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8-18 11:19 AM 编辑
说到环境保护,你会想到什么呢?
许多人会联想起诸多可怕的新闻,
生物灭绝、气候异常、滥砍滥伐、海平面上升,
粮食减少、人口却增多,人类即将面对不敢想象的明天……
谁都知道应该行动起来,但谁都不知道要怎么做,
所以大家选择做鸵鸟,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科学家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
他们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生态农业技术来养活全人类,避免可怕的后果发生。
在世界各地,也有许多人正在照此思路,做积极正面的尝试。

《人类的明天》同名纪录片的摄制组,历时5年筹备,
依靠众筹资金,走遍10个国家,
与各地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和政界人士面对面交流,
探访各地关于食物、能源、经济、城市、住宅、教育等领域的创新行动,
对世界未来的问题,交出了一份他们的答卷。
我们不妨听听他们讲述的故事,
同时思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中国人,会如何作答。


美国底特律,曾是世界闻名的汽车之城,
如今荣耀逝去,只留下满目疮痍的衰败景象。
高大建筑的破烂外墙,上百扇被打碎的窗户,坍塌的医院和学校,
曾经风光无限,更衬得如今荒凉。
就是在这样腐臭的废墟之上,零星的绿意却悄悄绽放,
像是小小的希望,点缀在破败的楼宇之间。
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一小块,然后发展成一整个都市农业项目。
原来,当年底特律站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台风眼,饱受城市破产、人口流失之苦。
贫穷的当地居民,在暴乱、犯罪和黑暗之中仓皇度日。
超市关门,“新鲜食物”却成了失落的记忆。
于是,在少数领导者的带领下,底特律人自告奋勇,
重建心爱的家园,让底特律在灰烬中重生。
年轻人载下8.5万棵树,居民们搭建起一千多座菜园、都市农场和果园。
底特律人这才发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都是被遗忘的美好。

在美国,食物的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平均距离2400千米,人们也失去了自然的天趣。
现在,许多北美城市纷纷效仿底特律,在写字楼之间安插菜园和农场,
既节约了长途运输的能源消耗,保护了环境,又让本地居民拥有了坚强的生存能力。
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生活更有意义,本地社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
这样的生活状态,也和西方人曾经的坚信,大相径庭。
三百年前,欧洲也存在过重农学派,
他们反对重商主义,
认为欧洲应该向中国学习,大力发展农业,自给自足,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当时还被尊称为“欧洲的孔子”。
但是,重农主义最终没有战胜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
自那以后,经济发展便成了唯一的目的。
邮轮在太平洋上穿梭,殖民地的人口被当成廉价劳动力,从事繁重的工作,
殖民者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苦难,却把这说成是文明必要的代价。
而西方本地的劳动者,自认为可以从笨重的大工厂劳动中解脱,
得到的却是对整个世界的无尽依赖。
他们远离自然,消费着不知道哪里生产的东西,一度迷失自我,
空虚,焦虑,疲惫,抑郁。
于是,世界呈现出一种怪象:
10亿人饥肠辘辘,同时却有15亿人过度肥胖;
85人积累起来的财富相当于另外35亿人的资产总和;
能容纳一个美国人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地域面积,比一个孟加拉人大15倍,
如果所有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我们就需要7个地球。

金融危机后,等待着这些普通人的不是繁荣昌盛,却是失业、饥饿和无尽的苦难。
他们这才意识到,世界是相互牵连的,谁都逃不掉。
他们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意识到了经济金融化的弊端。
所以,在梦境打破后,他们学会了因地制宜,勤俭节约,自给自足,
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生存智慧,西方人终于也有了亲身感悟。
一度深陷消费主义的发达国家居民,如今自发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
在这些自我救赎的尝试里,除了都市农场以外,
《人类的明天》一书还讲述了,
这些西方人在食物、能源、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真实行动的故事。
比如,能利用新技术实现多样化种植,永续农业的故事:

留尼旺岛的太阳能蔬菜大棚的故事:

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的故事:

法国一家实现循环经济,
员工自主管理企业的信封工厂的故事:

还有,能够发掘每个学生特别之处的,
芬兰小学的故事:

如此等等。
书中这些生动的小故事,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当代西方文明、
启发我们如何进行环保行动的第一手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