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26 08:21 PM 编辑
辞掉北京的工作 去新西兰当农民
2019-01-25 凤凰图片
2017年3月,我辞去了北京的工作,打点行囊,准备到地球的另一面去,体验一个属于打工旅行者的秋冬春夏。临行前,我和爸爸去给奶奶上坟,分别时他给了我一小包装在塑封袋里的泥土,说若是到了新西兰水土不服就撮一把泡水喝。然而因为生物检疫的要求,这包泥土被我扔在了奥克兰机场入境关卡前的垃圾桶里……转眼之间,又是在奥克兰机场,这次却是等待回国的飞机。回望这一年多,只觉得像做了一场梦,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2008年起,新西兰政府每年向中国居民开放1000个打工旅行签证名额。于是,在半年多时间里,我白天准备雅思考试、和群友们交流学习,晚上就做兼职存钱。但是,抢名额那天,我连签证申请的界面都没能打开,名额就已经发放完毕。在又经历了找工作碰壁、考研落第、北漂工作之后,我却十分戏剧性地在2016年第二次尝试中成功下签,并于年末辞去工作,在2017年农历新年后终于登陆新西兰,开始了为期1年零3个月的打工旅行生活。(图:初至奥克兰)
12小时飞机,横跨4小时时差,从初春飞至暮夏,2017年3月4日,星期天,下午18点30分,我正式从一个“北漂”变身“南漂”。一个30寸行李箱,一个背包,5000人民币,我打定主意要在钱花光之前在新西兰落下脚来。在奥克兰住了一周,粮草告急。Danny家是我在新西兰的第一个落脚点,打工旅行的起点。Danny姓杨,台湾人,在奇异果小镇蒂普基经营一家Share House。我的换宿工作就是帮助Danny装修房屋,为即将到来的奇异果收获季做准备。每天4小时,我就给Danny打下手,做些基础工作,两间木结构的卧室也很快成型。我们还买来一套DIY的铁皮屋,在院子里拼起了一个新的室外厨房。(图:Danny家聚餐)
只有开销没有进项,账户里的钱一天天见底,这样茫茫等候工作的心情是十分慌张且缺乏安全感的。Danny是个喜欢笑闹的乐天派。一个阴雨有风的午后,我俩边工作边闲聊,似乎是察觉了我飘摇不安的心情,他不经意对我说到:“运气运气,运——起来,才有气嘛!”他拖长的声音配合着夸张的动作,消散了我心中大半的阴翳。小镇不时响起台风预警警报。终于在一场引发小镇停电的台风夜过后,积水压塌了铁皮厨房的屋顶。我们忙着将变形的材料重新修复组合,加固房屋。在Danny和周围伙伴的帮助下,我度过了打工旅行最困难的初期。(图:雨水压塌的铁皮屋)
边打工存钱边插空旅行,以工作为根据地进而探索周边地区,是我这一年生活的基本脉络。打工旅行者们就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规律地迁徙、汇聚。我因为不太愿意闲下来,得以体验了较为完整的季节性工作。来新西兰打工存钱不是我的“诗和远方”,也绝非是苦巴巴的“苟且”。打工之于旅行,如“攀登”之于”山顶美景”。认真工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是此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图:葡萄园的午后)
比起机器,我更愿意多跟树木和土地打交道。自己干多少吃多少,靠着真正“接地气”的劳动,有一种自力更生的成就感。做多了户外工,天天和泥巴土地打交道,人也变得不太讲究了。茶歇时只要有个平地就能躺下——得让肩背腰杆也歇口气呀。依然开工的雨天,衣服裤脚糊着泥浆,一个不注意踩进烂泥里,就拖着泥靴继续忙碌。等忙完了,使劲一跺脚,泥巴就整块脱落了。在日光里流一天汗,能喝掉大号可乐瓶装的水。工作时间长了,皮肤晒得黝黑,饭量大了,人也精瘦了。每天放工时,却是觉得踏实、满足。(图:摘樱桃)
随着四季,我穿梭在不同的果园里,早上就着露水,晚上伴着夕阳,真切地感受果子一天天在饱满、变色、成熟,日头一天天由长变短、又由短变长;游云遮住烈日,阵风带来短暂的凉爽;细心呵护的果子会被虫蛀鸟啄,轻快的山风也会不经意带了一片积雨云,瓢泼的雨水说来就来……做这样的工作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些我们初中就背过的诗句。(图:橘子园茶歇)
下班刻意放一首“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开车行驶在回住所的乡村公路上,我突然想到,今天多摘了一个苹果,就有人多一个苹果可吃。咬着又甜又脆的苹果,也让人感到幸福。这不就是价值和意义吗?(图:橘子园的彩虹和接驳拖拉机)
在新西兰这一年除开吃喝、租房和交通,基本没什么大开销。倒不是我如何艰苦朴素、物欲淡泊,主要是因为没时间也没地方花钱——季节工作常在偏远小镇,店铺稀少;碰上周末节假有空了,人家放假打烊,不做你生意。我一般每周工作5-6天,每天8-10小时,刚好月薪过万。房租、吃喝是最大头的支出。房租按周算,通常在约400-750块钱不等。吃喝上,这里没有像国内一样便利的外卖系统,小镇街头零星的外卖餐厅里,一顿午餐也需要约50-75块钱。(图:橘子园宿舍)
不做饭就会饿肚子,要关心粮食和蔬菜,是打工旅行生活教给我的重要一课。新西兰的菜是比肉贵的,根据季节变化,新鲜蔬菜价格的变化幅度也很夸张,所以,学做饭是来到新西兰生活的必修课。多吃几顿泡面后,不需要人教,大家自己就会往提升厨艺的路上走。打工旅行的前三个月里,我下厨的次数超过了人生前25年的总和,厨艺也勉强达到能喂饱自己的水平——至少晓得葱绿和葱白一样是可以吃的,炒茄子得往多了放油……(图:在亚历山大的晚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