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0

[休闲时尚] 步入现代戏剧观念的中国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3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北京音乐节的《霸王别姬》与《赵氏孤儿》

步入现代戏剧观念的中国故事

2018-10-19  王斌  大家


导读

在传统元素获得充分尊重且保存不变的前提下,用西方世界不断演进的戏剧理念予以更新、改造、重构,把它从传统的自我循环且日渐衰落的巢臼里解救出来,以适应新时代的召唤,从而得到新的身份与生命。





10月11日晚间去了一趟保利剧院,由朋友领着我蹭了一场号称国剧的《霸王别姬》之彩排。我对“国剧”一说充满了好奇,因了此名过去我闻所未闻,当然,亦有人将京剧誉为国剧,但此说并非是对京剧的正式全称,就其剧种而言,京剧乃是此剧种正式的名称。

这是一年一度正在北京音乐节上演的剧目之一,因为此音乐节其实是面向国际的艺术活动,我私下揣测这其中必有深在的堂奥。

果不其然。谓之国剧,上演的这台《霸王别姬》其实乃缘自于中国的传统京剧,整个演出几近完整地保留了京剧《霸王别姬》的所有唱做念打,但却做了全新的时尚化与现代性地改造。

《霸王别姬》剧照《霸王别姬》剧照

背景幕布投射的乃是多媒体的静态影像,所有剧中在过去的京剧里一掠而过的过场戏,皆被见缝插针地予以适度放大了,例如霸王领兵与刘邦军队象征化的战争场面,虞姬泣饮与霸王诀别之酒后的独舞,以及适时插入的虞姬女仆们的集体舞蹈。这些在传统的原剧中点缀式的片段,被醒目地予以加长与放大了,却丝毫不给人以拖沓之感,反而让观者眼睛一亮。

因了这些剧中片段在原剧中乃是匆匆而过的,故此原京剧中的配乐亦自然是空缺的,这便为舞台之音乐改造提供了一次献演的机会,这就是大提琴和小提琴这些在中国传统京剧中不可能出现的西洋乐器及时登场了,以致让戏剧性的悲剧氛围之渲染,达到了在过去的京剧中未曾有过的高峰体验,但又听着合辙而入耳,丝丝入扣。如此大胆地让中西乐器在同一个舞台上争奇斗艳,且彼此间并不发生冲突,反而相得益彰,让我感到了惊喜且欣悦。

在巨大的舞台两侧,分别坐着三名坐姿优雅端庄,怀抱琵琶犹遮面的琵琶手,她们皆是青春少女;而在幕布之后,透过偶尔映照的灯光,我们可以依稀见到大幕后亦并排坐着四个如雕塑一般的琵琶手。此情此景,会瞬间让人产生一种奇异的迷幻感。

如此之一来,少女琵琶手们既成了舞台上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又颇富美感地点缀了舞台上的造型之美。琵琶手们其实仅在表现战场之生死一战的场景中演绎了中国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其余时间皆是端然不动的舞台造型之点缀。于是舞台上因了她们的存在,突然腾升起了一股让人感怀的古代绘画作品中流淌的虚实之韵律。在此灯光之变幻,亦显美伦美奂了。

演霸王的老生与演虞姬的花旦,显然属国家级的一流演员,其身段之一招一式与唱腔的声情并茂,皆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忍不住地要拍案叫绝。

《霸王别姬》剧照《霸王别姬》剧照

传统京剧经由如此再造后成就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剧种,其情其境,真可谓堪与世界舞台之剧一拼高下的具有地道中国味道的“歌剧”了。看得我蛮激动的。

想想此一国剧(其实是换了西式包装的京剧)《霸王别姬》对我们其实是有启示意义的。我听说,除了舞台上的演员,乐手、鼓手、灯光、服装等幕后的一整套班底,皆属西方人。

我见导演之名乃是中国名,或许他也来自或受教于西方?必须说,整台戏的造型,布景与舞台装置,还有灯光设计,包括戏剧理念与节奏之把握,无庸置疑地源自西方的歌剧。音乐剧传统,间或还杂糅了其他的西方戏剧之元素。

经此一来,在原京剧元素保留不变的前提下,予观者的观感全然不同了。此一现代戏剧观念的舞台再造,让一古老的中国戏曲剧种突然焕发出过去从未有过的崭新的生命,由此严丝合缝地接引了21世纪的舞台风貌与观念。

我所谓之的启示意义就在于:在传统元素获得充分尊重且保存不变的前提下,用西方世界不断演进的戏剧理念予以更新、改造、重构,把它从传统的自我循环且日渐衰落的巢臼里解救出来,以适应新时代的召唤,从而得到新的身份与生命。

10月14日,我又兴致勃勃地奔了保利剧院,因为今晚将上演的,是音乐剧场《赵氏孤儿》,属于北京音乐节隆重推出的世界首演,这让我期待。

必须承认,此一期待,更多地来自于我对这个剧之导演有了一份我自知的信任感,他不负众望出色地演绎了前几天我看过的《霸王别姬》,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此导演的现代意识与美学观念,因此这一场《赵氏孤儿》,便很是让人刮目以待了。

结果整场看下来,真真是无与伦比的好,妙不可言了。

所谓音乐剧场,乃是一种在西方世界诞生历史未久的崭新剧种,它似乎介乎于歌剧、音乐剧与话剧之间,又自成一体,在充分吸收且高扬了其它剧种的优长后,它的现代性,便时时处处地凸显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此谓之的音乐剧场,其实又是一种新时代下跨界式的剧种。

导演如我所料,果然是长期浸淫于西方戏剧艺术的华人,据说他赴西方学习之前乃是湖南湘剧团的,因此便有了扎实的中国戏曲舞台的底子,这也就不理解了,由他执导的《霸王别姬》为什么富有堂堂正正的中国气派与味道。

《赵氏孤儿》具有极简化的舞台设计——背景之幕布,仅是一块长方形的巨型白板,而在舞台正中央,亦铺设了一块醒目的大白板,主体戏与演员,赤着脚在白板的地面上表演。环绕着白板的是红底的积水地面,由此一如镜面般地亦可见到人物行走时或静立时,在水中出现的奇幻映象。

《赵氏孤儿》剧照《赵氏孤儿》剧照

演员之服装亦是一水的白,这就让观者有了一种迷离之幻觉,以致不知不觉中入了“古意”。

打斗场面没有了通常中国舞台上常见的刀剑兵戟,仅以长竹替代手持的兵器,单从视觉上,便有了抽象符号化的写意性,这又与中国水墨画有了一种形式上的呼应和暗合。

舞台右侧的小乐队,是向观众敞开式的。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然后是架子鼓、铜锣、电吉它与电子钢琴,这就足以构成一组音色颇为奇特、现代的音响组合了。

主要演员竟然全是西方人——这让我事先没有想到,有点儿猝不及防,我原以为又是一出犹如《霸王别姬》式的,幕后乃西式,但登台者则是一水的国人,其实不然——但在剧情演进之过程中,却与这个发生在东方的家喻户晓的故事居然丝毫不违和,相反,在导演巧妙之调度下,还强烈透出了浓烈的中国式的诗化之古韵,真是令人惊异!

演员个个演得棒极了。让一陈婴反英雄式的表演,不仅见了其人独异(小人物之卑怯)的个性——这显然是匠心独运的,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陈婴这一人物被塑造得义薄云天,大义凛然,但舞台上经由如此一改,却见了当代人对古人的一种现代性的人性穿透:一个屈尊于贵族的布衣小人,理当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人物,而非一上来就顶天立地,正是因了此一胆小怕事的小人物,一旦为了舍己报恩,甘愿献出自己的亲生之子被屠,而拯救于恩人唯一留下的命根,才能更好地反衬出程婴此举的慷慨悲歌——而且也让程婴这个贯穿全剧的人物,在舞台上因了其个性大放异彩。

几组动作戏设计,也让人看着不得不为之叫绝,一招一式皆具中国武术之范儿;尤其让人叹服的,乃是赵氏孤儿之母亲为托孤于陈婴而自缢的动作戏,天才的舞台想象。

作为音乐剧场,《赵氏孤儿》的音乐与唱段亦然出奇的好,十分动人,堪称一流。

《赵氏孤儿》剧照《赵氏孤儿》剧照

略说缺憾(多少有些严苛了,此类剧种、包括歌剧,剧情一般都是粗线条的,我这属于鸡蛋里头挑骨头了。因为这剧都看着这么経典了,窃以为实在应该让它再上一层楼),剧中当草泽医生陈婴,二十年后将赵氏孤儿父母之蒙寃屈死的实情告知赵氏孤儿时,这之后,在我看来当有一大段(甚至一场戏)写赵氏孤儿的震惊和难以置信,接踵而至地便是他这个人痛苦的内心挣扎、拒绝与求证——毕竟家仇之凶手屠岸贾,抚养了他二十年,且视如己出;况其父母被杀时他还只是一个刚满月未久的婴儿,无存血仇记忆。

所以,在现在的舞台上,只简单地表现了程婴二十年后向赵氏遗孤陈述了当年的父母之死的真相,而接下来,几乎没有任何转折地就完成了赵氏孤儿对元凶也是其养父屠岸贾的复仇。若能写尽个赵氏孤儿在此一过程中复杂纠结之心理,以我之见可以一箭双雕:既丰富完善了赵氏孤儿这个人物,还反向地丰富了世仇屠岸贾乃至程婴这个人,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节高潮,由此也让这出大戏更加地发人省思,因为由此而触及了深刻的人性。

《赵氏孤儿》剧照《赵氏孤儿》剧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5 08:25 AM , Processed in 0.0514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