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篇流传甚广的《疫苗之王》,注定会成为2018年中文世界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它出自一个成熟的自媒体作者之手。它没有任何采访和调查,只是收集和整合了过去几年媒体的公开报道,政府相关部门的处罚通报以及企业发布的公开信息,但是却足以展示了一个疫苗制造企业,是如何不断地“出问题”的同时,一步步登上财富之巅的。
某种程度上说,它收集的不仅是“过去的信息”,更是民意。
那篇文章展示了过去几年发生在疫苗领域的几个线索:第一,问题企业,接连出现好几次问题,但是每次都能获得继续生产的许可;第二,几个能干的疫苗业务员,最终成为行业的王者,他们不断上演以小搏大的好戏,控制了几个行业龙头企业;第三,他们不但能在监管严格的疫苗生产领域呼风唤雨,也能在资本市场畅通无阻。
他们一直赢,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孩子和家长一直处于某种缺乏保护的赤裸状态。他们越是赢,人们就越是害怕。他们越是强大,人们这种“赤裸状态”就越是明显,并且陷入毫无希望的愤怒与自责之中。
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狂犬病发病后致死率是100%,所以,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被狗咬后要在72小时去注射疫苗。这就是信任,但是,当那些注射了疫苗的人最终被感染,或者狂犬病疫苗本身被曝出质量问题后,信任就彻底崩塌了。

还有很多针对儿童的疫苗,我们的卫生防疫政策要求孩子强制注射,这些疫苗已经被国际上证明是安全而有效的,但是当媒体报道这些疫苗出问题的时候,信任就崩塌了。有些家长甚至感叹:根本不愿意让孩子注射疫苗,但是学校却规定不打疫苗就不让上学,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这时候陷入危机的,就不仅仅是生产疫苗的厂家,而是整个防疫体系。
我朋友圈里一位最理性的媒体人,此前曾主张像有些发达国家学习废止死刑,但是如今却强烈呼吁,应该枪毙那些生产假疫苗的人。作为一个家长,他在这个时候的“感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没有谁还能呼吁大家“理性客观”,因为当疫苗出现危机的时候,整个信任体系就崩塌了,这时候任何的“理性”都是可疑的。
两年前就有过一次疫苗危机,当时山东省查获一批价值5.7亿元的“非法疫苗”,这些疫苗因为缺乏冷冻而失效,此后流向24个省份的80个县市。那一次疫苗危机,暴露的主要是在疫苗流通环节的混乱和无序。两年过去,疫苗安全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暴露出了更多发生在生产和监管环节的问题。
2016年的疫苗危机,也有一篇“拼凑”的文章推动。那篇文章叫《疫苗之殇》,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版本,它是以2013年财新记者郭现中对疫苗问题的报道为原型,揉合进一些疫苗不良反应案例,勾画出一副可怕的景象。当时,知名自媒体人和菜头写了一篇《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为讨论多少注入一些理性的成分。
两年过去,那些认为疫苗问题是个案的家长可能更加疑惑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谁为长生生物辩护的文章。事实上,《疫苗之王》虽然在叙述中有一些暗示和抒情,但是它的基本事实描述,达到了优秀财经报道的水准。作者小心翼翼地引用公司自己发布的财务信息,避免可能因此而招致的灾祸。对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长生生物公司,在回应的时候也只能说它没有“新东西“。
当然,换一个角度看,药监部门在过去几年也查出了几起问题疫苗。媒体在报道这些案例的时候,通常也会采纳专家的说法,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比如,媒体会强调一部分不良反应,是偶合性案例。但是,如果我们考虑时间这个参数,发现在过去的岁月中,“偶合”一直发生,生产问题疫苗的厂家,在不痛不痒的处理后,毛利润可以达到90%以上,这就不再是个案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因此,今天的疫苗危机,本质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危机。它不但包括疫苗本身的生产、流通和监管,也包括那些企业的并购与上市,它还涉及到了具体的人,几个疫苗产业业务员在短短几年内长袖善舞,飞黄腾达,身价达到几十亿——那几个人,一定很清楚中国疫苗系统的问题所在,他们不但懂得,也很好地利用了系统的漏洞。自始至终,他们都缺乏社会责任,而只是把生产疫苗看成是冷漠的生意,在问题被曝光后,他们为利润损失而惋惜,看不到他们有任何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可以把“疫苗之王”看成一个隐喻:几个人靠生产疫苗暴富,并且正控制着几大行业巨头,他们生产的疫苗多次曝出问题,他们是“王者”,那么,限制他们的力量何在?
所谓“中国人最绝望的一天”,其实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焦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那种限制的力量。现在的局面,是每一个家长都在叹气,很多人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孩子的防疫本,有的是长生公司的产品,有的不是,很多人都在发问:这个系列有问题吗?在这样的场景中,每个人都在孤立地呐喊,但是却看不到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包括这两天引发舆情的那篇文章,也是自媒体产品,是非常偶然的个人创作。疫苗所要防止的风险,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被狗咬了,大概率不会感染狂犬病,但是那极小概率的偶然性,却会最终致命。某种程度上讲,疫苗就是社会信任的底线,当这个底线被洞穿,最终人们将会对社会彻底失去信任。
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口疫苗,这不是解决办法。但是,谁来守望和保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