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怒气冲霄汉:双发重战如何在空战中“咸鱼翻身”
新浪军事 2019年01月14日
在之前的《出鞘》中,有网友留言“一直想了解现代空战理论,尤其是重型机针对轻型机的对抗优势(不是对比优势)体现在哪里?比如文中提到的歼-16干翻歼-10C”。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从空战理论及其技术的发展来简单谈谈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的对抗。
上世纪30年代,“空权教父”杜黑的“空权论”风靡了世界各大国航空兵部队(此时一部分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空军)。所谓“空权论”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过,主要是指“使用轰炸机对敌方城镇、工业中心等重要区域进行战略轰炸并借此散播恐怖气氛来摧毁敌方的斗志”。在“空权论”的感染下,整个30年代的航空兵建设思想,都是以轰炸机作为绝对核心的。
虽然不管是杜黑还是杜黑的追随者都认为“轰炸机是不可防御的”,但战争的客观规律就是“有攻必然有防”。被空袭一方会绞尽脑汁的组织兵力对入侵本国领空的轰炸机进行拦截。在拦截兵力中,防空火炮笨重而难以快速部署,于是战斗机成了能够最有效的拦截轰炸机的“机动兵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从这时开始美国陆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全部被称为驱逐机(Pursuiter)。其所“驱逐”的对象其实就是轰炸机。
为了应对这种“拦截”,进攻方也同样需要在进攻机群中编入一定数量的战斗机与拦截方的战斗机进行纠缠以减轻轰炸机的压力,使之能够顺利突防。但问题也就此而来:轰炸机需要进行长途跋涉,在远离本土的敌国空域进行作战,但当时世界各国的主流战斗机通常只能满节流阀巡航数十分钟,很难满足为轰炸机护航的任务需要。所以航空兵部队迫切需要一款航程足够大的战斗机。
为了满足“大航程”的需要,护航战斗机需要尽可能大的载油量,为了携带尽可能多的燃油,飞机的尺寸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放大。飞机变大变重之后,为了保证飞机的充足动力,其搭载的发动机也从一台增长为两台。按照这样的思路,1936年世界上第一款重型战斗机BF-110首飞。随着BF-110战斗机的诞生,各国航空兵部队纷纷效仿,在30年代末掀起了一阵重型战斗机的风潮。
当然,这种长航时、长航程的战斗机也不光可以用于护航轰炸机,在拦截战斗机对己方进行轰炸的任务中也可以有极佳的表现。由于轰炸机作战高度较高,拦截飞机需要预先爬升到较高的高度“以逸待劳”,而进攻方的进攻时间、进攻方向又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拦截飞机航时过小,很容易错过拦截窗口而导致任务失败。那么显而易见的,有充足滞空时间的双发重战是最适合执行此类任务的飞机。战后,满足这一任务需求的重型战斗机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我们熟知的重型截击机。
从设计上来讲,双发重型战斗机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同当时主流格斗飞机——轻型战斗机去争一个高低的。毕竟保护轰炸机不受敌军战斗机骚扰并不需要直接击落前来拦截的战斗机,其自身用来做截击机使用的时候,作战对象又主要是敌军的轰炸机,而这些笨重的目标完全没有什么像样空战能力。
作为采购这些飞机的“甲方”自然会希望这些飞机在达到主要设计目标的同时尽量的强化空战能力,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这一点又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想必对空战历史有一些了解的军迷们都知道,从一战到二战,空中格斗战术历经了从“绕圈圈”到 “能量空战前奏”的转变。虽然这时明文化的“能量空战”理论尚未诞生,但是飞行员大抵都知道:高打低者胜、快打慢者胜、机敏性强打机敏性弱者胜这样的空战原则。
所谓“高打低”,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高度较高的一方对高度较低的一方拥有进攻上的主动权。高空飞机可以凭借高度优势任意选择阵位切入进攻或加速脱离战场。现在我们所说的“BZ战术(Boom and Zoom)”就是这一原则的实际应用。而一架战斗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爬升的高度,起到主导作用的,往往是飞机的机翼载荷。而通常来说,轻型战斗机由于较轻的体重,机翼载荷会比重型战斗机更好,在爬升时的表现也往往要更出色。
所谓“快打慢”其实与“高打低”原理上是相通的——“高打低”的飞机从高空下降到低空使由于“势能转动能”,飞行速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飞行速度较快的一方比飞行速度较慢的一方拥有进攻和脱离上的主动权。基于这种原则,美国海军、陆军对F6F、P-51等战斗机被日本零式战斗机咬尾这一场景的指导战术是:加速后右转脱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