右图为爷爷的照片。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父母同时走进了小学校门。父亲小学毕业证书上“时”姓改成了“迟”姓,在那个论出身的年代,受爷爷身份的影响,父亲无奈改姓“迟”。不过,再大一些,他又恢复“时”姓了。图为父亲的小学毕业证书
1958年,母亲读高二,患上肺结核休学一年。她对大学的憧憬就此破灭。她通过自学考试成为一名民办老师,后转正为正式教师,先后在抚顺市体育运动学校、抚顺市电磁厂技校(现已撤销)、抚顺市卫生学校任教。从教四十年,桃李满天下。图为母亲的高中毕业证书。
1961年,父母高中毕业。在那个成绩“5分制”的年代,他们得了很多满分。毕业后,父亲一直在抚顺市二轻局旗下的工厂工作,先后在抚顺市工具厂、轻工设备厂和真空设备厂任职。他从学徒工做起,直到当上厂长。图为母亲的高中毕业证书背面。
父母是高中同届学生,毕业后一直为国家建设出力,直到两人都成了“大龄青年”,才在别人的介绍下相识。婚后,为响应国家“晚婚晚育”的号召,我的父母在36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1977年,文革结束一年之际,我的哥哥出生。图为1977年,父母在矿区老住宅的家里,抱着不满一岁的哥哥。
1979年,改革开放第二年,我来到这个世界。图为1980年前后,母亲带哥哥和我到抚顺市劳动公园游玩。
从我记事起,父亲好像每天都在加班。他们那一代千千万万个东北建设者,每个人都踏实肯干、不计报酬,像马达一样,一刻不停地为国家输出自己的能量。图为1986年,父亲(三排左八)在企业“大干”时期与一些同志的合影。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总是苦笑又略带伤感地说:“那时候对学生太严厉了,应该多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图为1986年左右,母亲在抚顺市体育场带学生开运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