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4|回复: 0

[影乐之声] 乌鸦电影|豆瓣8.9,苦等一辈子,死都想回大陆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1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3-11 11:52 PM 编辑

豆瓣8.9,苦等一辈子,死都想回大陆啊…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19-03-12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一些年轻人的名字,响遍华人世界:林青霞、王祖贤、李安、邓丽君、罗大佑、龙应台、杨德昌、张艾嘉、郭台铭、齐秦…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原来这些巨星、导演、作家、富商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眷村。


DD584E70-352A-43E9-AA9A-1D0A6318949B.jpeg

眷村名人

823833C1-E240-4030-A300-B7C16EB29053.jpeg

台湾电视教父王伟忠,也是从眷村出来的孩子...

2003年,他决定拍一部关于眷村的纪录片,送给在眷村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妈妈:《伟忠妈妈的眷村》

FA80366B-0B62-4B46-B7C3-708B73420470.jpeg

壹 | 孙绍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16岁的孙绍琴,和20岁的丈夫王志刚,登上了从北京开往台湾的轮船。

第一次离家,孙绍琴有点兴奋,又有点担忧。

她问丈夫:我们很快就能回北京了吧?

丈夫毫不犹豫地点头。


这对小夫妻,对未来的命运,一无所知…

上岸后,他们傻了眼:低矮逼仄的房屋、邋遢的公共厕所、荒芜的土地…这里比起大陆老家,就像是山顶洞穴…

日子再苦,还是要过。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政府除了提供少量供给,其余每家每户穿的、用的,都需要自己解决…


人们都说:眷村的妈妈们,是最了不起的人。

每天,丈夫去部队,女人们在家,从凌晨开始连轴转,除了操持家务、管教孩子...

还要鼓捣些小吃拿去卖:炸米糕、阳春面、腌萝卜、烧饼、卤肉、粽子…

凡是想到能挣钱的,就拿到集市上去卖,帮补家计。


到了台湾没多久,绍琴就当了妈妈。

难题随之而来:奶粉贵得要命,自己又没奶水,孩子饿得直哭…

街坊知道了,马上安慰她:不急,XX家有奶,你去给她喂就好。

六十多岁的绍琴回忆:那时候眷村的孩子,都是吃“百家奶”长大的。


1957年,绍琴的小儿子出生了,夫妇俩给孩子取名:王伟忠。

二十多年后,这孩子,成为了台湾电视史上,不可或缺的大神级人物。

他创造的综艺,成为了经典:《康熙来了》《超级星光大道》…


眷村的孩子们,吃着南北方的地道小吃,夏天坐在村口的破藤椅,看着房子周围的豆棚瓜架成熟,听着各种南北口音混杂的戏曲长大...

慢慢长大,走出眷村,走出台湾…

偶尔,伟忠的妈妈绍琴,看着长大离家的儿女,就会想到,当年离家前,母亲的嘱咐: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你要记得给妈妈写信…

绍琴笑着说:妈就是想得多,我过海玩一玩就回来!

谁也没想到,这一玩,就玩了近半个世纪…

电影《客途秋恨》剧照

贰 | 女大大的包子铺

在建国二村的村口,有一档已经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包子铺。

每天早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习惯在这里吃早餐。

一杯茶,两个包子,皮薄馅儿大,几块钱就能吃得很饱。

除了便宜,还因为包子里,有家乡的味道。


在角落里,常常能看到一位老太太,一边叼着烟,一边娴熟地揉着面团。

眷村里北方人很多,人们有时称呼叔叔伯伯,叫大大。

大家觉得,这女人挺有些匪气,所以,就管她叫:女大大。


女大大的丈夫,孩子们叫他男大大。只知道他俩姓王,也不知道名字。

就这样,叫了四十年。

1949年,女大大和男大大在北京订婚后,就跟随部队,匆忙来到台湾。

两口子在眷村里生了五个孩子。为了生计,他们卖过杏仁茶、肉粽子、阳春面…最后摆起了包子铺。


村里人说:他们俩的故事,是说不完的。

男大大好赌,总是偷偷拿着卖包子挣来的钱,到小赌坊去赌个精光。

有时候剩点钱,就骑车到附近,去看歌舞团的女郎表演…

爽完回家,倒头就睡。

凌晨起床,继续起早贪黑和女大大烧水、揉面、包包子…


女大大性格彪悍,脾气火爆。

看到丈夫败家,狂风暴雨的骂街:你他妈一天天拿着钱往外送,把老子惹毛了,一枪崩了你个王八蛋!

男大大被骂惨了,忍不住回嘴:那敢情好!死了我飞回大陆,不带着你!

吵得震天响,手里的活儿,倒是一点儿没耽误…


从早上五点开门,一直到晚上收摊,两口子都吵个没完…

气得发昏的女大大,会忘了到底往饭盒里塞了多少个包子…

本来十块钱两个的包子,有时会变三个、六个…

孩子们瞅准俩人吵得最凶的时候,赶忙付钱,马上跑开…


人们喜欢包子的味道,更喜欢听他俩用乡音吵架...就着吵架声吃饭,这是只有眷村人才懂的浪漫。

有天晚上,男大大看完歌舞团表演,骑车回家途中,摔死了。

从那以后,包子铺只剩下女大大一人操持,这里变得很安静…

大家仍旧会去帮衬,只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女大大长了一张凶神恶煞的冷漠脸,人们很难从她脸上,揣测出悲喜…

有年轻人问她:女大大,你爱男大大吗?

女大大沉默了很久。

把一屉包子端上来后,吐掉嘴里的烟:我他妈不爱他,干嘛和他吵一辈子架?


叁 | 没买过床的杨妈妈

刚到台湾那几年,眷村里的每个人,都有毋庸置疑、坚定不移的信念:顶多三年,仗一打完,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眷村里的杨妈妈,对此深信不疑。

来这里好几年,他们家都没有买过床。


每天晚上,杨妈妈把地板擦得干干净净,在地上铺上几张厚厚的棉被,一家人躺在上面睡觉。

孩子们投诉:别人家都有床,为什么就我们要打地铺?

杨妈妈振振有词:睡什么床?说不定明天就要回大陆了,到时忙着赶船,哪有时间拆床板?

眷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杨妈妈相信能回家,就像相信日出日落的存在一样:本来就是嘛,再不太平,总不能不让我们回家吧?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杨妈妈的地板擦得越来越光,棉被晒了又晒,却仍然没等来,可以回家的船…

电影《客途秋恨》剧照

1959年的一天,满头大汗的杨妈妈忙完回家,瞥见墙上的日历,愣了愣神。

她惊觉:原来,他们到台湾,已经十年了。

她叫来丈夫,合力钉好了一张大床。

放学回家的孩子们,看到自己家终于有床板,惊喜万分…

杨妈妈红着眼眶,一边收起那床从大陆带来的棉被,一边喃喃自语:早该钉的,回不去了…

电影《客途秋恨》剧照

这部《伟忠妈妈的眷村》豆瓣得分8.9,2007年在台湾中天电视台播出后,好评如潮…

有网友评论:家国离乱,在漫长的时光中,消磨成了家长里短…
电影《客途秋恨》剧照

1949年,台湾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一下子涌进了100多万国民党士兵和眷属。

京腔、山东话、天津话、河南话、河北话、客家话…

台湾的本地人,对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又好奇,又恐惧…

而对这些“外省人”来说,台湾也充满了太多的未知…

1949年,国民党撤离上海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为了安置他们,政府在台北市、新竹市、新北市、高雄市,盖了一些简陋的房屋,供他们居住。

抱着“顶多三年就回家”的想法,他们在这个陌生、贫瘠的小岛上,自食其力,努力生活…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终其一生,也没再回到对岸的家…

眷村人与眷村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出于安全的考虑,眷村逐渐被拆除,眷村的老人们,也陆续离开,到崭新、整洁的新楼房居住…

从2003年开始,导演王伟忠就开始用摄像机,记录下这片他无比熟悉、即将消失的地方。


王伟忠说:眷村是大人的难民营,小孩的游乐园。

一家十几口人,常常要窝在最多1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夏天热得出痱子,冬天房子漏风,冷得打颤…

跟着部队来,是饿不死,可也吃不饱。


林青霞(左)就读大林镇社团新村幼稚园

然而,无论去到哪里,都能坚韧、乐观地活下去,似乎是这个民族的共性。

这群在异乡中风雨飘摇的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时代,守望相助,共同克难…

陈家没米了,李家就送来热腾腾的饭菜;

赵家没衣服穿了,钱家就送来旧衣服替换;

孙家的孩子没奶吃了,就抱去王家喂一喂…


每一户之间,都是“握手楼”,谁家有人吵架,有人打孩子,邻居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有时候对门吵得厉害,邻居还会敲门调停:算啦算啦,别吓着孩子…

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可是对于眷村的人们来说,不管北方南方,只要你来自大陆,我们就是老乡。

眷村旧照

在那个严肃、刻板的年代,也有不少眷村轶事。

邓丽君的父亲,一个国民党中尉军官,为了养活一家七口人,去女儿的学校卖烧饼…

5岁的邓丽君和家人的合影

那时候,村里只有公用浴室,一天,王伟忠爸爸用水泥洋灰砌了个浴缸,在外面捡了一大堆没有打磨的瓷砖贴上…

结果王伟忠洗完,身上被剌出一条一条的伤。

眷村的公共厕所,总是臭气熏天,墙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略带怨气的字句:说了三年,现在又三年,还是回不去…

有时候运气不好,写的人就会被举报,然后抓去受审…

社团新村的第一代公厕

许多人说:不了解眷村,就无法理解台湾的今天。

眷村,就是中国的缩影。

在眷村独居的山东老人,说着此生不再回大陆,但提到老家时,眼里分明有眼泪闪烁;


卖咸鱼的邻居爸爸一边晒梅干菜,一边告诉孩子们,在大陆的老家,水好天气好,什么吃的都有,什么玩的都不缺…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光,爸爸说:很快啦,明年就能带你们回去啦…


离乱之下,时代浪潮中的每个个体,命运浮沉,大同小异,却又被卷在乱世里,身不由己…

2005年,眷村全部拆除完毕。

这是一个讲述拆迁的故事,但却无意中,拍出了一代人的特殊过往。


眷村的男人们,也曾经意气风发,壮怀激烈;女人们,也曾经灵敏美丽,雍容淡定。

他们中的许多人,来时不过20多岁,甚至许多人,十指不沾阳春水…

来到这里,他们痛苦、迷茫,又勤奋、踏实,却流落异乡,被贫穷和焦虑追赶,在日复一日的期盼和绝望中徘徊,最终化成一生无法挣脱的乡愁…

有人说:虽然一切的起因是政治,但这一刻,我们可不可以抛开政治,感受这份思念。

回复 眷村
获得观看链接


1987年,离别家乡40年的台胞回到浙江省舟山老家,久久未能踏进家门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12:57 PM , Processed in 0.0756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