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7-23
2018年 第12期 | 总166期
摄影:骆卫东 张明伟 章隆胜
60岁马钢 向污染说再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腾讯图片《鹅眼》栏目推出《一个时代的影像》专题,通过摄影师的镜头,管窥曾经的中国社会风貌。40年沧桑,如今许多景物只能从照片中回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和城乡景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组照片由马钢生产一线工人自己拍摄,一张张照片记录的都是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青春和汗水抛洒在这里,是回忆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安徽马鞍山,一座因钢铁而兴的城市,沿长江数十里江岸,是彻夜灯火不熄的钢城,马钢从这里诞生,城市在这里崛起。2018年4月27日,随着马钢最后一座500立方米高炉休风停炉,永久性关停,马钢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全部光荣“退役”。从2016年开始,马钢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环保钢铁经济,在保持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取得“天蓝水绿”的良好社会效益。
195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是新中国第一批建成的钢铁联合企业。当年,马钢快速建起了5座中型高炉,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炼铁厂。1958年9月20日和1959年10月29日,毛主席两次亲临马钢视察,并健步登上9号高炉炉台,作出重要指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在马钢发展史上,原老一铁的高炉群为马钢整个产业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60年来共产铁水近亿吨,有力地支持了马钢后续产线的生产。1964年7月,第一个国产碾钢车轮在马钢诞生,结束了中国铁路只能使用洋轮箍的历史,与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并称为当时我国工业战线的四大成就。
尽管老一铁铸就了马钢昔日的辉煌和荣耀,但在时代变革、技术发展的大潮中,落后的生产工艺、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日益进步的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传统的钢铁冶炼,大量依靠人力,那时候厂区经常浓烟蔽日,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扑面而来,路面飘落着厚厚的粉尘,工人一进厂区,很快就变得灰头土脸。
师傅们进入生产车间前,需要准备好钢钎铁锹,套上隔热服,工作服上到处是烟熏火燎留下的痕迹。
曾经的炼铁车间,火花四溅,师傅们在炉前挥汗如雨,涓涓铁水汇聚成流。
从2016年底开始,马钢相继启动落后生产线关停工作,作为钢铁产业的重要环节,原老一铁炉机开始陆续关停。
部分生产线停产后,昔日喧嚣的现场变得沉寂,地面长出青草,光阴流逝岁月无声。
许多设备房所上还有铭牌,上面记录着建造的时间和用途、面积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