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1|回复: 0

[影乐之声] 尤达的道家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4 08: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尤达的道家精神

2019-05-04  周黎明  大家
周黎明,文化评论人,以影评著称,以中西文化解读见长,著有中英文著作20余种。


导读

书评人卡尼卡·雅什旺特曾说:“尤达是一位道家,这对星战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2500年前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鼻祖,但纵观全球,把道家原理在西方世界通俗化取得骄人成绩的,很可能是一个虚构人物。他就是《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Yoda)。

书评人卡尼卡·雅什旺特曾说:“尤达是一位道家,这对星战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25.jpg

看《星球大战》,谈《星球大战》,一个绕不过去的概念是“原力”(the Force)。

最早看到原力,脱口而出的反应是:这不就是中国的“气”嘛!每个人乃至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气场,有的人气场强,有些气场弱;有些懂得用气,有些能无意识运用,而有些则一窍不通。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的人物更是能把气用到怪力乱神的境界。

最早解释“原力”的《星战》人物欧比旺·克诺比有这么两段台词:“绝地武士的力量来自原力,这是一种能量场,由所有生物创造,它围绕着我们,穿透我们,将宇宙连接在一起。”“原力是能量场,又超越能量场,它是一种既能控制、又能服从的光环,是一种能创造奇迹的虚无。”

a.gif
5月4日被定为星战日,是因为星球大战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台词: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根据迈克尔·卡敏斯基在《星球大战秘史》一书的考证,“气”这个概念在1970年代早中期的旧金山,也就是卢卡斯创作《新希望》剧本的时期,已经在迷恋New Age的群体中非常普及。诚然,它不是当年美国人接触到的唯一一种生命力量的概念,但把“气”当作“原力”的灵感来源之一,大抵是合情合理的。

b.jpg

卢卡斯在《帝国反击战》的制作会议上有过一个完整阐述:“生存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力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围绕着我们。当我们过世时,那个能量便和其他能量汇合。宇宙有一个巨大的能量体,其中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我们是原力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能制造让原力存在下去的力量。我们死后,变成原力的一部分,作为原力组成部分继续下去。”

这段话涉及到原力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原力可分为“生命原力”(Living Force)和“宇宙原力”(Cosmic Force)。生命原力源自每一个生命体,而宇宙原力则是单个生命消亡后汇总在一起的力量,跟道家的“混沌元气”极为相似,但道家更看重混沌元气作为个体生命的来源。

电影艺术非常擅长将这类原理视觉化,通常是人咽气后,一股气伴随着倏忽的音效离开人体,在空中盘旋,然后飞向天际。幼童被告知,先人已经化作了星星或其他自然界的存在。无论是天边的云团,还是遥远的星系,看起来都像是一团团气。如果逝者有冤屈,那股气可能久久不散,直到正义得到声张。

第二个特点是:原力可分为光明面和黑暗面。尽管“阳”可以对应光明,“阴”可以表达阴暗,跟道家的阴阳观有所重叠,但也有区别。阴阳有强烈的性别特征,而光明黑暗则偏向道德评判。如果把光明面和黑暗面理解成善与恶,大致能说得过去。区分原力的光明与黑暗,一个重要标志是无私还是自私。阿纳金在成为达斯·维达之前曾说过,绝地武士是无私的,他们只为他人着想。整个《星战》故事的大框架,就是善恶并存:绝地、共和国、义军、抵抗组织等代表善,西斯、分离势力、帝国、第一军团等代表恶。

不过,我觉得《星战》的善恶观是大而化之的,有符号化倾向,缺少具体的道德纠纷。这跟它的神话基因有关。采用光明和黑暗,而不是道德判断更浓的词,如美德、邪恶,有助于它绕开道德的时代性或地域性陷阱。

我理解的原力并不是光明铲除黑暗,而是光明平衡黑暗。光明之所以是光明,是因为有黑暗的存在。反之亦然。这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是一个道理。尤达说,一个人一旦踏上黑暗之路,会被黑暗所吞噬;但他似乎没有说过要用光明来扫除黑暗。若用善恶来套光明黑暗,尤达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人之初,性本恶,因为欲念是走向黑暗的催化剂,而人在学会控制之前都是有欲念的。

27.jpg

这里涉及的欲念,首先包括物欲和权欲,但涉及物欲篇幅较少。《星战》中代表物欲的角色不是西斯皇帝或他手下大将,而是赫特人贾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论述,大概也只适用于贾巴及吸引奇形怪状外星人的酒吧,那里的音乐虽然不会“令人耳聋”,但截然不同于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风格,可以算是外星人心目中的声色犬马吧。跟那些古罗马电影里的纵欲场景相比,就小儿科了。

关于权欲,达斯·维达和凯洛·伦在重大时刻都表现出受到诱惑,比如达斯·维达让儿子卢克投靠黑暗,这样他们父子俩便可以大权在握,无往不胜,为所欲为。对权欲最赤裸裸的赞美和呼唤,则是达斯·西帝在阿纳金帮助下,用原力闪电击倒绝地大师梅斯·温杜时的高喊——“权力!无限的权力!”(英文的power在这里也有“力量”之意。)

28.jpg

尤达所用的词汇是“贪欲”(greed)和“执念”(attachment)。“Greed”通常翻译为“贪婪”,但中文的“贪婪”却往往指物欲,而此处凭借上下文可以发现,贪的范围更宽,尤指情感上的占有欲,即英文的emotionallygreedy。在阿纳金看到丧失爱妻的幻象时,尤达提出命运接受论,“贪欲”和“执念”是他对阿纳金情感和思维的形容。尤达似乎区别对待正常的欲望和必须放下的欲望,一旦放不下,才成为贪欲和执念,最终导致阿纳金的黑化。《道德经》第56章中,“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其中的“亲”和“疏”可归入感情的范畴,是得道者需要像超越“利害、贵贱”一样来超越的障碍。尤达说:“训练自己,对你害怕失去的一切学会放下。”

这是一个占比很重但又很微妙的概念,即对情感的占有欲,本片包含了阿纳金对他母亲的割舍不下,以及对爱妻的深厚感情。他在失去这两位亲人后,陷入绝望,投奔西斯。这中间的转换过程其实挺复杂,可以有多种解读。阿纳金看到幻象后,试图改变命运轨迹,拯救亲人,他的选择完全符合好莱坞电影里主人公的路子,因此,尤达对他的驳斥给某些西方观众带来相当大的困扰甚至不满。而这,恰恰是道家跟更为入世的儒家或基督教最大的分野。

29.jpg
老子和尤达连相貌气质都要几分相似呢,不过搭配大师的年轻人似乎有十几岁的差距

与其说尤达是反对七情六欲或爱恨情仇,不如说他反对感情和欲望的炽烈状态或喷薄表达。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阿纳金说,“西斯的力量来自于激情(passion)”,其实就是太过饱满直至满溢的、“盈”的感情。事实上,对于绝地武士的爱情观,连阿米达拉都一知半解。她曾问阿纳金,绝地武士是不是被禁止去爱一个人;阿纳金的答复是:“同情心,我定义为无条件的爱,是绝地生活的核心。”激情(passion)和同情心(compassion)在英文里更像是一对组合:前者偏肉欲、对内、强烈;后者偏精神、对外、弥漫。前者是性爱,后者是大爱。

尤达对于执念的阐述牵扯到生死观:“死是生的自然组成。为你身边转化为原力的人而欣悦。不要哀伤。不要贪恋。割舍不下会导致妒忌,而那就是贪欲的影子。”此处的“转化为原力”显然是死后的生命原力汇入宇宙原力。

后来的情节中,尤达反复告诫卢克,通向黑暗之路,是从恐惧到愤怒到仇恨到苦难的演变。夺去阿纳金亲人的,是命运;威胁卢克好友的(此时他仍未知莱娅是他妹妹),则是更为具象的敌手。如果说你对命运的无常没有还手之力,解救被绑架的朋友总是应该做的吧。卢克愤怒和仇恨的对象是黑暗面,因此道德上并没有错。尤达的异议在两方面,一是时机不对,卢克的修行未完成,不足以打败对手;二是卢克会感情冲动,把仇恨当作动力。打仗,却毫不掺杂感情,心静如水,这对于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很多人在赛场上都会动怒,何况是决定生死的战场。但尤达的思想跟老子如出一辙:“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兴……”

30.jpg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尤达则说:“唯有心静,避退,才能辨识善恶。”此处的“避退”跟老子的“进道若退”是无限接近的。说到底,原力修行者的最高境界是平和,必须学会自我控制,拿得起放得下,他们的终极对手是自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如果说原力在正传三部曲中属于玄学范畴,往小里说近似我们的“气”,往大里说接近我们的“道”,那么,在1999年开始推出的前传三部曲中,卢卡斯把它往科学的方向重重推了一把。

《幽灵威胁》中出现了midi-chlorian的概念,通译成“迷地原虫”、“原力素”、“绝地迷虫”,现在经常译成“纤原体”。按照卢卡斯的说法,“纤原体”是根据“线粒体”(Mitochondria)虚构的,源于线粒体“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的学说:“线粒体可能跟生命的起源有关,一个细胞如何在另一个小生物的帮助下变成两个细胞;没有这个小生物,生命就无法存在。也就是说,有成千上百个小生物依托我们而存在,而没有它们,我们也不能存活,生命都无法存在。我们离不开它们,它们也离不开我们。把这种关系当作比喻,在整个社会中,我们都需要互相依存。”

硬要套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勉强适用,但总觉得用《道德经》来解释细胞分裂是有点滑稽。

31.jpg

在《幽灵威胁》中,奎-冈·金解释说,有一种叫做纤原体的微生物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这能让那些纤原体数量多的人更能感知到原力。在《西斯的复仇》初稿中,帕尔帕廷皇帝告诉阿纳金,后者的出生就是他使用原力,指挥纤原体促使细胞分裂。而从宗教角度,阿纳金的母亲“无性受孕”,生下他这个“天选之人”,显然是受到耶稣·基督身世的影响。《西斯的复仇》成片中,帕尔帕廷对阿纳金说了另外一番话,说智者达斯·普雷格斯能利用原力来驱使纤原体创造生命。

尽管前传三部曲在故事顺序上早于《新希望》等三部正传,但从创作时间讲,则晚于正传。而且,写前传时的卢卡斯早已被封神,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因此,这是否代表着卢卡斯的原力观从玄学悄悄转向科学?至少是稍微偏向科学。《星战》可以算是科幻类型,但不是太硬核,偏软科幻,它通常被叫做“太空歌剧”(space opera),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人物谱系,宏大的世界观,宏大的视觉呈现。有些观众不太理解,那么多种类的飞船、那么先进的武器,英雄居然身穿布衣,挥舞光剑,貌似非常违和。我觉得这是地球思维使然,无意识中把《星战》当成了《异形》。我的直觉是,《星战》中的科学是为故事服务的,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为什么那么多星球都跟地球一样、无需特殊装备便可以让人类登录?为什么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都跟人类或地球动物体型相似?为什么连机器人的语言都酷似人类儿童的牙牙学语?当你看到更硬核的《降临》时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外星人的语言或许跟人类说话没有一毛雷同。

32.jpg

基于此,我认为前传中原力的科学倾向,也有可能是为了叙事的需要。原力的神秘性在正传里已经表现得差不多了,再往前走,那就是各种超能力大展览了,类似漫威或DC超级英雄的能力,但放置在一个更有东方色彩的外衣里。但前传似乎选择了另一条路,没有那么飞,但在西方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比如,绝地委员会发现年轻人更擅长领悟并掌握原力,因此他们寻找新生儿,将那些纤原体充足的孩子带走训练。这跟体育学院、舞蹈学院四处挑选儿童不是一码事吗?当舞蹈学院的招生老师在农村测量一个八九岁男孩的大腿和四肢时,村民们的目光肯定跟我们看着绝地大师测量新生儿的纤原体数量是大同小异的。

在《星战》衍生宇宙的小说里,摩克尔星有些生物形态时而能将原力推开,而杰森·索罗则通过遇战疯人发现了原力的其他呈现形式,并认为原力没有光明面和黑暗面,甚至连卢克都对原力产生了新的认知。凡此种种,很可能是因为故事需要进展,原力的概念随之需要深化,而科学解释恰恰可以提供更为多元的剧情可能性。

33.jpg
2017年在洛杉矶举办的星球大战庆典。今年的庆典于4月11-15日在芝加哥举行。

观众基于自己的立场,对原力的解读及演变表现出不同的反响。有些认为往科学方向延伸,破坏了原力的神秘感;也有人觉得这才是正道,否则就成为纯粹的魔幻作品了。《星球大战》不是科学研究,也不是神学论文,它是以电影为中心的一个文艺作品系统,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只言片语都被掰开了揉碎了放在显微镜下。可是,它无需遵循任何外在的学说或理论,只需要符合自己的内在逻辑。我们用道家或其他理论来比较或分析,说穿了是一种赏析游戏,而非探究正确答案。我见过有人用佛家教义比较分析尤达的串串妙语,也说得头头是道。所有这些解读,只是提供思路及乐趣,过于绝对,反而会限制各人的想象。

卢卡斯在1997年曾说,关于原力及其运用,他说得越多,原力的核心意思反而丢失得越多。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02:14 AM , Processed in 0.0552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