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8-26 06:36 AM 编辑
当代苗族守灵人:白天工地挑土,晚上葬洞守567具族人棺材
中国人的一天 2019-08-25
洞里的棺材按不同的祖宗分类摆放。“老祖宗最讲究规矩,即便是去了那边,‘赶集’也要保持队形!”刘朝先说,调侃不是对死者不敬,对死者敬而远之,那死者才是真的死了。
湘西赶尸人,只流于传说;但平坝守棺人,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在贵州省平坝县齐伯乡,苗民刘朝先,这位当代守灵人,每天守护着平坝棺材洞567具族人棺材。
撰文/雷虎 摄影/阮传菊
编辑/黄松
出品/腾讯新闻
洞葬,曾经是一项流传广泛的苗族风俗,但如今已慢慢变成历史。因而寻访葬洞的过程,就像发崛埋藏在土层中的瓷片一般。给我们做向导的是平坝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人人都羡慕他的工作:每一次文物挖掘,都是历史拾遗。“向导”摇了摇头说:“我们每一次考古,都是在上坟,是在提醒大家,不要忘了祖宗!”
葬洞在距平坝县城20多公里的桃花村,虽然葬洞让人感觉阴森恐怖,但桃花村却是个诗情画意、极具象征意味的名字。我们开着越野车,在喀斯特峰丛中蜿蜒,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驾一叶扁舟,在江湖中漂荡。
削壁上的洞穴中,曾经有人家;山谷小径更深处,现在还有村落。正是无穷尽的山水阻隔,使得村民们进出山村比爬蜀道还难,因而贵州很多村庄还处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各种奇风异俗也得以留存至今。
桃花村让人有些失望:没有桃花树,不见落英缤纷,村庄中央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广场,场上尽是黄土,几辆推土机来来回回平整土地,几个工人跳着竹篓运土方,据说这里将要发展旅游要修一个停车场。
向导指了指停车场旁边的峭壁说:棺材洞就隐在环绕广场的群峰中,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去。他从推土机旁边找来一位挑竹篓穿劳工制服的村民,只见他拍了拍沾满泥的手,从裤兜里掏出一串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棺材洞的通行证。这位村民叫刘朝先,是平坝棺材洞的当代守棺人。如今,他被文物局“招安”,另一个身份是村文物协管员。他管理的“文物”,是棺材洞567具棺材。
刘朝先带我们绕过推土机,朝“停车场”走了两分钟,来到一座小山山脚,“这座山,我们都叫它老熊山,棺材洞就在我们头顶上,我守洞没事时,就挑挑土方换点烟酒钱!”
经刘朝先提示,我们才发现,距地面20来米高的山腰上,果然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山洞,藏在几十株古树后的围墙内。古树之前,是村里的中心广场,是人气最鼎盛的地方;古树之后,是传说中的棺材洞,是千百年来逝者集中安放之所。古与今,只不过一树之远。生与死,只不过一墙之隔。
守灵人刘朝先沿着悬崖边的百步阶梯盘旋而上,走到一半时停下来和长在悬崖边上的古树老藤点头示意,似乎这古树和老藤是他的老同事,点一点头是交接班仪式。眼前的场景暗合“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诗境,很难和葬礼联系在一起。直到走到阶梯的顶端,葬洞的一角露出黑压压的棺材。
葬洞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的阴森恐怖,反倒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这是一个喇叭型的喀斯特岩洞,按考古队的测量,洞长45米,宽24米,最高处21米。几百具棺材由外到内摆满了整个山洞。
“平坝棺材洞有棺木567具,大多保存完好。葬洞内的棺材,分为船形棺、圆木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和普棺6种。1987年贵州省考古所对部分棺木进行清理,其中第516号船棺木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一千一百年,是葬洞中最早的棺木。
平坝棺材洞是研究我国西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历史、葬俗传统的重要‘标本库’。”随行的平坝村文物局工作人员贾贤徽对棺材洞给出了官方解释。
距今约一千一百年前中唐时期,自第一具中唐风的棺材被放入棺材洞后,每隔一段时间,棺材洞就会再放进一具新棺。如果把棺材洞比作一颗大树,那么这567具棺材,就像567个年轮。生物学家观察树的年轮,能看出每一年的气候变幻。而考古学家则通过不同的棺材型制变化,以及棺材内陪葬物的风格变迁,推测这个村庄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