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6|回复: 3

英伦电影界大奖揭晓 历史剧《宠儿》包揽7奖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3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伦电影界大奖揭晓 历史剧《宠儿》包揽7奖项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9-02-12 11:13:05

核心提示:电视剧《宠儿》雄霸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多数奖项,电影《罗马》荣获最佳影片。

考消息网2月12日报道 英媒称,电视剧《宠儿》雄霸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多数奖项,电影《罗马》荣获最佳影片。

据路透社2月10日报道,古装戏剧片《宠儿》2月10日成为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最大赢家,荣获7个奖项;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黑白片《罗马》,在这一英国电影最高荣誉的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a29.jpg

阿方索·卡隆凭《罗马》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法新社)

奈飞公司出品的电影《罗马》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墨西哥一名家政工的故事。2月10日,这部备受业内好评的影片还拿下了最佳摄影和最佳非英语电影奖。

报道称,奥利维娅·科尔曼在历史剧《宠儿》中担纲主演英国18世纪的安妮女王。该片获得7项BAFTA奖,包括最佳英国电影、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和最佳化妆。

a30.jpg

奥利维娅·科尔曼在《宠儿》中剧照


科尔曼饰演的女王内心脆弱,情绪暴躁。她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这也是众望所归。与她搭档的蕾切尔·魏斯获最佳女配角奖。

拉米·马利克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对已故的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刻画,让他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

a31.jpg

拉米·马利克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剧照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2-13 09:12 AM 编辑

【延伸阅读】
美媒:中国电影业加入“太空竞赛” 《流浪地球》只是开端


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4日刊登题为《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的文章,作者为史蒂文·李·迈耶斯,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同样,在电影业中,该国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a32.jpg

《流浪地球》电影剧照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2月5日上映,外界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国内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这些影片包括,关于外星人袭击地球的《上海堡垒》和讲述一艘宇宙飞船在沙漠星球坠毁的《拓星者》。

独立影评人雷蒙德·周说:“中国的电影人将科幻小说视为圣杯。”他说,好莱坞已经为科幻片树立了技术标准,因此,观众的期望值非常高。

3D电影《流浪地球》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太阳即将膨胀成一个红色巨人,吞噬地球。迫在眉睫的危险迫使全世界的工程师制订了一项计划,利用巨型推进器将地球迁移到一个新的太阳系。当地球不得不经过木星时,形势变得十分危急,从而引发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

就像中国过去拍摄的科幻片一样,影片中的特效——例如假设地球突然脱离其舒适的轨道引发的灾难性气候变化——肯定会被拿来与好莱坞大片做比较。但初步反响是正面的。

雷蒙德·周说:“这如同科幻片元年的开启。”

《流浪地球》在中国农历新年首映,这个为期七天的长假是中国传统的票房高峰期。

a33.jpg

《疯狂的外星人》电影剧照

它在国内的票房竞争者是《疯狂的外星人》,这部受美国电影《E.T.外星人》启发的喜剧片,讲述的是两个好兄弟想利用一位外太空访客谋财的故事。

《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均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刘慈欣被视为中国科幻小说复兴的领军人物,他于2015年成为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

他的小说叙事宏大、探索深入。这使得这些作品在讲述人类在危险宇宙中的境遇时,显得愈发真实。《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北京举行的看片会上承认,把这些作品搬上荧幕,对任何电影制作者都是一个挑战。

郭帆说,中国观众对好莱坞此前的很多科幻大片反应平平。因此,电影公司对于投入必要的资源来制作有说服力的科幻电影一直很谨慎。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预算接近5000万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7元——本网注),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不算高,但在中国已经可以说是大手笔。7000多人参与了制作。其中大部分场景拍摄于由房地产和娱乐业巨头大连万达集团投资80亿美元在海滨城市青岛建设的东方影都。

郭帆说:“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至少不要赔钱。只要这部片子不赔钱,我们就可以继续制作更多科幻电影。”

a34.jpg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新华社)

刘慈欣小说的流行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最近的两部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也有助于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两部影片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该片上映也恰逢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2019年1月,中国的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虽然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几十年,但中国已经将宇航员送入轨道,并制订了加入甚至领导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宏伟计划。

(2019-02-11 11:23:06)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2-13 09:22 AM 编辑

【延伸阅读】
柏林电影节聚焦深刻社会问题 女性导演比例超过其他电影节


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 英媒称,2019年柏林电影节的展映电影探讨了沉重的社会和政治主题,其中包括一名逃离家暴丈夫的妻子、一名侵害妇女的连环杀手以及上世纪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

据路透社2月6日报道,2019年柏林电影节于2月7日晚开幕,丹麦导演隆娜·谢尔菲的《陌生的善意》举行首映。

这部以纽约为背景的影片讲述的是,佐伊·卡赞扮演的克拉拉逃离屡施家暴的警察丈夫的故事。该片触及了本届电影节所流行的“权力与滥用”主题。

报道称,其他亮点包括巴西导演瓦格纳·莫拉的《马里盖拉》和波兰导演阿格涅什卡·霍兰的《琼斯先生》。《马里盖拉》讲述的是作家卡洛斯·马里盖拉死在巴西前军事独裁者手里的故事。《琼斯先生》讲述的是一名记者的故事,他在上世纪30年代的报道揭露了乌克兰大饥荒的情景。

其他热门影片还包括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金手套》。该片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一名连环杀手在汉堡港口区侵害妇女的故事。据悉,这是一个可怕的真实故事。

美国《好莱坞报道》欧洲分社社长斯科特·罗克斯伯勒说,尽管有明星出席本届柏林电影节,其中包括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但电影节仍然显得低调。这是即将离任的柏林电影节负责人迪特尔·科斯利克的典型特征。、

a35.jpg

2月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宫,工作人员安装柏林电影节标志。(新华社/路透)

他说,随着一系列杰出男性人物被曝光是性侵犯者和一连串女性遭虐事件被披露,本届柏林电影节突出了女性代表的深度。 

罗克斯伯勒说:“在(争夺奖项的)17部影片中,有7部(41%)是由女性执导的,尽管还不到50%,但比其他任何大型电影节都要比例高。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只有一位女导演作品参赛。”

报道称,今年柏林电影节将放映约400部电影,其中17部将竞争金熊奖和银熊奖。

报道认为,柏林电影节算不上“星光熠熠”,这也反映了该电影节的时间安排问题:因为春季的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和秋季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对于寻求争夺奥斯卡奖的电影来说更有利,而奥斯卡奖目前仍然是电影界的终极大奖。

奥斯卡颁奖典礼通常在每年2月底或3月初举行。

作为2019年对当代问题的另一种回应,柏林电影节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它取消传统的红地毯走秀,而是让明星们在由回收的渔网制成的绿色地毯上缓步走来。

a36.jpg

在德国柏林,人们站在柏林电影节的海报旁。(新华社/欧新)

(2019-02-11 10:46:32)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2-13 09:29 AM 编辑

【延伸阅读】
对话导演李六乙:《哈姆雷特》的故事就是三流电视剧


考消息网2月4日报道 “情杀、宫斗、篡位……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就是三流电视剧嘛!”观众们可能想不到,这个把莎士比亚戏剧“原汁原味”地带给中国观众的话剧导演,对这部剧的理解如此“接地气”。

a37.jpg

李六乙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余诗泉摄)

熟悉话剧的观众对李六乙并不陌生,他指导过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台剧,川话版话剧《茶馆》、京剧《穆桂英》、川剧《四川好人》和根据李天济先生的原著改编的话剧《小城之春》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引进莎翁戏剧是李六乙的新尝试,从《李尔王》到《哈姆雷特》,毫无疑问这次尝试是非常成功的。

如何让观众接受、理解、喜欢这个说着中文的哈姆雷特?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国家大剧院的咖啡厅,参考消息网记者专访了李六乙导演。既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李六乙眼中的哈姆雷特,又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特色?

“莎士比亚戏剧是很平民的”

李六乙觉得很愚蠢的三件事中,其中一件就是迎合观众。

a38.jpg

话剧《哈姆雷特》剧照:胡军(前)饰演哈姆雷特,濮存昕饰演国王。(视觉中国)

话剧《哈姆雷特》自2018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提到中国观众对莎翁戏剧的热爱,李六乙似乎并不意外,他说:“即便演出很少,但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喜爱中文版《哈姆雷特》话剧的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观众,对于这一点,李六乙显得很淡定:“如今的80、90后都很有文化了,他们对西方戏剧早已不再陌生。”

李六乙从没有想过特意迎合某一类观众,觉得走进剧院观赏作品完全是观众的兴趣爱好和自由选择:“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我从来没觉得看这个戏的人就很高尚,不看的人就庸俗了。”

虽然很多观众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高雅且高高在上的,但李六乙并不这么觉得。这是他觉得愚蠢的第二件事。

“觉得莎士比亚高高在上,这点我认为是很愚蠢的,莎士比亚的戏就是很平民的,没有人看不懂。因为文学的翻译把它弄得很诗意,让所有戏剧人望而止步,其实我倒是觉得脱离了受众。”

他对莎士比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情杀、宫斗、篡位……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就是三流电视剧嘛!《李尔王》也是,就是分财产,和社会新闻里天天报道的事情一样。”但莎士比亚的这种“平民化”反而是李六乙觉得“高级而伟大”的地方,“在平常的语言中,莎翁戏剧拥有很好的哲学。让观众可以见仁见智,有修养就去欣赏文学,有能力就欣赏思想,有哲学涵养就欣赏哲思。”这些观点也许颠覆了很多中国观众和艺术创作者对《莎士比亚》的解读。

---------------------------------

“忠于原著就是创新”

李六乙还觉得一件事很愚蠢——模仿创作。

中文版话剧《哈姆雷特》完全忠实于原著,所有翻译都是遵从原文,没有添加一句新的台词。李六乙对原著的忠诚度之高,甚至于每一句中文台词都可以倒推回英文剧本。

几乎每一年,莎士比亚的戏剧都会在世界各地被演绎着。尽管莎士比亚和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相隔400多年,李六乙仍然觉得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新作品”。

a39.jpg

李六乙畅谈创作《哈姆雷特》话剧感受。(余诗泉摄)

对原著的尊重,就是他眼中的创新。“每个国家根据文化的不同,导演有不同的取舍,这就是莎士比亚存在的理由——让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文化去选择和创作。但如今西方的戏剧是在颠覆、解构、做当代化的表达。而我们如今完全遵循原著,这一点看起来很传统、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其实上是很新的。我们几十年都习惯用现代主义的方法去处理古典作品。有些人管这个叫特色、叫创新。我觉得很愚蠢,这不是创新,而是模仿。因为我们没有现代主义的土壤。”

而他理解的对《哈姆雷特》的创新体现在对原著的思想和文学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产生符合这个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认识,是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性的。比如把《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在还是不在”,因为李六乙觉得存在的意义远远超于生存和毁灭,存在的哲学才是莎士比亚的原意;比如,他和张叔平(香港著名美术设计师)合作,《哈姆雷特》整部剧的服装都是具有东方韵味的,演员不化妆、不做发型,整部剧的舞美服化没有年代感、和老百姓没有区别;比如他选择胡军这样的“硬汉”形象的演员饰演很多人心中“忧郁文弱”的王子,选择濮存昕这样“曾经的小鲜肉”饰演国王,颠覆了观众对于这两个角色的刻板印象或者说是“误读”……

---------------------------------

“戏剧是世界语言”

莎士比亚已经“红”了四百多年,李六乙认为还能再“火”四百年,因为他认为:“艺术家表现出来的很多思想是超前的,发现了很多现实还没出现但未来会出现的议题。古希腊悲剧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到现在仍然存在这些问题,说明艺术家的思考远远超越时代。通过看戏、读小说,老百姓可以被启示然后认识生活、认识自己,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2008年的时候,李六乙就把同样400年前的中国昆曲《牡丹亭》改变成芭蕾舞剧,带到世界舞台上。

当被问到以后再做这样的尝试时,会不会考虑迎合西方的审美,李六乙的回答依旧笃定:

“不会。戏剧是世界语言,而不是狭隘的中国语言,不是西城的、朝阳的、胡同里的。尤其世界开放了,我们应该找到相同的思考,表达方式不同而已。《牡丹亭》讨论的生死爱情是世界问题,《小城之春》讨论的生存问题也如此。戏剧就是世界语言,我们讨论的是世界共同的问题,完全不存在壁垒与隔阂。我们表现的艺术手法是东方的,对西方人来说也许很陌生,但我们思考的却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文/孙之冰)

(2019-02-04 00:24:01)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7 10:03 PM , Processed in 0.0474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