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0

[时评] 送给睡在上铺的兄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8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给睡在上铺的兄弟

2018-11-18  王永利  大家


导读

为了创办这份报纸,他家里被人砸过,在洛杉矶的办公楼甚至遭人枪击,警察上门侦查时,子弹还留在墙上。





刚刚得知,洛杉矶华人媒体从警方获得证实:当地时间11月16日上午,美国著名华文媒体《侨报》大厦发生枪击案,《侨报》董事长暨美国格律媒体集团总裁谢一宁不幸身亡,享年58岁。

谢一宁是我睡在上铺的兄弟。说起渊源来,我们俩同是人大新闻系的,同是七八级,他在总校,我在分校。在一起上过大课,听过讲座。他毕业后分到中国新闻社,我分配到中央电视台。

而在1984至1987年间我们俩同被单位选拔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习,住同一间宿舍。分配床时,他说他瘦小灵活,愿意睡上铺,我知道他是有意把下铺让给我。睡下铺毕竟活动方便,睡上铺,需要爬来爬去。

他坏笑着告诉我:“哈!这个世界太小了。你和同系的王尔利名字差不多,一些女孩子写给你的信错寄到总校,都让那个家伙拆开读,所以,你的恋爱故事,我早就知道了。”我说:“好像有这么回事,尔利对我说过这事。随他去!万幸的是,没便宜尔利那个家伙!” 他说“但愿你没错过了好姻缘,尔利那个家伙想冒充你,但没这个胆子和女孩子约会。”就这样,我们俩成为两肋插刀好兄弟。

1.jpg
谢一宁,图源网络

谢一宁瘦小单薄,个子有一米六,小眼睛,尖下巴,可是非常刻苦。他告诉我他小时候生活在广东潮州,面对的是连电灯都没有的现实,而陪他勤读并考上名牌大学的,是一根蜡烛和一根芯油灯。他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入学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

“当十七八岁的我就着蜡烛读书的时候,报上所写的全是我完全看不到的‘莺歌燕舞’,也正是现实和新闻的反差,让我有了考上新闻系的决心。”在帅气的谢一宁心里,上新闻系、讲实话成了他灯下苦读的动力。凭着刻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分配到中国新闻社后之后,他凭借出色的新闻敏感,在1984年、1986年连续两次拿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当时叫中国好新闻奖)

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的时候,他开始时的成绩不算最优秀的,但是后来居上,他每天早起晨读,晚上睡觉前总是用英文复述一天学习所得,白天除了课堂,在图书馆他经常借阅英文小说,大量地阅读,使得他的成绩迅速提高。结业时,成绩优异。这对于他后来赴美国任驻外记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谢一宁性格开朗、阳光,善于交际。来上海外国语学院找他来玩的朋友很多,但很多时候,他都有约了,于是那些“不速之客”就甩给了我,我成了接待他朋友的“接待办主任”,无非也就是请他们吃饭,或附近虹口公园逛一逛,有耐心的就等谢一宁出现,没有耐心的,就打完秋风,扬长而去了。

那么甩下朋友不见的谢一宁干什么去了?他喜欢跳舞,喜欢听新潮的音乐,而且是交际舞的高手,在学校的舞会上,大出风头,国标交际舞、高难度的交际舞,他都跳得好,因此非常招女孩子喜欢。

那时,为了迅速提高英文口语,国际新闻系主任主张男女生可以结成“partner”, 也就是结成对子,互相练习口语,也可以一起逛公园、吃饭,或参加各种活动。谢一宁的“partner”是国际新闻专业的五年级学生,也是校花,名叫莫莉,一位漂亮的上海姑娘。莫莉也是跳舞皇后,和谢一宁经常结伴跳舞,旋转得花样繁多,震惊四座。从此俩人经常出双入对,花前月下,不是谈恋爱,胜似谈恋爱。

那时,真正和谢一宁恋爱的是,人大导师的女儿任红雨。眉清目秀身材苗条的任红雨思念谢一宁这个小帅哥,千里迢迢到上海外国语学院来看望他。任小姐敲了宿舍门后,问我谢一宁在吗?我生怕任红雨误会,告诉她,他正在和“partner”练口语呢,于是我费了很大功夫,才在一处茂密的竹林里,把谢一宁揪出来,告诉他任红雨来了,并对莫莉说“抱歉”。

回到新闻岗位上后,1987年谢一宁外派担任中国新闻社驻白宫记者。两年后,国内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果断辞职,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华人一起在纽约白手起家创办一份专门报道中国的《侨报》。让他在新闻界引起轰动的是,他独家采访了蒋纬国。是在一次宴会上与蒋纬国认识,并争取到第二天采访他的机会。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蒋纬国谈兴甚浓,提到了许多受关注的话题。谢一宁告诉我:“我的这次采访在当时曾经相当的轰动。在这次采访中,蒋纬国第一次说他赞成邓小平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他表示自己非常尊重邓小平,自己对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成绩非常认同。”

但是,创业的艰难,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那年我去美国采访时,谢一宁招待了我,他向我谈起往事,他说开拓事业初创阶段,面临着许多风险。报纸刚创办的时候,就有人打电话威胁要打他,还有人放言,某天他会在走出电梯时被杀。为了创办这份报纸,他家里被人砸过,在洛杉矶的办公楼甚至遭人枪击,警察上门侦查时,子弹还留在墙上。刚搬进新办公楼时,短短一段时间里,《侨报》员工被人故意打砸的车子竟有十多辆。说完这些,他落泪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有见到了兄弟,他才流泪。

1a.jpg
谢一宁

就这样,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侨报》在他手下,经营得风生水起。短短几年间,《侨报》就于1992年在旧金山,1994年在洛杉矶三个华人最集中的城市,实现了同时印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美日报,发行覆盖了14个华人最多的城市,发行量达十万份。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新闻成为世界上所有大型媒体无法回避的报道热点。2002年,紧扣时代节拍的谢一宁把《侨报》改为简体字,成为美国目前唯一一家采用简体字、唯一在北京设立新闻中心的中文日报。现在,仅在国内制作的新闻版面每天就达20个。到目前,在其经营之下,美国《侨报》已经是拥有日报、周报、中文网站、英文网站,并在全美15个华人聚居的城市设有发行点的全国性媒体集团。

又是一年,我去美国采访著名华人、著名报业掌门人、著名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方李邦琴,谢一宁再次接待了我,他和我促膝长谈,这时他已和任红雨分手,但他并没有告诉我是否因为莫莉。我说,任红雨是个好女人,我可以为你新的生活表示祝贺,但是,不要对任红雨有太大伤害。而正如我所言,任红雨在美国开创了华语广播的新天地,掌管西海岸的几家华语电台,已经是了不起的新闻媒体掌门人。

谢一宁对我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孝敬父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好在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为了开拓、守住一方事业,不得不远游,我的内心对父母有愧。”后来,谢一宁父亲的突然去世给他留下了无限哀伤和遗憾。他写下一首《青玉案·清明》:“杨絮柳烟凤山雾,冥纸飘,断肠处。旧栖新垅相对苦,哀思茫茫,凄泪几许?且看清明雨。华章炼成谁与叙?香茗煮就捧无主。衣锦归来空换取:南屋空余,北堂肃穆,龛炉香一炷。” 他的古汉语非常了得,他的文字,表达了他深深的思父之情。

谢一宁对我帮助很大,我在《侨报》发表了多篇报告文学和散文,每发表一篇,他都向我表示祝贺。他说,在同学中,我最勤快,笔耕不辍,出版了十四本书,其中五本竟然是用英文写的。我说,和你比,我差远了,你创办和管理的《侨报》,竖起了“中国大陆报道权威”的旗帜,你践行的超然立场的新闻理念,丰富了新闻学理论,你和《侨报》成功案例可以写入新闻史,你才是人大七八级新闻系的骄傲。

1b.jpg
侨报集团发布的讣告

谢一宁告诉我,他确实太忙了,写书不多,他准备在下次见面时,把他写的两本书送给我。我也和他约好,下次在北京见面,我们一起吃烤鸭,喝他喜欢的葡萄酒。可是,没想到,他却突然走了,而且走得这么匆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5:29 AM , Processed in 0.0601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