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租房吗?”房东大姐看见有人在门前打量,追上前问。
这曾是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如今人去楼空。隔着紧锁的玻璃门,屋里只剩下两张旧书桌和散落一地的A4纸。当腾讯《棱镜》询问“这家公司去哪了”时,只收获上面这一句反问。大姐有些不耐烦,或许是见惯了不靠谱的租客,才侃几句,便没好气的甩手而去。
听完腾讯《棱镜》在横店街头的这段遭遇,制片人刘思明乐了:“起码说明你看起来不像找戏的群众演员,更像准备开公司的老板。”他顺着马路指了指,“前几年,这一整条街都是影视公司,密密麻麻”,今年,“基本关门了”。
混迹横店20年,接触过无数老板,但在刘思明眼里,这几年发酵的全民影视投资热,还是让他没看懂。“挂着各地牌照的豪车涌进横店,自己摸黑找家公司谈项目,有的甚至只有个剧本大纲,钱就投进来了”。
热钱涌入,人心浮动,“之前打杂的助理,也突然说不干了,要自己去开制作公司”。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2018年的影视圈进入多事之秋,市场瓶颈、融资环境、天价片酬、税务风波接踵而至,让前两年还八仙过海、热闹非凡的影视行业急速进入冰点,“烂项目无人问津,大制作暂停查账”。
不过,许多像刘思明这样对之前投资热潮抱着“活久见”态度的影视老兵们却认为,被资本长久裹挟的影视圈经历这样一场劫难,既是必然也是必要,投机者三振出局、大玩家日落西山,所谓“影视寒冬”,不过是又一次行业洗牌。而乱世有时,更意味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