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8-6 08:10 AM 编辑
腾讯网 2018.08.07
美女留学生自称“山二代” 在时代广场募捐带外国人七进大山
2011年,还未成年的龙晶晴趁着暑期回国,第一次踏上了去湘西腊尔山支教的路,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年。她给这片大山带来了多彩的夏天,这片大山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龙晶睛出生于1993年11月,是湖南长沙人,趣头条寻趣乡村活动正能量之星候选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读研究生。在过去的七年里,龙晶睛带领支教团的志愿者身体力行,七进大山,陪孩子们们过暑假。(摄影/余敏 梁师维 郑群 视频/余敏 李章航 梁耀斌)
16岁时,龙晶睛不满足于中国高中的应试教育体系,与爸妈商量后毅然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开始享受每天下午两点就放学的生活。刚到美国时龙晶睛与很多留学生一样,准备着各门作业和研究调查。然而,终日的纸上谈兵让她十分困惑,是不是必须有一次实地的经验?2011年暑假,她回国和朋友组成了一个三十人的志愿者团队到贫困山区里去支教助学。这一次的经历,算是种下了龙晶睛做公益路上的种子。
大众通过她们的照片关注到了那群孩子。在社会的力量下,小学得以全部重建;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拥有了爱心午餐。这坚定了她朝着公益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2012年3月,龙晶睛用了几乎一天时间,完成了“一美元爱心计划”的策划书。她号召留学生们抱着箱子和展板在纽约时代广场组织游街募捐,并成立了“一美元爱心公益金”为山区留守儿童献上一己之力。
如今,一美元的组织致力于为中国贫困山区留守儿童、事实孤儿提供心理、助学辅导。她明白不能只注重一时的结果,而且心意远远比金钱的数量要珍贵。2018年暑假,龙晶睛再次带领支教团来到板当村小学。这所学校的73名学生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课间十分钟时,三名孩子悄悄地来到电子琴旁边,认真地练起支教老师刚刚教的《两只老虎》乐曲。
龙晶睛与大山有着强烈的联系,她调侃自己的爸爸是“山里娃”,走两个小时山路卖柴,给自己赚了学费后都开心得不行。而她自己则是“山二代”。板当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西北部的高寒山区,距县城51公里,全村200余户,近700人,是一个纯苗族聚居贫困村。目前还完好地保存着穿苗服、说苗语、戴银饰的习惯。村民们靠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和养殖家畜换取生活来源。
支教团给孩子们一共开设了音乐、美术、戏剧、武术、英语、手工、性教育、环境保护等多种课程。在龙晶睛和她的团队看来,短期支教的意义在于,“弥补长期支教老师做不到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艺术启蒙、安全教育、道德教育等,这些课程更像一个个小型专题,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为现代的生活方式。
支教团的每堂课都采用一名主教、两名助教的方式进行教学。戏剧课堂上,龙晶睛是马克莱文的助教。马克莱文在戏剧教育与戏剧治疗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科担任戏剧治疗专家,工作10年余。在西方,儿童戏剧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自己表演戏剧。对于一些有特殊问题的孩子,戏剧更可以作为一种疗愈的方式。
对马克莱文来说,此行的目的是希望改善乡村校园霸凌问题。他引导孩子们结合实际情况去改编故事、排演戏剧,以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缓解班级内部的矛盾冲突。
山区的孩子缺少肯定与关爱,龙晶睛总是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掌声和支持。在课堂上,龙晶睛能敏感地发现孩子们的每一个变化,一个眼神、一句表扬,都能令孩子们在赞赏中感到自信与温暖。
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自控性差、模仿能力强,龙晶睛与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特别注意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他们会督促孩子们饭前饭后洗手,注重个人卫生,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