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9.11
超5万江南弃儿被送北方收养 50年后靠DNA集体寻亲
半个世纪过去,“江南弃儿”们在各地长大。经过了从怨恨到理解的心理历程之后,他们试图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困扰了大半生的问题。寻亲之路艰难且漫长,他们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前行。
8月12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杨家浜,弃儿赵淑亮从600公里之外的山东莒县赶来,与50年未见、现年84岁的母亲沈阿大相见。他紧握住母亲颤抖着的手,喊了声“妈”,随即陷入沉默。50年过去了,沈阿大说着浙江方言,赵淑亮说着山东方言,母子俩虽然紧握着双手,却完全听不懂对方的话。(摄影&视频/嘉兴日报 田建明 )
三年困难时期,江南(江浙沪)地区尤其是农村出现了较严重的粮食短缺,一些孩子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被福利院收养后,又被政府分批派送到北方相对殷实的缺儿少女的家庭中。“三年困难时期”过后,这种状况仍时有发生,其中不乏节育措施落后、选择性别养育以及地方民情等原因,直到70年代。这些孩子被称为“江南弃儿”,赵淑亮就是其中一位。
赵淑亮的生父(图)已经去世。50年前,他觉得“儿子多了养不好,长大娶媳妇都困难,不如送出去找个好人家”,便将四子放在镇上,后被人发现送往了嘉兴救济院(现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同年,山东莒县农村的赵家有六个女儿,想要个儿子。通过介绍,杨家四子辗转被抱到山东莒县赵家,成为6个姐姐的弟弟,取名赵淑亮。
十三四岁时,赵淑亮和伙伴们打架,伙伴骂道,“你是野孩子,不是你妈生的,不和你玩。”委屈的赵淑亮抹着眼泪回家,母亲以“小孩都是捡来的”为借口安慰他,这个话题就这样被终结了。赵淑亮回忆,“抱养的总觉得低人一等,父母不说,也就不问了。”之后十几年,母子双方一直保持着默契,谁也不愿提这件事。看着生母一家的大合影,赵淑亮说,如果当年自己没被送走,合影上肯定人更多。
80多岁的养父母去世后,舅妈给了赵淑亮一张写有“戊申闰七月念(应为“廿”,作者注)一日丑时”生日的红纸,这是他的亲生父母所留。50年过去了,纸张被反复打开、折叠,已残破不堪,手一摸就会掉下一块。拿着这块红纸,赵淑亮踏上了寻亲之路。
8月2日,赵淑亮跟随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共计200余人的“江南弃儿”寻亲团,来到嘉兴市人民公园参加首届寻亲会。寻亲团们有的手里拿着幼时物件,有的举着牌子,有的拉着横幅,更多的是拿着写有自己出生信息的寻人启事。近百人留下血样,经过DNA比对,赵淑亮、沈海琴和陆海英三位江南弃儿幸运地找到了亲人。
1974年2月18日,天气阴冷,在海宁斜桥钱家埭一座低矮房子里,时年25岁的吴桂香生下了第二个孩子。穷困潦倒的家庭摇摇欲坠,孩子被丈夫抱走,放在原斜桥乡政府的门口(如图)。做父亲的恋恋不舍,心里打了个赌:如果孩子哭闹,就抱回家。可是孩子没有哭,父亲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抱走。
女儿被本地的沈先生收留,取名为沈海琴。懂事后,沈海琴萌生了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在8月2日的寻亲大会上,有朋友跟她说,一位叫钱新萍的寻亲者与她长得很像。两天后,她们见了面,“那种亲切感马上就来了,很奇怪。”钱新萍说,在与沈海琴聊天时,钱新萍的宠物狗只围着沈海琴嗅个不停。当时旁边还有很多人,狗却理都不理。8月8日晚上9点多,DNA结果证实了两人的亲姐妹身份。
母女相见的那天,两人的泪哗哗地往下掉。“那个时候太苦了,衣服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就给你垫在下面当尿布,送走了你,接着穿。”吴桂香言语间充满了对二女儿的愧疚。沈海琴则在旁边流泪听着,没说一句话。沈海琴望着墙上父亲的遗像,望着当年把自己送出去的爸爸,沉默着。
刚找回的女儿沈海琴要回自己的家了,吴桂香才意识到女儿会再次离开,她挥着泪告别。44年前送走孩子的情景,如同放电影一样,在母亲吴桂香脑子里反反复复出现。从沈海琴现在的家到出生地,仅13公里的路程。这13公里,硬生生将骨肉之情阻断了4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