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云南》上线,就在刚才!
原创: 陈不诌 一大口美食榜 2019-09-09
星期五的时候,小宽老师给我发微信,告诉我陈晓卿老师那边《风味原产地·云南》成片出炉等待上线。
我心领神会,从办公室出发直奔稻来,没有片刻迟疑。
看样片——这事可能大伙儿不太理解,基本就相当于是原价抢鞋,虽然到头来东西都是一码事儿,但总有一种占了大便宜的沾沾自喜。
在路上的时候一直回想起今年年初上映的第一季潮汕的时候,正值春节假期好多外卖店都没开门,我看到兴奋之处大半夜打开外卖软件一无所获,哆哆嗦嗦钻进厨房自己熬了锅粥。
△五花趾*《风味原产地·潮汕》
好在这一次播出时夜宵店都开门,根本不慌。
所谓真香,就是还没看完一集就明确意识到这次夜宵也救不了我——最近得飞一趟云南。
《风味原产地·云南》一共十集,每集15分钟,依旧是按食材分集,顾问还是敢于胡乱老师。
毫不夸张地说:每集都能看得去过云南的人想再去,住在云南的人想钻大山。
喃撇
云南德宏,一个普通的傣族人家正在准备喃撇。这是一种介于蘸水和凉菜之间的神奇食物,如果从形态上对它归类,更像一种酱。
*《风味原产地·云南》
能做成喃撇的食材很多,常见的树番茄、马鬃鱼和苦子都有独自担任主角的能力。
△树番茄 *《风味原产地·云南》 △马鬃鱼 *《风味原产地·云南》 △苦子 *《风味原产地·云南》
配角的选择同样不能马虎,河谷以及热带地区,小米辣基本替代了煳辣子;蒜的加入既能提味又能杀菌;大芫荽、苤菜、香蓼……云南的深山中每一花每一叶都有独特的秉性。
*《风味原产地·云南》
院子里的那口石臼没闲着,每一次舂捣都是让食材风味充分释放的过程。万物皆可舂,昆明人熟悉的舂鸡脚不过是傣族菜中的冰山一角……
火腿
云南有一张火腿地图,很多城市、村落都有做火腿的习俗,但是由于每个地区阳光、温度、海拔、湿度的不同,做出来的火腿风格也大不相同。
比如在宣威地区,冬季阳光充足,湿度较大,温度较低,制做火腿的时间比老窝地区更短。在风格上,前者用“风干法”,后者则用“烟熏法”——这是两地根据自然环境做出的最优解。
*《风味原产地·云南》
从一只猪的养殖,到一条火腿的诞生,外人看来理所当然的整个发酵过程,在制腿师傅的眼里其实是和大自然的一场博弈。
乳制品
乳扇和乳饼,看似两种亲兄弟般的食材其实最多只算远方老表——大理的乳扇多用新鲜牛奶,而昆明的乳饼则用山羊奶居多。
*《风味原产地·云南》
同样是用发酵过的乳清助凝,得到的一个是挤压水分后形成的整块软酪,一个是拉扯风干后制成的片状干酪。
走在大理古城酒吧街,四处传来烤乳扇和玫瑰酱的香气,但这不是大理人唯一的吃法,沾蜂蜜生食已经足够美味。
△烤乳扇 *《风味原产地·云南》
在昆明的大小餐厅不难点上一道“火夹乳饼”。火腿和乳饼隔水同蒸,同属云南的两种食材共治一炉,油脂丰腴乳香四溢,蘸上一点儿花椒粉,霎时间所有风味都在口腔中难分难解……
芭蕉
对于“我爱吃芭蕉”这句话,外地人和云南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
外地人说这话时表达的多是对一种水果的喜爱,但是对于云南人来说,其描述主体显然指代不清。芭蕉、芭蕉花、芭蕉芯皆可成菜。
虽然芭蕉叶并不适合咀嚼,但是云南人也没浪费——拿来包裹食材。
*《风味原产地·云南》
细分之下,光是芭蕉叶就能用于包蒸和包烧,芭蕉花更是可腌可炒可汤可凉吃……
芭蕉芯这种神奇的食材在云南人的餐桌上看起来比芭蕉果实更美味。按图索骥在云南找到这些食材,和想象中的味道一一比对,这是属于吃货的集邮乐趣。
△芭蕉芯 *《风味原产地·云南》
对了,不用担心那些轰然倒塌的芭蕉树,它们的根系非常发达,砍砍烧烧,来年愈发茂盛……
这并不是《风味原产地·云南》的全部,还有更多神秘的食材穿插其间轮番撩拨食欲。
如果充了会员,一晚看完,那么只要能熬过当晚订机票的冲动,基本就没事了。如果不充会员得煎熬两周,架不住心里一直惦记。
△点击观看《风味原产地·云南》预告片
对嗜吃如命的人而言,为何云南这地方能常去常新?
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植物动物都汲取着彩云之南的灵气,在大山深处、川流之间野蛮生长;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宗族文化下的烹饪手法各异,最终呈现出食物风格也如万花筒般绚烂。
*《风味原产地·云南》
对纪录片爱好者而言,在新一季的《风味原产地·云南》中,航拍、特写、镜头的每一次推拉,不仅在宏观上承载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也在中观上阐明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共融格局;微观上……
微观不用说了,食材在镜头前娇艳欲滴的样子,在锅中辗转腾挪的气势,看过《风味人间》或者《风味原产地·潮汕》的朋友都懂。
*《风味人间》
一部好的美食纪录片不仅要普及关于食物的知识,还要探究人和食物间的联系,当这一切业已成型,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像我,现在就等待错峰出行,机票早日降价。
文丨陈不诌 图丨《风味原产地·云南》 《风味原产地·潮汕》 《风味人间》 视频丨《风味原产地·云南 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