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接下来的20年里,富人越来越有钱,《如何消费》也变得更加成功和自信,每一期的页数都在稳定增加,每一年的出刊数量也在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金融时报》的评论版充斥着对现代资本主义及精英阶层的严厉警告和批判,然而《如何消费》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德博诺在接受“时尚狂人(Fashionista)”网站采访时说,“如果你非常有钱,那么损失20%也不算什么,你还是可以去高级餐厅吃饭,去度假,去买块新手表。”2009年,金融危机的余震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而《如何消费》的网站在此时上线了,“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有钱人没有读过我们的杂志。”德博诺说。
《如何消费》杂志有一个常规栏目“审美家(Aesthete)”,引人入胜但是格调不高,它直接将个人的消费欲望写出来给读者看。这一版关注的是品味,而非价格,是展示个人审美品位的好机会。当然,它展示的主要还是有钱人的品味和昂贵的商品。2012年,乔治·奥斯本的财政紧缩政策仍在持续影响英国,“审美家”却在此时出了一个专题,请到了乔治·奥斯本的父亲彼得·奥斯本爵士,他告诉记者说,他看上了一张“非常漂亮”的桌子,售价19000英镑,最近“自己的意大利朋友还借了一幢别墅”给他,就在加勒比海上的马斯蒂克岛。
许多富人都安然度过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动荡十年,《如何消费》也是如此。一位前员工表示,“杂志的版式设计已经10年没有变过了。”专栏文章排版严肃简洁;巨幅的产品照片镶着白边,排列得整整齐齐,整本杂志就像是一份精致的产品目录。杂志偶尔也会刊载手艺匠人的照片,他们面带微笑,看着赏心悦目,就像是完美乡间别墅里的忠实家丁。
2017年6月开始,杂志开始定期发行以“船”为主题的特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保守气质恰恰吸引了不少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四处奔波的国际读者,况且这本杂志的背后是沉稳尊贵的《金融时报》,符合人们对英格兰的印象——你可以在这里放心地购买手工霰弹枪和精裁西装。90年代以来,伦敦一直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文明、复古的全球富人乐园,《如何消费》让这个轮廓更清晰。
如果说《如何消费》也有某种独特气质的话,那一定取决于主编德博诺。20年的编辑生涯中,她一直把自己当作杂志的守护者。只要她看到不足或不合适的作品,她就会直接说:“这不是《如何消费》,我们要的不是这些。”
德博诺是个六十多岁的小个子女人,举止庄重,留着精致的波波头,一刻不停地在工作。2014年,她在接受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采访时表示,为了策划20周年纪念特刊,“我日以继夜地工作了9个月”,特刊里写到的所有商品最终都被用作慈善拍卖。卡里克也说:“常人根本无法想象她工作起来有多拼。”一位员工说:“即便是在度假,吉莉安也会在躺椅上对着电脑,一页页审阅杂志校样,然后打电话回来要求我们修改。”
《金融时报》大楼位于伦敦市中心,大部分楼层都是开放式的,唯有《如何消费》的办公室看起来风格不太相同,它被玻璃墙隔开了,里面有几十张桌子和德博诺的办公室。工作氛围安静而肃穆:杂志和网站获得的所有荣誉都摆在了柜子上,十分醒目。这里的员工大多是身经百战的记者,有男有女,年龄跨度很广,因为要做周刊,他们每天需要工作很长时间,常年保持着这种工作节奏。有些记者提到自己的作品,觉得有点尴尬,“一篇讲香水的3000字文章,谁会去读啊?”有人反问道。但是在办公室里,他们不会对其他同事吐露心声,自己想想就算了。“管好你自己的事,让你做什么你去做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的团队文化。”另一位员工说。
为有钱人服务,玻璃心是做不来的。某些行业需要迎合有钱人刁钻的胃口,因此行业内部要求十分严格,组织管理也非常严密:因为有钱人想要最好的东西,也不担心阶级问题。奢侈品杂志也是如此,《如何消费》的员工也一直是这样工作的。但是最近,《如何消费》团队对工作文化表示不满,在杂志内部引发了不小的危机。
《金融时报》的举报程序允许员工对管理人员的重大过失提交匿名指控。去年11月,有18位《如何消费》的现任和前任员工递交了正式申诉,指控德博诺欺凌员工长达十几年之久。结果,《金融时报》发起了一次内部调查,人力资源部门收集了大量的员工证词(部分员工现在调去了《金融时报》其他部门),汇编成了一份长达四十多页的档案。
七个月后,今年的6月7日,最终的调查报告出炉,《金融时报》并没有对外公开调查结果,但是他们的人力资源总监撰写了一份报告总结:调查称德博诺的“管理风格很古怪,甚至有时颐指气使、一手遮天……并且(她也承认自己)缺乏耐心。团队内部有成员认为,德博诺会刻意‘针对’某些员工。”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她有过骚扰和欺凌的行为”,报告还举了几个例子“证明吉莉安对待下属十分体贴包容、有同理心,不管是不是举报她的员工。”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对德博诺的这些“个人指控不成立”。
结果一公布,许多参与调查的员工都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调查不够独立,也不够彻底,这是《金融时报》在偏袒自家的明星编辑。有人说:“《如何消费》团队的人都很愤怒。”英国全国记者联盟站在了举报者的一边。6月20日,《金融时报》的全国记者联盟成员通过了一项动议,批评了此前进行的调查,并且做出承诺“如果举报人决定继续采取行动,我们将会全力提供支持。”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和《如何消费》团队的几名员工深入聊过,包括前员工。他们都不愿暴露真实姓名,也不希望自己的事情被详细报道。因为他们害怕会被认出来——奢侈品报道的圈子很小。但是他们讲述的故事都很直接,其中一个人告诉我,“吉莉安的嘴皮子相当厉害,有时是在她的办公室里,关上门一对一地骂,有时她也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你大发雷霆。”
一位前员工说:“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要你得罪了她,或是失宠了,那么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另一位员工也说:“组里的人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我见过15到20个人被她骂哭,也看过他们下班以后不回家,就呆坐在《金融时报》大楼外的台阶上。”
德博诺和巴伯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请求。但《金融时报》的发言人表示:“我们可以确定,针对《如何消费》管理层的举报是在去年发起的,并且经过了严格、专业的内部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指控并不成立。但是我们仍将积极寻找更好的方式,推动杂志的持续快速发展。”
《金融时报》的一名高管说话就坦率多了,“我们正在试图加强《如何消费》与《金融时报》其他部门的联系……希望可以借此改善员工关系。吉莉安是个狠角色,要不然杂志也不会做到今天这个样子,但她确实不太好相处。”
这本杂志,以及杂志的主编现在仍然是《金融时报》的“关键业务”。6月7日,《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巴伯向《如何消费》团队公布了调查结果。“莱昂内尔大步流星走进办公室,就站在吉莉安身边,他对员工们说:‘你们在为一本很棒的杂志工作。吉莉安也是一位世界一流的编辑。过去的日子大家都有难处,《金融时报》会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希望这件事到此为止。’他问大家是否还有别的疑问,办公室里只有一片死寂。”
* * *
在当下这个媒体碎片化的时代,还有一本传统的印刷杂志,告诉富人如何生活,似乎有些老派。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各大报纸都在试图复制《如何消费》的模式,比如《泰晤士报》的《Luxx》,还有《每日电讯报》的《Luxury》,虽然名字听起来挺傻的,但内容和形式都模仿得十分到位。就现在看来,奢侈品广告客户其实并不难找,奢侈品杂志也是纸媒之中为数不多还能做得红红火火的领域:纸张质感好,象征着身份地位,更不会像网络内容那样乱糟糟。但时尚嗅觉不敏锐的富豪,现在要是想买一件手工衬衫,也比以前有了更多选择。
与此同时,奢侈品报道的新风尚正在发展起来,他们倡导的是:美好生活需要对各种产品及服务兼收并蓄,而不仅仅是挑贵的买。《纽约时报》的《T》杂志,《经济学人》增刊《1843》(前《Intelligent Life》杂志)和《Monocle》都是走这种路线的,《Monocle》的创始人泰勒·布鲁尔以前一直在为《金融时报》撰写专栏,直到去年他被投诉在文章中给自己的客户打广告。这一类的杂志既推荐高端的消费品,也介绍亚洲的路边摊和北欧的公共交通,还会讨论政治局势和社会趋势。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混搭风更符合千禧一代的口味——他们是未来财富金字塔顶端的1%。“30岁的人对待奢侈品的看法与50岁的人肯定不一样,”伦敦的咨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的工作人员卡罗琳•伯卡特说,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富人提供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贝恩(Bain)管理咨询公司一直在对奢侈品市场进行定期调查,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千禧一代的思维方式挑战了现有的消费习惯”,这迫使企业在关注高端市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低端市场,比如近两年很火的“小脏鞋”。《如何消费》确实刊载过关于运动鞋的文章,但它还是更倾向于写那些象征财富地位的鞋款,比如布洛克鞋。
《如何消费》偶尔也会推出价格实惠、看似日常的产品。在最新一期中,丹麦设计师伊瓦伊德·斯拉托推荐了一家哥本哈根餐厅的粥。听起来好像很普通的样子,但字里行间还是得让读者眼前一亮。斯拉托说,这家餐厅的老板“就像个摇滚明星,因为他会去音乐节上做粥”。《如何消费》从未忘记过富人阶级的身份地位,并且它也在时刻提醒读者,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杂志中有很多文章写的是休闲生活,但是看完之后你会觉得,想要当好有钱人也并非易事。
近年来,《如何消费》一再推荐的购物圣地是伦敦梅费尔的蒙特街。这条街曾经挤满了办公室和古董店,了无生气,但从2005年前后开始,它被改造成了一个精品店高档街区,卖的都是名牌服饰和皮具。工作人员会热情地替你开门,为你服务,店内装修得亮堂堂的,有点像银行金库。很多商店还有地下楼层,实际面积相当大。
坐在精品店内,你会感觉渐渐地出离于这个世界。店内很少会来许多客人,店员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为你服务,满目皆是精美的商品。蒙特街是富人世界的完美缩影,这个世界精致而孤立,《如何消费》从诞生起一直试图打造的就是这样的环境。
但是现在的有钱人可能不再追逐这种体验了。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科瑞德-哈尔基特研究的是西方世界最富有的几座城市,她去年出版了一本书《琐事之和》(The Sum of Small Things),揭示富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富人区别于一般人的一项重要指标。她认为,近年来富豪们已经开始“大幅减少炫耀性消费,他们的钱更多地投资到了不显眼的地方”,比如“教育、医疗、养老和个人保险”。他们希望能够用钱买到更多的安全感,保障自己长期处于精英阶层,在这个变化迅猛的年代,这比逃离或享乐要有用得多。
“收入最高的阶层不仅要能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还要确保自己和家人未来能够一直享受这样的生活。”富人想让下一代拥有更多的财富,多到他们不知道要怎么花。如果你所在的行业就是指导有钱人怎么花钱,那么恭喜你,这真是个朝阳产业。
(翻译:都述文;校对:潘金花)
—— 完 ——
题图为劳力士在2009年9月发布的金表。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原文为How to Spend It: the shopping list for the 1%,发表于《卫报》2018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