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脸,是商品,是媒介,也是生产工具。当演员状态不佳、无法再用自然表情演戏和无法胜任角色特质时,作为表演媒介和生产工具的脸,才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面对《如懿传》中的周迅,有人想到了19年前《大明宫词》中的那个周迅。自媒体人肖浑在文章《被辜负的周迅的少女时代》中写道,“周迅在《大明宫词》里只演了前面七集,然后就交棒给陈红的成年版太平了。而她作为演员在中国观众面前打开知名度,凭借的就是这七集。”
然而命运的吊诡之处在于,近20年后,当周迅再一次饰演宫廷少女时,却遭到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大众“群嘲”。

《大明宫词》中的少女周迅与20年后仍在《如懿传》中扮演少女的周迅
很多周迅的影迷发出和肖浑一样的诘问:“为什么不像《大明宫词》那样,让另外一个年轻演员代替周迅演《如懿传》前几集呢?谁能告诉我?”
40岁之后的周迅仍然在演少女,一方面是因为绝大多数年轻后辈演员的资质和能力都无法接班,但更重要的还是她本人以及她周围的人,出于爱、情感、利益、惯性,仍然在费力地维持一个关于精灵不老的神话。
这些护卫着她的力量,也在封闭、隔绝着她与生活和真实复杂世界的联系。
事实上,周迅本人也已经意识到自己与真实广阔世界和多元外界评价之间的距离。在《表演者言》第二季与有着“纪录片式演技”的演员王砚辉对谈时,周迅非常欣赏王砚辉不拍戏时,就在老家昆明生活——“这个特别好,生活在昆明,所以他能听到能看到最真的人”。
她想起录制节目之前有人递剧本找她拍戏,“就找我演一个,很现实的一个人,我说,哇,我说我离开那样的生活,真的太远了。”
几年前,黄磊就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周迅是明星的一生,可她其实应该是一个更伟大的演员的一生。但她没有做这个选择。”因为,“中国的电影没有给她这样的演员够大的格局。她其实有特别大的空间,却被各种角色锁在里面了。”
高晓松则说:“一个能演空气和水的人,现在演的都是生活层面的东西,都是商业片,她能满足吗?”
于是,在这个尴尬的系统闭环里,不管周迅自己是否有强烈的意愿或者感到勉强、吃力,她的团队、整个市场都会“合谋性”地让她继续扮演少女或者年轻女主的角色,直到《明月几时有》的大屏幕特写出现,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于周迅而言,天赐的两碗饭,有一碗已经不能再用来勉力扮演不竭的少女角色了。
走出“囚笼”
很多人都好奇周迅本人对待这些话题的态度。其实,若干年前,周迅想象过自己的衰老。
在采访中,她说,“没有人能改变变老,只是我现在的年龄还可以驾驭年轻角色而已。我也一定会变老的。”她说,等以后年龄大了,才是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候,那时候才能证明自己到底是不是好演员。
在《表演者言》与演员蒋雯丽的对谈中,周迅也谈到了对老年人题材剧本的盼望,她还在那期节目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演员群体的建议,和对年龄的看法——
“千万不能给女演员,或者是男演员去灌输,20岁到30岁,是最美好的那十年,因为随着你生活的阅历,跟你年岁的增长,你的那个角色,才会有深度。
你不要就固守在那个没有皱纹的年龄嘛。所以现在,要告诉好多小孩儿,这个不是问题,包括告诉我们自己,这个不是问题。”
有些时候,观众是不宽容的,Ta永远希望,永远希望你在‘太平公主’那个年代,永远希望你在‘李米’的那个时候,但是怎么可能呢?”
周迅和郝蕾都曾表示过,今年65岁的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是自己的偶像。周迅说,“我一直想像伊莎贝尔·于佩尔那样演到这么老。她是我的一个偶像。但靠演员的一己之力并不能完成,演员和观众是相互作用的,我演你们也得来看呐”。
于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