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民父亲爱画画 他笔下是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幸福
2019-06-15 中国人的一天
父亲幼年时代遭遇饥荒,少年时代经历文革,种过田、运过煤,去工地当过农民工,受过严重的工伤,也做过小生意,最后回到乡里。他这一辈子,和中国一起出生成长。在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曾以绘画和开拖拉机而闻名。如今65岁,他重拾画笔,记录这部苦难和幸福并存的历史。
摄影&撰文/焦冬子 视频剪辑/王茁旭
编辑/倒立
出品/腾讯新闻
一、父亲的个人史
父亲骑车在田间
五月底的豫南田野一片金黄,新麦的香味萦绕在村庄的里里外外,这是老农民最熟悉和期盼的味道。像一种诱惑,每到这个时候父亲就再也坐不住了,早晚都要到地里去转一圈,摘下来几颗麦穗子揉一揉吹一吹,再磕进嘴里仔细咀嚼。在麦子成熟到颗粒归仓的这段时间,父亲总会念叨很多遍,老天爷可别下雨,也别刮风,要不然又得吃芽子麦了。
父亲出生在豫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近现代以来,这里经历过日军侵袭、土匪抢劫,还有内战的炮火,也经历过解放后一系列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转型。从土路到水泥路,从人丁兴旺到空心村,这些年来这里的变化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父亲则是和中国一起出生成长的这代农民的缩影。
饥饿系列|父亲的画
在父亲幼年的生命中,吃是一件大事情。1952年他在饥饿中出生,家里给接生婆烙一张饼的面都是从邻居家借的,第二年收麦才还上。奶奶娘家曾是街上的大户,靠着娘家的接济才勉强让五个孩子免于饿死。
父亲五岁那年又遭遇了一次大饥荒,没办法的奶奶只好扯着父亲去远处的村庄讨饭,结果被人认出来说:“这不是出山街梁家的闺女吗?咋出来要饭了呢?”怕给娘家丢人,奶奶无奈地拉着父亲回家。
“你奶奶常说:‘人是一盘磨,睡着就不饿!’我们饿的时候你奶奶就会让我们睡觉。”这也变成了父亲的口头禅。
母亲缝衣|父亲的画
父亲兄妹共五人,他是家中老小,奶奶和大伯主持家务,他从来不操心家里事情,只管念书。五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仍然清楚记得10岁那年光着屁股去村口小学报名的情景。一年级的入学面试是跟着老师写一个“大”字,顺利通过之后,老师笑呵呵地跟父亲说:“来上学的时候记得穿上衣服啊,要不然小朋友们会笑话你的。
那时候,夏天不穿衣服不仅是因为天热,还为了省衣服,因为一件衣服冬天套上棉花是棉衣,春天拆了棉花做夹衣,夏天拆开夹衣就成了布衫。父亲说那时候的孩子都是到十几岁了才穿开裆裤,并不觉得羞。
最可怕的下雪|父亲的画
到了冬天,父亲只有一双棉鞋,因为下雪踩湿了,晚上放在火堆旁烤,离得太近,又忘了翻动,早晨起床棉鞋上烧了一个大洞,已经没法穿了,只好光脚踩着雪去上学,走路时不觉得,上课静下来脚又疼又痒没处放,老师给他找了双棉鞋。
父亲很爱读书,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的小学老师也教过父亲,由于父亲给老师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我竟也得到老师的偏爱。
父亲收麦
初中毕业的父亲已经是家里最有学问的人了,他回到队里参加生产队劳动,也算得上是生产队里的高材生,当上了时髦的拖拉机手。
因为肯钻研,表现优秀,每次考核父亲都拔得头筹,那是父亲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但是随着生产队解散,父亲再次回村种自己的一亩六分地,他的高光随之暗淡,驶入人生逆旅。
在煤窑工作|父亲的画
后来父亲开过修理铺,学过维修家电,但只懂技术不懂人心的他空有技术,始终悟不透经营之道,屡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
再后来他成为中国第一批农民工,跟着远近村庄的包工头去山西陕西的煤矿、硫矿挖煤,也是在矿上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去新疆的农场给人摘棉花,种地,修理机器,一年到头挣的钱刚够往返路费;去天津的工地扎钢筋,却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在家躺了半年,没有一分赔偿……
父亲的残疾人证
赚不到钱,他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弟弟的身体也出问题,那些年厄运一波接一波地向这个家庭袭来,苦难简直是一眼望不到边,现在回想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