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
截至 2017 年,艾滋病已造成全球 2890 万至 4150 万人死亡。而据估计,共有 3670 万人携带 HIV 病毒。因此,艾滋病已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来自维基百科)
只是,对于艾滋病,普通民众的态度仍然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普遍偏感性,「谈艾色变」的现象依然广泛地存在于民众之中。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种疾病像艾滋病一样得到过如此巨大的关注,而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在短短 30 多年间取得了如此显著的发展。
大一时候曾去天津某防艾志愿者中心当过一段时间志愿者。
我们一起去的一共三个人,是整个志愿者中心里独有的几个没有得艾滋病的。(其他的志愿者在做志愿者之前本身就是患者。)
那个志愿者中心很幸运。在世界艾滋病日前不久,天津某医院拒绝了一位艾滋病患者就医导致这个病人病情恶化。这件事被媒体报导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们去的那几天正是各大媒体轮流采访的时候。在中国,官媒的办事风格就是就是这样。315 前后播打假、艾滋病日就迎着风头播防艾。所以艾滋病人被拒诊这种每年发生很多次的事情在这个时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央视、凤凰卫视都来过,北广的团队。除了主持人尴尬地和我们表现热情之外,其他人连装都没有装,从不正眼看我们、永远离我们两米之外。沙发是不敢坐的,一次性杯子倒了热水给他们,直到走也没有喝一口。
遇到这种情况,我也自然不会告诉他们我不是患者来自讨没趣。我只是装作没看出他们的反感偶尔不经意的碰他们一下。
他们惊恐的眼神让我到现在依旧记忆犹新。而这种眼神应该是患者每天见到最多的眼神吧。
这期间南开大学邀请这个负责人去作了一场关于防艾的演讲。前半场气氛非常好,到了后半场他说了一句:「南开大学在校生目前就有患者。」南开那边的负责人当场翻脸,演讲停止,所有拍摄设备关闭。这种「不健康」的消息最终没有传出那个小教室。
后来我一直觉得这件事很可笑,主动邀请我们进行的「防艾」讲座,却因为得知身边有患者而中止。
世界艾滋病日前后,高大上的活动非常多。一个个明星带着红丝带在闪光灯下抱着得了艾滋病的小孩展现着自己的博爱。每天为防艾工作奔波的人只敢带着鸭舌帽上台领个奖就匆匆离开。台下的人过了那天,一年都不会再接触到艾滋这个词。
作为一个「正常人」,你认为你离艾滋病患者有多远呢?
事实就是,基本上每个大学都有感染者。每天跟你一起挤地铁的时候,你身边就可能会有患者。
(延伸阅读:大学校园是否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地和重灾区?那艾滋病的传播到底有多严重?)
日常的接触并不会让你感染,但是有几个人可以接受呢?
防艾宣传任重道远。
每天来咨询或检查的人,几乎都是男同性恋。这并不是说明男同性恋是艾滋病的主要感染群体。而是同性恋者在发现自己得病后更多的会主动寻求帮助。
咨询的人里来过一对这样的男同情侣,两人都有 40 岁。男一是阳性,男二阴性但是有很严重的心脏病。为了和男一继续交往,男二几乎成为专业的防艾工作者。他知道各种防传染的方式以及阻断方式。在一起近十年,男二依旧是阴性。
他说,男一有有艾滋病但至少男一能活十几年,而他的心脏病让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比起其他的死亡方式,艾滋病本身并没有非常可怕。
知友:679010(22000+ 赞同,知乎周刊收录)
有认识的人得了,医院护士,家中独子。学习不太好所以没能考上本科,家里安排念完护理进了蛮好的医院,工作卖力事事争先,在抢救一个病人时感染了。
因为是「工伤」,医院已经对他承诺负担他下半辈子的所有治疗和生活费用。他本可以回家休养,但他要求继续工作,现在调到后勤部门,每天还是勤勤恳恳上班。
他父母多次对人大哭:「早知道做民工也不让他去做护士啊……或者早点和农村里的年轻人一样,找个十几岁的姑娘办个酒,现在都有孩子了……」
反而他自己,才二十出头的大男孩,虽然知道这个病的下场,但因为没有经历过太多人情世故,居然也不太悲伤。
「大不了不找女朋友,和尚不也是这么过?还不能吃肉!」他说。
他确实从来没交过女朋友,外表平平,家境平平,能力平平,性格平平,所以早恋也没有过。
他父母没有刻意封锁消息,起码几十百个亲友都知道了。只想他安稳生活,其他的都不想了,他们从没动过要个儿媳的念头。
「谁愿意呢?是说有办法可以生健康孩子,但哪个姑娘肯?」
骗婚,他们是想也没想过。
他现在过得还不错,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按时吃药,定期检查。他正在攒钱买房,他说不能一辈子赖在父母身边,而且也怕万一传染给父母。
他还要学着自己下厨,参加不喜欢的健身运动,他说要争取比父母活得久一点,亲自为他们养老送终。
即使是他的父母,现在也不认为有个归宿、有个小孩,比他快乐自在更重要。
是的,很奇怪,这件事之后(他们一家人都度过了接受事实的最难的那个阶段后),他的生活状态还有和父母的关系,似乎都比以前好,也比我们其他大多数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