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1

[军事] 宏亮瞻局|舰队防空新纪元:美海军的区域与点防空革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1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宏亮瞻局|舰队防空新纪元:美海军的区域与点防空革命(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07-27 11:21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美国空军很年轻,它直到1947年才在原陆军航空队基础上成立。相比之下,就连海军陆战队的历史都比它长得多。有趣的是,刚成立后的空军不仅带走了原来陆军几乎所有的固定翼飞机,也捎带着把原来陆海军之间的对立情绪揣到了自己身上。
空军与海军都很适合远征作战,又都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矛盾就此而生。自冷战至今,这对“冤家”在战区指挥权、预算拨款、装备发展主导权等各方面竞争激烈,有时甚至互相拆台,反倒让缺乏交集的陆军兄弟们看了笑话。
笑话毕竟只是笑话,虽然海军曾经用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与“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迫使空军的“和平卫士”及“侏儒”机动式弹道导弹下马;空军也曾彻底断绝了海军用舰载机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的“妄想”。不过,基于节约成本的共同需求,海空军之间也曾试图在部分武器研制上展开合作,只不过“积怨”太深,这些合作大多以失败收场:如空军曾加入海军主导的A-12隐身攻击机项目,海军也曾计划用空军主导的F-22接F-14的班…… 
当然也有极少数成功案例。海军的“标准”-6区域防空导弹采用空军主导的AIM-120空空导弹导引头算是一例。而如果要选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海空军合作武器项目,一直并不起眼的“海麻雀”点防空导弹绝对当之无愧。
RIM-7“海麻雀”导弹破箱而出
保护舰队还是保护自己
区域防空的服务对象是本舰所在的整个海上编队。随着反舰武器射程扩大,区域防空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在前导弹时代,由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撑起的区域防空网只能拦截10公里左右的空中目标。冷战中期,美国海军“标准”-1型区域防空导弹的覆盖范围也不到50公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标准”-2和俄制“里夫”M为代表的新一代区域防空导弹将射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并由此定义了现代区域防空的基本标准。
对于一支拥有航空母舰的海军来说,区域防空舰是舰载机之后的第二道对空防线。站在区域防空背后的则是点防空。什么是点防空?简单来说,就是主要用于保护本舰安全的防空手段。早期的点防空导弹射程只有十几公里,如第一代“海麻雀”RIM-7E的拦截范围只有14.9公里——这个射程显然无法为整个航母编队提供掩护。
以美军一般用于实战的双航母战斗群为例:在有威胁海区巡航时,一般有7至8艘“宙斯盾”战舰以环形部署在航母周围18公里外。4艘负责反潜的驱逐舰成半圆形在编队核心前方大约40公里处,目的是将对方潜艇拦截在鱼雷射程之外。负责反潜的舰艇间距要大于主动声纳探测距离1.5至1.75倍,也就是说必须拉开约40公里,并沿威胁方向前出。核潜艇相距航母则更是在100公里以外。此外,双航母战斗群中两艘航母的间距以不影响舰载机回收、放飞、转向为原则,一般相距9公里左右。
由此看来,区域防空至少需要射程4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防空导弹。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已经拥有射程超过100公里的“黄铜骑士”舰空导弹。进入80年代后,随着“标准”-2防空导弹和“宙斯盾”系统批量服役,美国海军在航母战斗群中通常编入提康德罗加级防空巡洋舰,以及阿利·伯克级防空驱逐舰两级专用区域防空舰。其中前者拥有128个通用垂直发射单元,理论上可以全部用来发射区域防空弹;后者也有96个垂发单元。也就是说,除其他型号装载于垂发系统的导弹外,一个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在执行防空任务时,将有超过400枚“标准”-2远程防空导弹待命发射,对于那些已突破舰载机拦截的空袭武器来说,这数百枚“标准”-2将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标准-2”SM-2区域防空导弹从美军宙斯盾驱逐舰腾空而起
传统点防空导弹则只能用于单舰或者相邻两舰的保护。美国海军的第一代点防空导弹包括“小猎犬”和“鞑靼人”,两款导弹的射程都在20公里以内。尽管射程不大,拦截性能也很一般,但这两款导弹的系统结构却相当复杂,且体积庞大,舰艇适配性非常差。当“标准”系列导弹作为下一代区域防空弹投入研制时,美国海军同时也迫切需要一款小型化的、能够安装于轻型舰艇上的新型点防空导弹。
新型点防空弹的研制初衷还不仅仅是出于更新换代考虑,研制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猎犬”、“鞑靼人”和“黄铜骑士”只能用来拦截飞机,而苏联海军在70年代已经装备多款超声速远程反舰导弹。美海军为此要求下一代点防空导弹必须具备一定的反巡航导弹能力。同时,由于点防空弹主要用于单舰防空,包括航母、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防空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级反潜驱逐舰、佩里级护卫舰等几乎所有水面舰都会安装,需求量极大,这就要求该型导弹的成本还不能太高。“海麻雀”就此应运而生。
黄金搭档
“标准”系列区域防空导弹于1963年开始研制。该导弹在研制时即要求不仅可以拦截中高空轰炸机,而且鉴于苏联海军大量装备远程反舰导弹,其还必须具备直接拦截反舰巡航导弹的能力。经过几十年不断改进,“标准”已经发展成拥有“标准”-1/2/3/6四个系列、数十种型号的庞大导弹家族,同时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艘舰艇上服役。目前美国海军的“标准”-1型导弹已全部退役,现役用来拦截大气层内目标的“标准”包括“标准”-2和“标准”-6两个型号,“标准”-3作为海基中段反导系统则主要用于摧毁大气层外的弹道导弹与低轨卫星。
“标准”-2防空导弹采用传统的中段惯导/指令修正加半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复合制导体制,没有采用如今更普遍的主动雷达末制导技术,因此需要专用的照射雷达持续提供目标坐标。导弹飞行途中,“宇宙盾”系统会在分析雷达探测数据后,将机动指令通过数据链传给导弹,目标进入弹上雷达探测范围后,仍需要照射雷达持续工作才能最终击中目标。
美国海军目前使用的“标准”-2为Block ⅣER(即增程型),该型弹在原有“标准”-2的Mk30发动机基础上加装了一段Mk70助推器,最大射程扩展至185公里,最大射高24000米,平均飞行速度2.5马赫。“标准”-2Block ⅣER不仅增加了射程和抗干扰能力,机动性也提高不少,由此也提高了拦截高速反舰导弹的能力。
几乎与“标准”家族的研制同期,美国海军的第二代点防空导弹也投入开发。按照惯例,海军最初仍打算自己独立研制下一代点防空导弹,然而这个被称为RIM-46“海上拳击手”的项目却在1964年下马了。不得已,海军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刚刚在越南战场上投入使用的AIM-7E“麻雀”空空导弹身上,后者由空军主导。
1967年,美军士兵为F-4C战机配备AIM-7“麻雀”空对空导弹。
“麻雀”导弹在越南空战中的表现其实非常一般,可“无米可下”的海军还是将该弹改装成了RIM-7E“海麻雀”舰载防空系统,这就是于1967年上舰服役的基本型“海麻雀”。早期“海麻雀”与“麻雀”的导弹与火控系统几乎完全相同。此型“海麻雀”由于需要手工操纵火控系统,反应时间长、低空性能差,仍然难以对付反舰导弹。
在之后的50多年中,美国海军开始了对“海麻雀”无休止的改进。其目前装备的“海麻雀”被称为“改进型海麻雀”或者“增程海麻雀”(ESSM)。官方正式编号从传统“海麻雀”的RIM-7换成了RIM-162,也标志着这款导弹的质变。
RIM-162是在RIM-7P基础上设计的,但采用类似“标准”导弹的小展弦比弹翼加控制尾翼布局,代替了原来的旋转式弹翼。为了增强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RIM-162安装有推力矢量尾喷口,可以使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50G,而且不会随射程增加大幅减小。ESSM还采用了Mk134单级大直径(254毫米)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2.5马赫,最大射程竟然扩展至50公里的“区域级”。在制导方式上,ESSM也彻底抛弃了传统“海麻雀”过时的半主动雷达技术,采用惯导/指令修正加主动雷达末制导。
移花接木“标准”-6
进入21世纪,“标准”-2Block ⅣER与ESSM的黄金组合似乎为美国海军提供了舰载机防线背后完美的防空反导解决方案。然而,尽管性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无论“标准”还是“海麻雀”,其基本设计思路与战场想定仍然源自上世纪60年代。如“标准”-2Block ⅣER受雷达视野限制,其对掠海高速反舰导弹的拦截效能不可能有本质提高,这已经与导弹本身的拦截能力无关;而ESSM尽管射程大幅扩展,但射高仍然有限,对高空目标几乎不具备拦截能力。两者配合作战表面上天衣无缝,但受制于最初研制时的区域防空与点防空各负其责理念的桎梏,需要在拦截目标与拦截空域两方面“配合”与“对接”——这本身在实际上就给了对手可能利用的 “缝隙”。
此外,在俄罗斯、西欧和中国的新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已普遍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情况下,“标准”-2虽然性能仍不算差,但技术却已显落后。半主动雷达导引头需要舰载照射雷达在导弹命中前持续照射目标,而每部SPG-62照射雷达只能同时提供4个照射通道,且照射扇面角度有限,这导致“标准”-2的抗饱和打击能力无法大幅扩展。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仅在中段飞行时需要提供无须持续的指令修正,当弹上雷达捕获目标后即可完全独立猎杀目标,其防空火力通道几乎不受限制。
因此,美海军在本世纪初启动了下一代区域防空导弹研制。在连续推出了“标准”-2Block ⅣA(已下马)和“标准”-3反导导弹、“标准”-4(也已下马)对陆打击导弹,以及过于昂贵超前的“标准”-5(同样下马)区域防空导弹后,新一代针对大气层内威胁的“标准”被命名为“标准”-6。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保护8至10个福特级航母战斗群的区域防空舰将全部换装这种导弹。
2003年,在美国海军增程防空作战导弹(ERAAM)竞标中,雷神公司的“标准”-6击败洛-马公司的“爱国者”-3海基型,被确定为美国海军下一代区域防空导弹。在大量使用“标准”-2(结构)和AIM-120(导引头)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标准”-6很快于2008年6月完成试射,并从2014年开始陆续上舰服役。
“标准”-6几乎完全照搬了“标准”-2Block ⅣER的弹体、发动机和气动设计,但在制导方式上放弃了半主动雷达末制导,换装经过改进的AIM-120C7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不过为了兼容美国海军现有舰艇上的雷达设备,制导系统的频率参考装置做了修改,因此也可以在半主动照射模式下工作。由于弹体设计与动力系统基本相同,“标准”-6的飞行性能和“标准”-2Block ⅣER差不多,但主动雷达导引头让其目标捕获概率大幅提高,并明显扩展了火力通道。
主动雷达导引头已成为新一代防空导弹的标配
“标准”-6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技术还带来另一个好处——超远程打击能力。实际上,“标准”-2的增程型改进潜力远不止200公里,但由于照射雷达的探测距离有限,因此导弹不可能击中200公里外目标。现在采用主动雷达技术后,导弹完全可以在预警机或者前沿部署舰艇等第三方雷达的探测数据支持下,完成更远距离的中继制导,待目标进入弹上雷达锁定范围后,无需发射舰的雷达照射,导弹即可自主攻击目标。在2013年6月的一次试射中,一枚“标准”-6即采用上述方式成功击毁一枚370公里外的巡航导弹靶弹,据雷神公司宣称,这次攻击验证了“标准”-6的最大射程,也就是说,“标准”-6的最大动力射程应该就是370公里左右。而这次试验真正的意义其实也远非验证导弹射程这么简单。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7-31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宏亮瞻局丨舰队防空新纪元:美海军的区域与点防空革命(下)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07-28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超地平线拦截
“标准”-6的出现堪称继“宙斯盾”系统问世后海军区域防空能力的又一次革命,它展现出一种在信息化战场时代的全新防空理念。有趣的是,“标准”-6的超远截击理念和技术模式与苏联海军远程反舰导弹的攻击模式几乎一模一样——矛与盾真可谓殊途同归。该理念对于正在建设远洋海军与航母舰队的中国来说也无疑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在“标准”-6之前,即便是在“标准”-2、“宙斯盾”、MK-41垂直发射系统“三位一体”黄金组合上舰后,美国超级航母战斗群的区域防空范围仍然局限在本舰雷达视野内。受地球曲率影响,其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探测距离仅有数十公里。也就是说,复杂昂贵的区域防空导弹实际上只能拦截类似于图-22M这样的大型高空轰炸机平台,但轰炸机往往在200公里以外就已经发射反舰导弹并返航了。因此,性价比更高的点防空弹才是拦截反舰导弹的主体,然而后者的射程太短,可供拦截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
这就是传统区域防空的尴尬——适合拦截飞机但射程不足,射程足够拦截导弹却又难以锁定低空飞行的目标。因此,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超声速远程反舰导弹大批涌现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就提出了最原始的协同跨地平线拦截设想。受制于当时的计算机与数据链水平,该设想还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内。直到1996年1月,美国海军在一次试验中,将AN/ADS-18搜索雷达和AN/SPG-51火控雷达架设到一座海拔1160米的山顶,通过数据链为“伊利湖”号巡洋舰提供远程目标搜索和照射能力。在试验中巡洋舰共发射4枚为这次试验专门改进过的“标准”-2Block IIIA导弹,结果表明拦截距离比传统的单舰独立搜索、跟踪、照射模式扩大3倍以上。
面对上述试验结果的巨大诱惑,美国海军随即制定了第一个协同区域防空导弹计划“标准”-5。然而,由于苏联红海军不复存在,“标准”-5计划迟迟没有得到拨款。进入21世纪后,雷神公司提出以“标准”-2Block IV导弹为基础,融和AIM-120主动雷达制导技术的新方案,宣称能用一半的费用做到“标准”-5八成的性能,这就是现在的“标准”-6区域防空导弹。
“标准”-6区域防空导弹。
在空基平台的协同防空模式下,“标准”-6可以在370公里动力射程全程内拦截高速飞行的飞机或超低空巡航导弹,而不用受到地球曲率对照射雷达视野的影响。2013年6月的试验还展现了“标准”-6强大的末端机动性能,该导弹竟然在最大射程边际仍保持有可摧毁巡航导弹级小型目标的能力——这就不仅仅是协同攻击所解决的能否“看到”的问题了。
区域防空“通吃”
航母战斗群的区域防空能力发展到“标准”-6已出现质变,在前“宙斯盾”和“标准”时代,虽然美国海军也拥有“黄铜骑士”这类射程达到120公里的远程防空导弹,然而面对对方的超声速远程打击时,该类导弹不仅难以锁定并击中目标,即便侥幸命中,面对红海军“蝗虫”一般飞来的导弹,美军防空舰艇的火力通道也会瞬间饱和,航母被“漏网之鱼”击中几乎不可避免,这也是当时的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承认“战争如果爆发,美海军必败”的原因。
进入“标准”-2时代,美国海军终于初步具备抗饱和打击能力。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以每秒1枚的速度向来袭空域齐射导弹,拦截火力通道也因为“宙斯盾”的加入大幅扩展。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拥有4座SPG-62照射雷达,可同时拦截16个目标,阿利·伯克级有3座SPG-62,可同时拦截12个目标。然而,上述数据其实只存在于纸面,照射雷达的扫描扇面有限,只有来袭目标从理想分配的各个方向实施攻击,每部照射雷达才能同时发挥拦截功能。真实的战场情况显然要复杂的多,一旦对方集中大量导弹于某一部照射雷达的扇区内发起攻击,单部照射雷达的4个火力通道还是很容易被饱和,且区域防空弹拦截反舰导弹的射程因视野有限也只有点防空级别,因此在数十公里范围内,航母编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分层多波次拦截。面对此种情况,美国航母战斗群只能让舰载机承担最繁重的防空任务。而所谓100公里以上的区域防空其实虚有其表。
未来,在全面换装“标准”-6后,美国航母的整个防空系统运作将重新洗牌,区域防空导弹可以部分解放舰载机,成为航母防空体系真正的中坚。在400公里范围内,区域防空弹将全程拦截包括轰炸机、战斗机、无人机和反舰巡航导弹在内的几乎所有高中低空目标。更大的拦截范围与不受照射雷达限制的火力通道允许防空舰艇组织多波次绵密的防空火力。
此时,点防空与区域防空的界限已变得非常模糊,如果不是考虑到拦截弹的性价比以及舰艇适配性,点防空导弹甚至已沦为“鸡肋”。
点防空结束历史使命
ESSM型“海麻雀”虽然射程已达到50公里,但仍然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该型弹最大作战高度只有3000米,也就是说其对于中高空飞行的固定翼战斗机是无能为力的。50公里射程所带来的好处更多体现在延长了反导拦截窗口,从而允许航母战斗群组织更多波次反巡航导弹火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ESSM的射程毕竟可以为整个航母编队提供反掠海巡航导弹掩护,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专用反巡航导弹的区域防空系统。
由于装备了推力矢量发动机,该型弹对付蛇形机动的掠海反舰导弹能力很可能比“标准”-6更强,但它显然不具备“标准”-6那样的全空域作战能力。而对于攻击方来说,ESSM出色的低空反巡航导弹能力其实是可以回避的。据外媒报道,中国和俄罗斯都已研制成功采用高空弹道巡航、末端垂直俯冲攻击的反舰导弹,其攻击弹道与弹道导弹颇为相似。面对这种突防方式,ESSM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到时候可以实施拦截的仍然是 “标准”。
 AS-16“反冲”研制于苏联后期,是一种可模仿弹道导弹弹道执行对舰攻击的巡航导弹,具备较强的突防能力。
“海麻雀”系列导弹截止今天已经生产了超过10000枚,装备1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军,这本身就足够证明这个从空军“移花接木”项目的成功。然而,即便今天的ESSM型“海麻雀”已经非常先进,却依然改变不了该型弹是一种廉价、易生产、可出口,适配性强的低端武器的定位。在远程区域防空导弹已具备全射程反巡航导弹能力,而类似“海拉姆”这样的近防导弹系统(CIWS)又开始参与传统点防空任务的背景下,专用点防空导弹存在的价值正面临严重质疑
不可否认,“海麻雀”还有最为关键的适配性优势,不过随着区域防空导弹小型化技术的成熟(以俄罗斯9M96E2为代表),在4000吨级以上的远洋舰艇上配置区域防空导弹发射井已经很普遍。当然,每个MK41发射井可以装4枚“海麻雀”,却只能装一枚“标准”,因此大中型舰艇如果全部淘汰点防空弹可能会削弱持续作战的能力。不过,从近年来“海拉姆”和“卡什坦”等近防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水面舰艇完全可以搭载更多更小型化的近防导弹来弥补带弹量损失。对于那些2000吨以内的近岸舰艇来说,也许装备射程超过10公里的新一代近防导弹就够了。
北约各国近年来对升级“海麻雀”不遗余力,这反倒凸显出各国——尤其是美国——对点防空在未来战场上的作用并不看好。从1967年至今,美国没有研制出一款用来替代“海麻雀”的点防空系统。在同一时间段内,美国航母的远程防空战机经历了从F-14到F/A-18,再到F-35C的演变;区域防空导弹则从“黄铜骑士”过渡到“标准”-1/2/6;就连近防系统也有“海拉姆”接“密集阵”的班。只有“海麻雀”一直坚守第一线,且根本看不到后来者。而它的最初蓝本AIM-7“麻雀”也早就被AIM-120“阿姆拉姆”淘汰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11:41 AM , Processed in 0.05387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