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2-28 06:14 PM 编辑
兔起鹘落迟不得:从印度选购新舰载机谈我国下代舰载机选择
新浪军事 2018年11月27日
新华社11月26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一篇名为《6年前这个红遍全国“style”,至今让人心潮澎湃!》的文章指出,中国新型航母也已经在船台上有序建造。新型航母也就是第三艘航母,这是官媒首次确认中国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关于这艘航母的具体技术细节,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关于这艘航母将搭载“鹘鹰3.0”作为舰载机的消息却已经铺天盖地。与此同时,印度也公布了其下一批次舰载机的招标计划。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结合中印两国下一代航母舰载机计划的新闻,展望一下两国未来航母舰载机的发展。
11月15日,《印度时报》下属媒体《印度快报》采访了印度海军参谋长苏尼尔·兰巴上将。这位印度海军最高级军官显然已经对印度国产舰载机,舰载型LCA失望透顶。他说,“光辉”战机不符合印度海军的性能要求,我们已经考虑向全球伙伴发起招标。经过研究,印度共向4家公司的产品发起招标,分别是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的米格-29K、法国达索的阵风-M、美国波音的F/A-18超级大黄蜂和瑞典萨博的鹰狮。其中除鹰狮外,其余三者均为“久经考验”的成熟舰载机,一旦合同敲定,飞机的交付、售后等料无太大问题。
在这三种成熟舰载机中,米格-29K已经是印度航母维克拉马蒂亚的制式装备,但其服役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海军对其性能并不满意:米格-29K在整体性能上,仍属于经典第三代战斗机。其仅装备了机械扫描雷达,无论是在超视距空战还是在电子对抗方面,都难以与各国现役的三代半战机相抗衡。此外,受限于机体规格和挂载能力,其对地攻击性能也较为贫弱,在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前提下,米格-29K再次中标印度下一代舰载机的可能性较为渺茫。
与之相比,阵风-M与F/A-18E/F的性能相近,均远优于米格-29K。在机载雷达方面,F/A-18E/F采用了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阵风-M则装备了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两者为同代产品,性能差距也并不大。在挂载能力方面,两者也均为30000磅级,F/A-18E/F仅比阵风-M略大。考虑到飞机的性价比,F/A-18因为产量巨大,相比于阵风-M拥有较大的优势:截止2017年,F/A-18E的单机飞离价格约为7050万美元。作为对比,阵风-M战斗机的飞离价格约为7900万欧元(约合8950万美元),这也使得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时候F/A-18更加有可能获得印度海军的青睐。
目前,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巴基斯坦的一系列无端指责和巴基斯坦方面的强势回应,美巴关系正在渐行渐远,美印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除了F/A-18E/F外,美国还不排除向印度出售其航母电磁弹射技术。如果这笔意向交易进入实质谈判阶段,无疑也会加重美制F/A-18E/F战斗机在印度海军心中的重量。而若美印最终就舰载机、弹射器等航母子系统达成一揽子协议,印度下一代航母体系建设也将因此转入快车道。
对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印度的表现还有些迟疑,这主要是印度海军和印度政府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印度海军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的建造已近尾声,一款成熟可靠的舰载机是其“迫切”的“刚性需求”。莫迪政府“悬空”强推“在印度制造”政策,印度新任女防长又是这一政策的忠实簇拥。但与此同时,印度国产的LCA舰载型战斗机却迟迟无法达到印度海军的要求,印度海军不愿当“接盘侠”。当然,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维克兰特号距离服役越近,舰载机的现实需求就越迫切,局面就越有利于印度海军。最终印度采购外国战机还是不可避免的。
同印度相比,我国的潜在选择则要少得多。现在,中国现役舰载机歼-15已经超过1年多没有新机服役的消息了。而下一代舰载机更是连一架样机、甚至一张公开的PPT都没有。而中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也是第一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已经在“船台上有序建造”。此时如果有条件,能够采购美国的F-35C舰载战斗机,自然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未来20-30年中国航母舰载机的选型问题。但现实是,中国没有印度、日本、韩国这样优越的军贸环境,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和消息来源看,北方某大型国企的“鹘鹰3.0”PPT可能确实已经赢得了下一代国产航母舰载机的竞标。毕竟按某总师的说法:抛去一切“技术问题”不谈,中国目前只有两家主力战斗机设计研究所和两家主力战斗机生产厂。即使是出于“商业竞争”、“反垄断”的原因考虑,也不太可能坐视其中一家因为没有订单而倒闭。但现在,北方某厂仅负责歼-16战斗机的生产、某研究所也仅负责FC-31项目的发展。按常理来讲,如果“鹘鹰”项目终不能修成正果,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可能该厂、该研究所就真的要倒闭了——当然,某大型国企这些事,显然未必会符合“常理”。
此前,新浪军事一直坚持的观点是:FC-31目前的状态并不可能上舰。其1.0版本自不必说,专门优化了前起落架结构的2.0版本也一样存在着定位不清、用途不明、气动陈旧、动力落后、航电设备配套不全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没活找活干”,承接海军下一代舰载机项目的话,其必须在这些问题上有所突破。即“鹘鹰3.0”必须要“根治”1.0、2.0版本身上的这些缺陷。鉴于某大型国企一贯的表现,我们还是对其这一能力表示怀疑,所以“鹘鹰3.0”一天不亮相、不上舰、不量产,我们都对其能否“做好这一单”表示怀疑。
在“转正上舰”的过程中,鹘鹰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气动布局。从飞机设计的角度来看,中型战斗机的航程载荷比几乎必然要弱于重型战斗机,而双中推中型战机又几乎必然弱于单大推中型战机。在极其强调飞机作战半径的航母战斗群中,这一缺点又被放在了“放大镜”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人为双发的F/A-18战斗机“常备”了三个巨大的副油箱;又在下一代战斗机的设计中,开创性的使用了“单大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