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要一个孩子是母亲一直以来的期望。
母亲是一个少有的目标明确、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人。当年,她实现的第一个人生大目标是“转正”。她曾经是一个代课教师,随着对政策研究的增多,尤其是身边开始出现科班出身的师范毕业生后,她敏感地意识到,代课教师最终会被时代淘汰,而想要转正,只能通过去教师进修学校读书、通过考试来实现。
大多数代课教师在这个“出路”面前完全退缩了,因为进修学校远在县城,去一趟单程要至少花三个小时,而且整个周末都要上课,没有休息时间。马不停蹄学几年后,各个学科逐一考试,通过的人才有资格去办理转正。即便如此,能否真的办成也是未知数,编制总是需要找人才能最终解决。
但母亲不怕。爷爷奶奶和外公早已过世,外婆很多年一直负责照顾姨娘的两个儿子。我整个小学阶段,母亲都在读书——在更早的凌晨出门、更晚的夜里回来。
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一次我放学回家后见她没回家,知道她是去县城读书了,就一个人顺着马路往镇上走,想着走到车站等她。天一点点变黑,而我却还是一副无知无畏的样子,走到一半,远远看到母亲骑车过来了。她没想到我会走这么远来找她,吓得大叫一声,差点从自行车上摔下来。
这样过了五六年,母亲终于解决了身份问题。然后,她就决定再要一个小孩。
让我很多年都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母亲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坚持。在计划生育极为严格的农村,她和父亲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理应像其他人一样,自觉地在内心里、脑子里认定一胎是天经地义、无可选择的。母亲非常希望在她和父亲的工作不受任何损害的前提下再生一个,在她看来,一切难题,大都可以通过“找人”和花钱来解决。
依照父亲的性格,想必也曾气急败坏地劝阻过:每家都只生一个,你为什么偏偏还要一个呢?
但打结婚以来,母亲在父亲面前一直有着一种不讲理的固执,她的回答应该是:我不管别人,我就想再要一个,为什么不能要?
而父亲一定在觉得此事不可理喻的同时,最终还是决定妥协,满足妻子的愿望——他就是一个这样的男人,真的很稀罕。
很快,他们就开始了漫长的找人办事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