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女孩13岁才上小学读两年就辍学 同学21岁念5年级
2019-06-01 中国人的一天
自习课学生们在教室外写作业。2017年
曲莫曲里是个孤儿,出生两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随后母亲改嫁,她在叔叔婶婶家长大。家就在学校旁边,她却没有按时入学,在家里帮着分担家务劳动。在支教陈老师的劝说下,曲里终于从三年级开始上学。还没念完五年级,因为物质生活的困顿和学习进度严重落后,曲里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而五年级同班同学里,很多都是和她一样在入学年龄被耽误的凉山孩子,最大的21岁。这群凉山大龄学童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图文&视频/小野人 编辑/lynnh
策划/中国人的一天×萤火计划
出品/腾讯新闻 腾讯公益
尔哈小学学生在室外考试。2016年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尔哈小学,属于村教学点。2016年,村小还在村口一块比较开阔的平地上,两间老旧的小房子,一间是支教老师的卧室兼办公室和厨房,另一间是教室,没有窗,堆满横七竖八的桌子。50多个三年级学生,除了上课,其他活动都在教室外面。
早些年,凉山地区的师资和办学条件都很差,上学路途遥远且崎岖,加上传统观念对教育不重视,很多孩子到了入学年龄都不送去上学,而是在家放猪放牛或者看弟弟妹妹。即使到了现在,大龄学童现象仍普遍存在。
尔哈小学的学生。2017年
2018年,尔哈小学还有二年级和五年级两个年级共94人,其中五年级年龄最大的学生21岁,13-15岁的居多,全班有九成学生是晚入学的大龄学童。到2018年底,几个五年级学生辍学外出打工,如今只剩下80多个在读生。
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时间,自己制作的跷跷板。2017年
凉山彝族地区的日常用语是彝语,上课教材却全是汉语,这对孩子们来说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是很大的挑战。上学的孩子算得上是村里汉语讲的最好的一批人,毕业后出外打工也能较快融入。
陈老师与孩子们在学校前合影。2016年
2016年时,尔哈小学只有一个年级,两个老师,每人上课半天。一位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代课老师约布,教数学,他也是一位毕摩(“毕”在彝语中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是彝族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经常有一些家务俗事处理,遇到农忙季节或被请去做毕时,全校就得靠支教老师一个人盯全天。
支教的陈老师在室外给孩子们上课。2017年
支教老师陈兴龙来自山东,教语文兼班主任。正常支教老师是半年制,有人扛不住,待几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就撤退,但是陈老师说他一到这里就爱上了这个村子和这群野马一样的孩子,想待久一点。
学生们在户外读书。2017年
陈老师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下课一起做运动、玩游戏,周末也不例外。学生们也用自己特别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有时候是一捧园子里现摘的青菜,有时候是一把青葱;彝族年的时候,教室的梁上则会挂起一条条大肉;春天来了,他们又会爬树上摘香椿头。一年四季,总是不缺各家菜园里的时令蔬菜。
学生们分享自带的午餐。2017年
有的学生离家较远,学校中午会发牛奶、饼干、火腿肠,但孩子们也都会自带午餐,包括烤土豆、白米饭、酸菜和干辣椒等。每到中午,同学们就放在地上围坐一团,分享各自的午餐。
支教老师厨房,卧室和教室都在一个房间内。2017年
教室最后一排桌子是支教老师的厨房,散放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几颗长芽的土豆在菜板边等着被削皮下锅。
学校老师的蔬菜。2017年
在凉山,土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孩子们无论是到远山放牛羊还是去上学,每天从家里带的干粮都是蒸煮土豆和一撮辣椒盐沫,支教老师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冬季,土豆几乎是唯一的蔬菜,炒着吃,煮着吃,烧着吃……从刚出土时的一掐一股水到变软生芽,在凉山生活过的人都无比了解土豆每个阶段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