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大发展时代启示录 』 014 针对老保姆的政治谋杀案
如果今天谁谁在北京满大街嚷嚷“我是人”,那八成是受了什么迫害或者刺激的上访人员。搁几十年前要有人在东京这么嚷嚷呢? 这家伙就不是上访的了,而是日本天皇。
▲ 裕仁天皇
天皇是人,这应该是一个没有人可以反驳的真理,因为无论天皇还是其他的什么人,他们肯定都是一个品种,不可能是来自外星的异种生物。 如此浅显的事情,为何日本天皇还要祥林嫂一样满街嚷嚷呢? 因为在当时日本人眼里,天皇是根本不能算人的。天皇在占领军的压力下,正在努力纠正这种谬误。 日本战败之前,有人说出“天皇是人”这句话,是要被关进监狱的,还会有很多老百姓对之义愤填膺。按照日本长期的观点来说,天皇不是人,天皇是神,作为神的存在他根本不会犯错误。 天皇如果错了呢? 那请参见前面那句话。 天皇对日本老百姓来说是膏药旗上面那个红太阳,只能跪拜的。天皇把这面旗指到哪儿,老百姓就跟到哪儿,想都不用想。战争期间对天皇盲目的个人崇拜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在东方式的传统思维中存在着个人崇拜的习惯,战败之前的日本政府不但鼓励这种个人崇拜,而且自己也是创造这种个人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战后,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完全的否认,包括对天皇的个人崇拜,也终于被日本社会认识到是一种不正常的思维。
占领日本的美军支持这种反思,因为他们显然认为总存在一个从不犯错误的天皇,对避免日本重返军国主义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原因,日本战后由皇族东久迩亲王担任首相的第一届内阁,因为打压反天皇人士而引发占领军不满,被迫辞职。 在日本的民间思维日益个性化的时期,质疑天皇神格成为正常行为,日本天皇走出皇宫也就成为必然。
1946年到1954年,天皇在战败之后不得不站出来走到民间去,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巡游,在这次巡游中不断宣传自己“我是人”这件本来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实。 走到日本各地进行巡礼的天皇,日本昭和天皇不但会面对民众的目光,而且还不得不面对那些因为效忠天皇思想而死在战场上的日本老兵的后代,其尴尬可想而知。 ▲ 面对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的家属,天皇被记录“脸红了”,可是更多个人崇拜的对象一直到死都没有这种脸红的机会呢
然而,尽管天皇已经承认自己是人,但长期积累的个人崇拜余波并没有消失。1960年曾经发生了一起“屿中暴力事件”,原因即与“对天皇不敬”有关。 所谓“屿中暴力事件”的背景现在说来颇为让人觉得吃惊,因为引发右翼不满,从而酿成血案的作家深泽七郎,不但不是左翼人士,还恰恰是一名反左人士。 当时日本有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叫做《中央公论》(今天也依然存在),其文化版1960年刊登了深泽七郎所写的《风流梦谈》系列文章。 在这部幻想小说中,深泽七郎借助梦境描述了在“左欲”控制下,日本发生革命后可能出现的混乱,在其中一个场面,深泽让日本天皇的皇室全军覆没,皇后和皇太子夫妇都被革命的学生斩首。 尽管深泽意在强调狂热的左派只会造成更多的破坏,却忘记了右派里面同样有狂热分子。因为文中的皇太子夫妇都用了真名,这个描写在日本仍然保持对天皇个人崇拜的人心目中显然是一种“大不敬”。 作家深泽躲了起来,右翼团体的矛头直指《中央公论社》,在遭到右翼用飞机撒传单,屡次到公司骚扰的待遇之后,该社总编竹森清辞职,1961年1月,又发表了道歉信。 但触犯了个人崇拜者心中的禁脔,岂是区区道歉可以解决的?与今天网上不过是拍砖而已相比,日本的右翼分子更喜欢动手解决问题。 1960年2月1日,一名17岁的年轻人礼貌地敲开了《中央公论社》屿中鹏二总经理家的大门,要求谒见总经理。 前来开门的是屿中家的老保姆告诉他,总经理先生不在家。 按说,对方这时应该留下名片或者表示以后何时来访吧,可老保姆发现对方却直勾勾地看着自己,眼神很不对劲。 老保姆吓了一跳,但想一想对方就算是色狼,也应该找比自己小20岁的屿中夫人,对自己一个老太太…… 只听对面那人一声吼叫——“替你家老公向天皇陛下谢罪吧!”抽出一口长刀就朝老保姆猛扑过来。 在被刺倒之前的最后一刻,老保姆也没想明白自己十几年前就归西了的老公和天皇陛下有啥关系,这人莫不是个疯子?! 她猜错了,来的这位不但不是疯子,在右翼团体“大日本爱国党”里面,还是被认为头脑最清醒,最机警的年轻成员之一呢。 ▲ “不是人”时代的日本天皇——裕仁骑在大跑上,战败前这种“有损天皇形象”的照片是肯定不会公开发表的
到屿中家的这名年轻人,是一名崇拜天皇的狂热分子,原是右翼团体“大日本爱国党”的党员,名叫小森一孝。他闯入屿中的家,目的是干掉这个“亵渎天皇来赚钱”的社长。 这位小森虽然思想狂热,但思维清晰。他在前来行凶之前宣布脱党,因此被捕后该党并未因此受到法律追究。
他进入屿中家的时候特意剃了个光头。警察问他为何选择了这么有个性的发型,小森说犯法的人肯定都要剃头的,我先剃了,省得你们麻烦。您看,这精神状态,真是要多正常有多正常。
而他选择屿中而不是作家深泽作为目标也很有道理——屿中也曾经是属于“大日本爱国党”的右翼成员,这次行动带有惩罚叛逆的性质。 敢情这属于右翼内讧啊! 这种事儿并不新鲜,左派经常打左派,因为觉得对方左得不够,右派打右派理由也没什么两样。 老百姓?老百姓你看热闹就好了,人神仙(妖精)打架有你什么事儿啊?等他们打明白了再说吧。 这次流血的右翼内讧影响深远。那位写《七日梦谭》的深泽,本来立场亲近右翼,他写的这部文章其核心内容也是警告“左祸”。没想到只因为行文略有放纵,就成了右翼打靶的目标,还殃及了更无辜的屿中。
从此深泽笔锋大变,并坚决地收回了《七日梦谭》的版权,再不允许出版,甚至死时还反复嘱咐其妻子,此稿永不再刊。 深泽的朋友认为,他这样做并非畏惧右翼报复,而是看清了右翼的面目,因此收回亲右翼的文字,与其决裂。 他这部《七日梦谭》当年刊发后,在右翼“天皇粉”中引发了剧烈的反应,右翼人士口诛笔伐,谴责之词铺天盖地。在这种地毯式的轰炸中,照右翼的说法这个渎神的家伙严重伤害了日本全国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应该被碎尸万段,遗臭万年。 这种事儿,要搁今天网络时代根本不算个事儿,每天都有无数被人用嘴巴杀死过很多次的马甲在各个BBS或者聊天室上蹿下跳,活跃的很,有的人一天不挨几十块砖还会全身痒痒,谷精上脑,要死要活。 问题是小森这家伙没上过网啊,而且,这人还是个行动派,骂High了之后干脆去买了块砖——错,买了把刀,决定替伟大的天皇讨还公道。 于是,那位屿中先生就杯具了。 小森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他假称回长崎老家,却悄悄调查屿中的地址,在一座图书馆里养精蓄锐了一下午,然后守候在屿中家门外许久,等待屿中回家的时候突然袭击。 但屿中偏偏那天加班,久久不归,让小森产生了误判,以为他一直躲在家中,于是干脆闯上门去。 关于那名叫做丸山的老保姆被刺杀的具体经过,日本新闻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小森随她和一名仆人进入会客室,得知屿中不在,随即挥刀行凶(仆人吓跑了),第二种说法是听说屿中不在,小森要强闯内宅,为二人拦阻,于是锁定老保姆为目标动手(仆人吓呆了)。 这里面都有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仆人22岁,老保姆57岁,显然前者威胁性更大,要是抢劫也得现把年轻的放倒不是,为何小森先跟人家老太太过不去呢? 后来小森做了供述,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他刺杀老保姆丸山,是因为认定她是屿中的太太雅子。 警方推测是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阴差阳错的犯罪。日本和我国不同,因为太太大多在家工作,保姆这个职业很没前途。一般人家是不知保姆为何物的,只有屿中这样有地位的家庭才请得起——既然保姆这个职业在日本没前途,为何还如此昂贵呢?
正因为一般人家不用保姆,所以日本的保姆都是按照宫廷女官的水平培养的,以便适合行走于富贵之家,当然要贵一些了。 小森出身于一个检察官之家(这也就可以说明他犯罪的规划为何如此严谨了),家境小康,但并非富豪。所以他和大多数普通日本人一样,对“保姆”根本没概念,认为出来迎接的必是女主人。
偏巧日本“丈夫”和“主人”都是一个词,丸山老太太说主人不在家,就被小森误会了,以为老太太的意思是“我丈夫不在家”。 既然如此,你就替你丈夫向天皇谢罪吧。 等等,还有一个问题是屿中那年才37岁,娶个57岁的太太好像多少有些说不过去啊。而且小森动手前还专门看过屿中夫妇的照片,怎么会弄错? 可能丸山老太太长得年轻些? 可能雅子夫人长得太老? 或者日本女的化完妆你完全搞不清她是谁? 正确答案于此无关,原来小森是个大近视眼,而出来行刺尽管策划周密,毕竟是第一次动手,心情有些激动,因此出门时一时疏忽拿错了眼镜。
结果,等到他准备登门行刺,才发现不戴眼镜看不清,戴上眼镜就头晕。 这还怎么做案啊? 小森一气之下把眼镜摔了。 虽然是大近视眼,牛和马我还是分得清的,人和狗也是分得清的,对行动应无大碍。 忽然想起来,1964年刺杀美国驻日本大使赖肖尔博士的,也是个大近视眼。 日本的大近视眼,何其可怕耶。 我们公司那个北海道来的门房,好像也是大近视眼…… 刺倒了丸山老太太,小森一边继续向内宅冲一面大吼:“我是右翼,主人出来。” 就在这时候,乌龙的事情发生了——真的屿中太太雅子,听到前面一片大乱,出来看时,正和小森碰了个面对面。 这下子,估计双方都会有一瞬间的失神。
屿中太太雅子没法不失神,一个在家相夫教子的她哪儿见过这种血腥的场面呢?而小森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这国贼屿中到底有几个太太啊?! 别管怎样,狭路相逢勇者胜,小森终于反应过来自己是来干嘛的,再次挥刀,将雅子夫人刺伤。 不过,他没有继续做出更多事情——当时房中还有屿中15岁的儿子、12岁的女儿和吓昏了的仆人。小森停止了行凶,跑出房子,最终选择自首。这次暴力事件,导致保姆丸山死亡,雅子夫人受伤。 祸已经闯得够大了。与小森认为冒犯天皇就是伤害全国人民感情的认识不同,案发后普遍的舆论是全国人民认为他的行为是发疯。右翼的暴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愤慨——这都什么时候了,冒犯了天皇还要杀人!这简直让人想起了法西斯时代。
舆论普遍认为天皇早已还原为人,对天皇的个人崇拜与社会脱节,已经成为民主社会的妨害。日本出版工会2月8日在日比谷工会堂举行了“抗议暴行,保护民主主义大会”,池田勇人内阁也对天皇左近人员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提出质疑,要求宫内厅准备代替天皇参加因此引发的民事诉讼。 作为太上皇的美军方面没有采取任何举动,但没有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美国人当然不认为让日本天皇如同神一样存在是什么好事儿。 小森事后被处以重刑15年,这还是因为他作案时未成年的原因。其父原为检察官,因教子不严被迫辞职。大日本爱国党党首赤尾也一度以教唆犯罪名义被传讯。 有趣的是小森虽然实施犯罪的时候极有理智,头脑清醒,过后还是被送进了八王子精神病院治疗。这倒不是哪个高官因私废公包庇小森,而是小森真的在犯罪后出现了精神病的症状。
原因呢,据说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小森自己供述的,他表示右翼有右翼的原则,不能滥伤无辜,错杀老保姆丸山让他的精神受到极大震动,为此中止了继续犯罪,这种负罪感让他产生了精神的变态症状。
另一种解释是《每日新闻》当时的分析。该报主笔认为,小森的精神异常源于“布斯情结”。布斯是暗杀林肯的凶手,他一直以为自己暗杀林肯后会被人民视为英雄,但事后却发现自己成为过街老鼠,大受刺激。小森实施行动前也认为自己所做是神圣的事业,事后才发现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把天皇当神来崇拜。
屿中事件使对彻底打破对天皇的个人崇拜起了很大作用,小森的暴行让人们会把这种崇拜和愚昧野蛮联系起来。如今在日本对天皇尊重的人还是不少的——至少他是国家象征嘛,但崇拜天皇…..他又不是刘德华,崇拜他干嘛呢? 天皇的个人崇拜被打破是一个过程——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天皇刚刚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日本人几乎就在同时找到了下一个崇拜的对象。 这个人就是当时美国派驻日本的总督麦克阿瑟。
▲ 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被日本人打得从菲律宾狼狈而逃,而后跨岛作战,从新几内亚到莱特岛大杀日本人,直到1945年9月2日代表盟国在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的投降。 似乎,日本人应该不会对这位大帅有太好的印象吧? 日本人崇拜麦克阿瑟,似乎是一种惯性使然。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乘坐巴丹号专机到达日本,戴着墨镜,手拿玉米型烟斗出现在厚木的空军基地,这一副酷酷的形象在崇尚强者的日本民众之中引发了很强烈的反响。 此后麦克阿瑟又曾在官邸等待天皇的来访,并逼迫天皇承认自己是人。
当日本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不得不屈尊到麦克阿瑟的官邸和他进行见面的时候,麦克阿瑟的名字在一些人心目中戴上了神的光环,以至于在日本很多人不把麦克阿瑟看作曾经和日军交战国的将领,而是把他看作日本的神,以为这位神服务而感到自豪。
尽管麦克阿瑟在战后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日本的政策,但是日本的民众仍然认为能够为这样一个铁腕人物服务,为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人服务是自己的骄傲。 忽然发现天皇是人,自己失去了偶像,由于惯性的原因需要找到下一个偶像,或许就是麦克阿瑟在日本变成大神的原因。 于是,1950年1月26日,麦克阿瑟的70岁生日成为他一生值得纪念的时刻,在他的官邸周围出现了大量前来献花,前来表达祝愿的日本民众,这种自发的狂热让麦克阿瑟既感到惊讶,又感到自鸣得意。
▲ 1950年1月26日,麦克阿瑟在东京享受日本中小学生自动到其门前齐唱生日歌的祝福,此时的麦克阿瑟,是日本新一代的个人崇拜对象 但是日本人这种个人崇拜的惯性似乎大了点儿。1951年4月15日,这位不可一世的将军由于在朝鲜战场上的败绩,最终被杜鲁门总统解职回国。
在麦克阿瑟被解职的《号外》得到广播之后,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麦克阿瑟的公馆外面,竟然有日本人跪地嚎哭,表示对麦克阿瑟被解职的不满。 消息传开,日本很多地方陷入了一种近乎哀悼的状态之中。4月12日,当麦克阿瑟离开大使馆回国时,大约25万日本人伫立在通往机场的公路两旁,许多人黯然回首,脸上泪水纵横。这样的情景让守卫麦克阿瑟住宅的美国士兵感到十分惊讶。 值得一提的是,挽留麦克阿瑟这种行为只是发生在日本的民间,当他被解职的时候,招之即来的日本天皇却再也不肯去拍麦克阿瑟的马屁。虽然麦克阿瑟派人通知天皇自己的行程,意欲接受送行,但这位天皇并没有送麦克阿瑟走,而是仅仅表达了冷淡的欢送之词。 看来,对个人崇拜这种事,越是普通老百姓越看不开。
古罗马的独裁者苏拉在角斗场中曾经发出过一段评论,当他看到观看角斗士演出的平民朝他欢呼的时候,已经卸任了的苏拉发出一句感慨,他说“奴隶这么多,总是会找到主子的”。 不过,经过几十年更加强调个性和自由的教育,今天日本人对歌星影星虽然仍不乏崇拜的事情,对于政治人物搞个人崇拜,却已经是极为罕见的事情了。 也许他们想明白了,崇拜一下歌星无伤大雅,真正和身家性命攸关的事情,是不能靠别人替自己思考的。 其实,谁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