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反舰导弹能否力抗美国海军西太霸权?
新浪军事 2019年05月09日
在之前的《日本反舰导弹对中国海军的威胁到底有多大?》中我们简单梳理了一下日本反舰导弹的发展状况,有网友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留言时提及,希望我们再谈谈中国反舰导弹的发展状况。在上月举行的解放军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虽然由于大雾我们并没有清楚看到空中编队挂载各式反舰武器的雄姿,但从之前曝光的彩排画面中可以知悉,海军航空兵部队的轰6轰炸机曾携挂“鹰击-12”反舰导弹现身。那么中国现役主力反舰导弹的战力到底如何,它们又在中国海军作战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本期《出鞘》就来谈中国反舰导弹。
从今年春节期间公开的央视画面可以看出,目前东海舰队海军航空兵部队的轰-6G轰炸机已经成建制地换装鹰击-12反舰导弹,这表明鹰击-12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并已形成战斗力。不过鹰击-12反舰导弹的性能虽然先进,但实际上已经是服役多年的成熟导弹了,从其模型在2000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至今已19载,其空基型发射画面曝光也已经有3年之久。“鹰击-12”此次再度亮相海上阅兵,很可能表明中国海军将有新一代空基型号的反舰导弹装备。
中国发展反舰导弹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仿制苏联“冥河”反舰导弹开始的,名为“上游-1”的国产型号采用与飞机类似的正常式气动布局,两片小展弦比的三角形水平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每片弹翼后部还有副翼。该导弹依靠一台两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来推进,此外在弹体后下方还有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上游-1”反舰导弹装备有一台隐蔽式圆锥扫描主动末制导雷达,用以自动搜索和引导攻击水面舰船。由于属于第一代近距亚音速反舰导弹,“上游-1”有着飞行弹道偏高、无超低空突防能力,且末制导雷达的抗电子干扰和抗浪性能较差等问题,距离我海军的作战需求仍相差较远。
之后到了70年代,南昌飞机厂针对上述缺陷开始对“上游-1”进行改进。改进型号“上游-1甲”采用单脉冲晶体管化小型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以及简化的发动机,并使用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设计成模拟式计算机控制系统,满足了导弹超低空飞行弹道的控制要求。之后南昌飞机厂又继续解决了导弹掠海飞行中雷达系统和驾驶仪系统的匹配问题,从而使得“上游-1甲”舰舰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和超低空突防能力相比前型号“上游-1”,都得到大大增强。
由于“上游-1”系列舰舰导弹的射程较短,为满足封锁近海海峡航道的作战需求,中国在成功仿制“上游-1”之后,又在其基础上加大推进剂箱容量、研制地面发射控制系统,发展出了增大射程的增程型岸舰导弹,即“海鹰-1”岸舰导弹。“海鹰-1”的弹体中部的燃料箱比“上游-1”加长了760毫米,射程从40公里延长到70公里,同时还研制了配套的更大推力的固体火箭助推器、提高了自动驾驶仪的中段导航精度。但由于与“海鹰-1”同期研制的“海鹰-2”也几乎同时完成定型试验,而且在射程方面更满足中国海军的要求,于是“海鹰-1”岸舰导弹列装不久就停产,被“海鹰-2”取代。
“海鹰-2”为了实现比“海鹰-1”更远的射程,其弹体进一步加长0.88米,并采用承力式箱体设计,增加了燃料储量,有效射程因此也延长到95公里。这样有利于把岸舰导弹部署在陆地纵深,借由海岸观通站或航空机载对海警戒雷达来指示敌舰目标,使得导弹的生存力与作战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当然射程增加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海鹰-2”的弹体长度太大,即使当时中国海军最大的作战舰艇051型驱逐舰也装不下其发射装置,因此“海鹰-2”只作为岸防导弹装备,而由“海鹰-1”承担了改装上舰的任务。
之后为了克服“海鹰-2”岸舰导弹末制导抗干扰能力较差的问题,提高其突防能力,中国研究人员又将其雷达导引头换装为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并将新型号命名为“海鹰-2甲”岸舰导弹,有时也被称为“红外弹”。当然“海鹰-2”系列并没有就此止步,后来为了继续提高其突防能力,我军又将红外导引头换装未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并选用新的高度表以降低弹体平飞高度,进一步改进后的导弹被命名为“海鹰-2乙”岸舰导弹,或被称为“降高弹”。
在空基反舰导弹方面,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同样基于“海鹰-2”研制了第一款名为“鹰击-6”的空舰导弹。“鹰击-6”在设计中根据空舰导弹的特殊技战术要求,采用了具有抗海浪、抗杂波、抗同频异步干扰和抗拖距干扰能力的主动式单脉冲体制末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以提高导弹低空突防、抗干扰能力和生存概率。同时“鹰击-6”还在弹上增加了多普勒导弹雷达,以克服由于高空和低空风速风向变化对导弹自控终点散布的不利影响。应该说,“鹰击-6”的成功研制,使得解放军对舰打击半径向外延伸了百余公里,不过由于当时世界大国的舰载高空防空圈半径已经扩展到100公里左右,“鹰击-6”刚诞生就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地面的问题也同样严峻。到了70年代中后期,由于以“冥河”反舰导弹为技术原型的国产“上游”和“海鹰”系列反舰导弹,均已经到了发展瓶颈,不管中国科研人员采用怎样的降高措施和提高末制导雷达的效能,都无法解决这两系列反舰导弹特有的雷达反射面积大、被弹面积大和易被拦截等问题。即使是拦截效能不高的苏制AK630型近防炮,对“上游”和“海鹰”这类“冥河”系反舰导弹的拦截概率也能达到70%左右。此外“上游”和“海鹰”系列反舰导弹过大的体积,也严重制约了当时仍以中小舰艇为主的中国海军的对舰打击火力。
可以说此时中国反舰导弹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了。而与此同时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的爆发,阿根廷的高亚音速“飞鱼”导弹以10米左右的掠海高度,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却让中国科研人员眼前一亮。此后“鹰击-8”系列亚音速反舰导弹迅速诞生,并大量取代了老旧的“上游”和“海鹰”系列反舰导弹,成为中国海军反舰作战的主力军,并相继衍生出鹰击-81、鹰击-82、鹰击-8A和鹰击-83等型号。值得一提的是,“鹰击”系列壮大之后,我军以往空基、陆基和海基反舰导弹各成一系的状况也被打破,反舰导弹在各平台的通用性开始大大增强。
“鹰击-8”导弹采用高亚音速超低空飞行模式,中段巡航阶段由自动驾驶仪和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在一定距离内按预定的航向飞行,末端单脉冲主动雷达制导,末制导雷达开机捕捉并跟踪目标,导引导弹飞向目标,采用超低空掠海飞行的攻击方式,巡航高度通常是20-30米,末端阶段高度下降到5米,导弹击中船的水线部位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穿透船舷在内部爆炸造成损伤。与“上游”和“海鹰”系列相比,“鹰击-8”系列外形大大缩小,这使其可用于更广泛的装载平台,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就在“鹰击-8”列装我军后不久,对其射程的改进工作就已展开。中国科研人员考虑到当时我国在军工技术条件上达不到研发能量更大固体燃料的水平,于是便采用小型弹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并配加油箱的做法,首先研制出了C-802型反舰导弹,并在此后迅速将这一经验推广到了“鹰击-83”上。“鹰击-83”换用了性能提升的小型涡喷发动机,以及抗干扰性能更好且具备多模式功能的末制导雷达等,不仅射程因此增加到了120公里乃至180公里,还在技战术性能上达到了同期法国“飞鱼”反舰导弹的水平,跻身小型掠海反舰导弹的第一梯队。
不过虽然代表亚音速反舰导弹阵营的“鹰击-8”系列一时风光无二,而且“鹰击-8”和“鹰击-8A”还曾分别被搬上053护卫舰和051驱逐舰,但“鹰击-83”却还是与052C舰擦肩而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射程最远不过180公里,无法满足海军对超视距攻击的需求,另一方面其还存在主动末制导雷达抗干扰能力仍较弱且制导距离近,以及战斗部毁伤能力不足等问题。而这时,同属于高亚音速低空掠海型反舰导弹的“鹰击-62”反舰导弹,却凭着较大的弹径和体积,不仅在射程上超过300公里,还在毁伤能力上达到了可使一艘5000-7000吨级驱逐舰重伤并丧失战斗力的水平。于是“鹰击-62”反舰导弹便成了052C舰的“座上宾”。
“鹰击-62”取代“鹰击-83”上“中华神盾”舰,也为后来超音速反舰导弹在我军的“王者归来”埋下了伏笔。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研制超音速反舰导弹,首先是“鹰击-1”,它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最开始计划由“水轰-5”携带,便取“鹰击长空”之意得名“鹰击”系列。“鹰击-1”射程45公里,速度则为2马赫左右。虽然在1985年实验成功,但由于在高速飞行中导弹内部温度过高而最终未能大量装备。随后发展的第二款超音速反舰导弹便是“海鹰-3”,它是以亚音速的“海鹰-2”为基础,移植了部分“鹰击-1”的技术,射程增至130公里,速度同样在2马赫左右,并能在100米低空持续超音速飞行,主要用于岸基摧毁大中型水面战舰。不过由于性能不足等原因,“海鹰-3”最终同样也没有大量装备。
不过这两次挫折却并没有掩盖“超音速”在反舰作战方面的巨大威力,而且中国还通过“鹰击-1”和“海鹰-3”的研制,积累了不少超音速导弹技术,并验证了冲压发动机技术(尽管期间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性能仍旧不足,只能通过捆绑火箭助推器来实现超音速和大航程,导致助推段过大,适装性很差)。新世纪以后,中国开始突破整体式冲压发动机技术,实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能够产生4倍于火箭的推力,此时我军也才迎来了超音速导弹大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以“鹰击-12”(用于取代“鹰击-83”)和“鹰击-18”为代表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也又再度成为我军反舰的绝对主力。
关于“鹰击-12”的具体作战性能,网上猜测的资料已经很多,据悉射程可能在400至500公里之间,已经接近了美国航母上F/A-18战斗机的防空巡逻半径。此外其战斗部装药量超过300千克,专门用于攻击敌方设防严密的超大型海上目标,一发命中即可使敌舰丧失作战能力。美媒曾猜测“鹰击-12”的巡航速度能达到2马赫,而末端攻击速度更能达到4.5马赫,虽然已经进入敌方舰队防空导弹的拦截范围之内,但由于速度过快,能极大压缩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即使是美军“宙斯盾”系统也很难拦截。
据悉为了反制“鹰击-12”,美国海军正筹划利用GQM-163A靶弹来模拟鹰击-12的作战威胁。GQM-163A靶弹是美军在从俄罗斯获得的47枚Kh-31反舰导弹(移除了雷达导引头等敏感部件)基础上发展而来,专门用于模拟各种装备冲压发动机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其掠海飞行高度在5米以下,掠海飞行速度达2.5马赫,射程超过220公里,美国海军每年进行常规训练打靶考核时都要用上6-7枚。据悉改进型的GQM-163A靶弹在外形上将与鹰击-12更加类似,不仅将冲压发动机的进气口改为矩形,还将弹体外部的四个进气道从圆形截面改为了矩形。
此外中国现在还有另一款更先进的“鹰击-18”超音速反舰导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导弹的攻击方式相当特别,在由舰载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升空之后,首先利用其尾部的燃气舵迅速转向,在固体助推段被抛离后,位于弹体后部的涡喷发动机随即点火使导弹进入0.8马赫的匀速巡航阶段,在飞行180公里后涡喷发动机也被抛离,前部弹体采用固体发动机推动,飞行速度迅速攀升至3马赫并进入40公里的末端攻击段,期间可用10G的加速度来规避敌方防空火力。而在制导方式上,“鹰击-18”则可能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方式,其导引头中途可利用数据链进行弹道修正以改变攻击弹道。
2015年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分析称,一枚“鹰击-18”就能使美军宙斯盾舰丧失作战能力。无论这种评断是否属实,毫无疑问的是“鹰击-18”将极大增强我军攻击敌方水面舰艇的能力,尤其是052D型驱逐舰和最新的055型驱逐舰上都装备有可发射“鹰击-18”的通用垂发装置。此外“鹰击-18”还可在我军最新潜艇上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中发射,除了进一步增强我军立体反舰能力之外,还有助于降低海军装备的维护和使用成本。至于“鹰击-18”的具体攻击模式,我们就留待以后再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