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4 10:20 AM 编辑
 5
重庆公交车坠河事件中 从开始指责「女司机逆行」 到警方称实际为公交司机不当驾驶 这一过程反映了哪些问题?
热榜曝光次数 283,323
知乎机构号:简单心理(100+ 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小编记得以前看过一期《奇葩说》,辩题讲的是:被冤枉和误会的时候要不要澄清?小编印象最深的是黄执中说的那种「被冤枉的感受」:
我至今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被认为偷了同桌的笔,几个星期后才有人发现是冤枉了人。
但当时,班主任点着这个同学的脑门骂他「小偷」、「贼」。他百口莫辩,一边哭一边浑身发抖。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十多年后那个同学再跟我说起这件事时,依旧很愤怒,他说:「我这辈子,最讨厌被人冤枉了。」
和故事里的这位同学一样,公交车坠河事件中的「女司机」莫名其妙就背了口黑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替罪羊」了。今天,小编想简单谈谈「女司机」究竟是如何「背黑锅」的。
一、「背锅侠」是怎么形成的
1. 什么是「丢黑锅」?
「丢黑锅」,指的是当产生负面结果时,个体或群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做出不公正的指责甚至惩罚,而事情的真相则被忽视或蓄意掩盖。「丢黑锅」有以下四种形式:
这一形式的丢锅,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或帮助他人逃避责任。
例如,大家组队打游戏,A 犯了错,为了不被指责,而说是 B 手滑;或者,A 知道是 C 犯了错,但为了不让 C 被踢出队,而说是 B 手滑。
丢锅也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尽快从事件中抽身。还是组队打游戏的例子,输了一局,不知道谁坑了全团,团长质问 A;A 为了免于被质问,而说是 B 划水。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个体认为问题是某一群体造成的,即使实际上并不是。
日常生活中,许多偏见和歧视都是这样的丢锅:看到车子停歪了,认为驾驶员一定是女司机;发现东西丢了,就说是外地人拿的,等等。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一群人认为问题是某个人造成的,并孤立对方。
例如,在学校里,老师抽屉里被放了青蛙,问是哪个同学做的,没人承认的话就集体罚站罚抄写。
这时,全班同学都指是 A 做的,无论真相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A 就成了集体的「替罪羊」。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一个群体共同经受了某一问题,然后指责是另一个群体造成了这个问题。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见,例如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
丢锅有诸多形式,但背锅的一方产生的心理创伤是一致的:他们往往会陷入愤怒、悲伤、失望、委屈等负面情绪,在家庭、社交或亲密关系中感到失控、孤独、被抛弃、被欺负、被背叛。情况严重的话,替罪羊们会在很长时间之内,遭受心理创伤的折磨。
创伤修复专家 Sharie Stines 博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丢锅的人和替罪羊,是掌控与被掌控、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2. 丢锅的本质是什么?
Zachary Rothschild 等学者提出,丢锅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保持道德价值感,及保持个人控制感。
防御投射:人格心理学家 Gordon Allport 认为,丢锅是诸多防御投射中的一种。
防御投射,指的是我们自己内心对某种冲动或想法感到恐惧,为了缓解这种恐惧,而认为是其他人有这样的冲动或想法。这一心理过程往往发生在我们的无意识里,所以难以被我们察觉。
在「丢锅」的过程中,个体或群体寻求将自己内心的自卑、罪责感或自我憎恨投射到另一个体或其他群体身上,认为别人才是不道德的、罪恶的,并通过孤立、排挤或其他方式惩罚「替罪羊」,来保证自己仍然是有道德的。
逃避罪恶感:也有更近期的一些的研究指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对某些事情的负面结果有一定责任,也意识到内心的罪恶感时,将指向他们自己的指责转嫁到他人或其他群体身上,只是人们用来减少罪恶感的一种策略。
有趣的是,即使丢锅的人知道,不会有人发现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也不必真的付出什么代价,他们依然会选择将锅丢给别人,以逃避自己良心的谴责。
人们希望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一定的掌控力。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而当发生不好的事件时,我们个人的控制感就会受到威胁。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事件的原因往往是未知的,或是出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这个时候,将责任丢到某个替罪羊的身上,就可以重塑我们的掌控感。
相比事实的真相,替罪羊是一个已知的、可控性高的、可以被了解的存在。
而相比起没人背锅的情况,丢锅给他人之后,我们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又恢复到事情发生之前那种有序、稳定而可控的「安全状态」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即使不是自己犯了错,也喜欢丢锅给他人。
二、那么,为什么「女司机」要背锅?
1. 什么是刻板印象?
从社会心理学解读分析,我们对一个团体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并倾向于根据所认定的刻板印象对人进行分类,而无视每一个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
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么做,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因为它符合「最省力原则」。
人要处理的信息太多,如何迅速给对象进行分类来记忆,是我们不自觉的反应。这是一种聪明的认知管理。
如果刻板印象背后的经验足够丰富,它能给我们简化复杂问题带来便利。但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因为受刻板印象的蒙蔽而无视一群人的个体差异,这种刻板印象就具有潜在的危害:
带着保温杯来上班,被嘲笑「油腻中年」
穿了好看的裙子,被男性骚扰:「一看就不是正经女孩子」
夏天打伞,被嘲笑「你一个男孩子,怎么好意思」
……
2. 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有什么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女孩子数学本来就不好
女孩子学什么理综,还是学文科吧,简单也好找工作
编程、土木这些都不适合女孩子
男孩子后劲儿大,基础不差最后立马就追上去了,女孩就不行了
……
可能每一个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听过上述类似的言论,对这些贴在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一点都不陌生。这些刻板印象对女性成绩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为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经被耗尽。
——《第二性》
Steven Spencer 对同样精于数学的男生和女生的研究结果发现,当被告知存在性别差异时,女性的表现更差;而如果被告知不存在性别差异时,女性的表现和男性一样好。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种环境里,会担忧或焦虑自己的行为。而这种焦虑将会影响人们的表现,使人们的表现变差,从而验证那些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
心理学家 Steele 把这种现象叫做刻板印象威胁,并用「悬浮在空气中的威胁」来形容这种现象。
从最初的相关研究发表以后,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就层出不穷。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都表示这种效应非常普遍,不论是实验室还是现实生活,学校还是职场都有体现,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非常强烈。
这种威胁已经内化到了女性的自我认同当中。举一丢丢在实验室发现的因为刻板印象威胁,女性表现下降的例子:
男女同校情境下,女性的数学测验表现差于全女子学校情境;
女性通过电脑参加下棋比赛,被告知自己的对手是男性;
女性参与工程测验之前,与有性别歧视的男性接触过;
女性参与谈判任务,而任务的成功被认为与男性特质有关;
女性在开车前被告知侮辱女性形象的「女司机」言论(这甚至会导致女性在模拟驾驶任务中撞倒乱穿马路的行人);
……
小编还想起了另一件事:之前合肥某商场停车场设置了多个女性专属停车位,车位被涂成粉色,并且比普通车位要宽敞些。
即便是出于善意的出发点,但当我作为一名老司机,看到停车场中一个突兀的、又粉又宽的地方写着「女性停车位」时,还是会感到那么一点不妥和不舒服。
很多「为你好」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温吞的、微小的歧视。就像当我把车停在女性停车位,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同时也就承认了:女性在驾驶技术上是普遍不如男性的。
无数类似于女司机这样的歧视和争论,都被归结于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人和人之间确实有差异,差异源于性格、能力、经历等等等等,而不仅仅在于性别。
很多看似对女性的「特殊优待」,也许就隐藏着这些温吞的歧视。
三、当我们谈论女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简单心理曾经请来 8 位不同年龄的女性。她们中有喜欢蓝色却一直被教导「女孩儿要穿粉色」的 5 岁小女孩;有被认为时时刻刻幻想浪漫的玛丽苏女主;有近几年一直被逼婚,但其实刚和女友庆祝完交往一周年的女生;也有年近 80,这一生听够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决定站出来和大家说几句的老奶奶。
每个女生都有一些相同点,我们都承认,这些相同点让我们构成了名为「女性」的群体。
但每个人身上那些独特的、闪闪发光的不同点,那些我们区别于他人的地方却常常被忽略了。那些刻板印象和标签背后真实的我们,没有被看见和了解。
我们不是能被任何一句话,一个标签概括的,每个人都是。
我想,她们在传达的也许是一个相同的观念: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我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期待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了解和被尊重。 我是个女人,但更重要的是,我是我自己。
最后想用奶奶的话作为这篇的结语:
请看到真实的我们,而不是刻板印象里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