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天想明白自己是头猪」
作别金山之前,雷军有一次和王川闲聊,「他跟我说,你相不相信,我离开5年之后还能做一个这么大的公司?」
离开金山后雷军并未像对外界所称的那样「退休」,而是开始了一段长达3年的「长考」。这段对雷军至关重要的隐忍旅程极为私人化,也不起眼,以至于外界更愿意关注他职业生涯的两段光鲜时段,他旅途的「起点」金山和「终点」小米。
「雷军真正脱胎换骨的变化是他离开金山,出去做投资。在那之前,你可以说雷军还不太懂互联网,在那之后,雷军成了一个互联网专家。」周鸿祎说,过去的雷军被金山的包袱拖住了。「我觉得他当年离开金山,也许很郁闷,也许不太开心,但这个挫折没有把他击倒,反而是给了他一个跳出来反观自己的机会。一旦把互联网的『道』弄明白了,雷军过去这么多年积累的那些『术』马上就会发挥作用。」
这种脱胎换骨,与其说是水准的提升,不如说是心态变化所致——雷军终于得以松弛下来,远离日常杂事,把自己的才能更多地注入到天使投资当中,并借此掌握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常识——后来他口中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2005年,他在卖掉卓越后有了现金,先后投了拉卡拉、多玩YY、乐淘网、凡客诚品等20多家公司。这些企业集中于3个领域: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网络社区。雷军在这个过程之中完成了资源和认识的积累。按他自己的说法:「我想做移动互联网,但是我不懂,不懂就要交学费,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别人怎么做的,在UCweb看过之后,我对这个行业已经通透了。」
再次与雷军见面时,尚进明显感觉到两人交流的话题宽泛了很多,雷军频频说起对互联网的研究和认识。「雷总(从前)还是非常在意跨级的约束,他不愿跟一个金山老同事,在完全脱离金山业务的范围漫谈。他也担心我们不focus(专注),怕我们把心弄野了。」尚进认为,不再担当金山CEO后,雷军的老板气质出来了。「我们在金山觉得雷总是老板,但那时候他肯定不是。他的弦绷得很紧,他非常尊敬董事会,甚至到了我们感觉不必要的状态。」
2008年的一天,雷军去找王川滑雪,两人在坐缆车的间隙聊天。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王川就发现雷军的格局变了,眼界从「用显微镜看事情」开阔到「用望远镜看事情」,「我当时对他说,你的水平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他说他以前一直说抬头看路,以为自己抬头看路,但其实还是低头干事,他的思考是基于金山的。」
「金山是一个管理很强的公司,他一声令下,说往东全往东。你有想法,觉得应该往西,有意见先保留,干了再说。」王川说,「投资呢,恰恰就是你看着别人干,所谓『帮忙不添乱,在位不逾位』。我觉得他做风投以后更能容忍别人的想法跟他不一样。」
欢聚时代CEO李学凌说:「他以前都是hands on(亲力亲为)做事情,现在没有这么hands on了。做投资,不得不放下,就慢慢知道,原来是可以放下的。」
雷军放下的不只是事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己。冯鑫记得雷军在金山有撕纸的小习惯——找一张纸,撕来撕去,直到最小——他的手里要一直拿着东西去处理。「雷军外柔内刚,无论他表面怎么客气,你随时都能感觉到他特别想达到当时的目的,特别明显,甚至因为这个原因,你能看到他每一分钟都不是放松的。现在呢,当中间出现一个与正事无关的事,他能够投入进去享受一会儿。比如他在(小米发布会)舞台上讲话的时候,他突然很轻松,他现在能够让自己停下来了。」
雷军告诉王川,他突然有一天想明白自己是头猪,从此一切都一帆风顺了。
在金山时的雷军自我期许很高,会不断地给自己提一个很高的要求,发动大家去达到,达不到就很沮丧,「现在都把自己看成猪了,做多少是多少,他就放松了。」王川说。
「他以前是朱熹,现在是王阳明。」毕胜历数金山数款长不大的产品。「很多公司不懂得做网游的时候,大哥(指雷军)已经做了《剑侠情缘》。周鸿祎还不知道什么叫杀毒软件的时候,金山毒霸已经垄断中国市场了。但是为什么这些产品都没起来?从根源上,太不了解人欲了。人欲就是贪便宜,周鸿祎把杀毒软件都免费了,收费和免费之间,人欲肯定就奔免费去了。」
「现在小米每次发布都是全世界最好的配置,只卖1999。性价比啊,这就是人欲的一种。」毕胜说。

雷军和苹果创始人之一沃茨尼亚克出席小米记者见面会(左)
金山软件时的雷军(右)
人前人后一个名儿
在周鸿祎眼中,雷军的每一项投资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然后才付诸行动。周鸿祎进入天使投资领域更早,雷军曾经和他探讨投资之道,两人还共同投过一家语音软件公司iSpeak。「我觉得天使投资是一件感性的事儿,他做天使投资比人家做风险投资还严谨。他说你要去思考,要研究这几个方向,要做功课,要看趋势。」周鸿祎说,两人的投资风格大相径庭。「每次跟他谈完之后一对比,我就觉得很自卑,我觉得他做事怎么能这么有章法呢。」
外界对雷军的投资向来有「布局」一说,指的是他的投资风格如他擅长的围棋之道一样连子成片,片中成气,其中自有韬略。无论雷军的个人真实愿望如何,他对于这种说法并不认可,「哎呀,那都是朋友之间帮忙,你就把我当成一个热心的大嫂好了。」
朋友就是熟人。「不熟不投(不是熟人或者不是熟人的熟人)」是雷军最重要的投资原则。在尚进看来,雷军强调认同,寻求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很浓重的熟人情结,「雷总一般认为如果是朋友就是一辈子的(朋友)。」伴随而来的,是雷军能够担当朋友的缺点,容忍失败。「他对别人的失败非常宽容,你明摆着的失败,他都说不出口。」
雷军极能给人留面子。「他的信任度是往后打的,开始是百分之百信任,做败一个事,信任度下降60%,第三次是0。从这个角度,他很像美国人,丁是丁卯是卯。」尚进说。
「他几乎不说别人的毛病,除非特别熟的人,或者实在觉得是个问题。不是不知道,是不说。」尚进记得,雷军在金山时自称是「拿着放大镜找优点」。「出来打仗,谁都怕猪一样的队友。雷总首先帮你的partner背书,让你觉得你的partner都是很强的人,大家都得到一个正面激励,觉得在这个团队是很荣耀的事儿,我在和一帮牛人合作。夸人夸到这个份儿上:给他干活的两个人,第一次打交道,见面都是互相久仰。」
极简时代CEO杨金钰曾经在金山工作3年,担任过金山总裁助理。杨金钰说,雷军识人最重人品。如果没有充分的反证,最初与人接触的时候,他会假设你的所作所为都出于真心。
当被《人物》记者问到雷军识人是否有不准的时候,杨金钰笑了起来:「看错眼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他看人的原则是什么?是敞开心扉给你一个机会骗我一次。你骗了,这事咱不用再继续了;你没骗,那人很正直啊。雷军跟你打交道,相信你说的每一句话,相信你做的每一件事,直到知道你在骗我。『雷军系』的人都是这样。」
《人物》记者采访到的许多前员工在归纳金山精神时,都将「正派」视为其不同寻常的企业文化。
他们相信,这源于雷军的个人品质,也影响了金山的企业策略。金山原市场总监许晓辉告诉《人物》记者,金山和瑞星在杀毒软件市场长年鏖战不休,但瑞星原市场总监马钢却在和他的一次闲聊中夸奖过金山,「尽管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他说我很佩服金山的一点是,你们所有的竞争手段都在桌面上,没有桌面下的动作。」
「雷军的底线还是相对高的。」许晓辉认为,这也是当年金山做网络游戏拼不过巨人的原因。「那些黄赌毒的东西,雷军是下不去手的,尽管也必须做,但他不像史玉柱一下就下去了,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征途》有『强行抱起』功能,男性玩家可以花钱买道具把女性玩家抱起来,说不好听的,那不就是耍流氓吗?这种设计,金山不是不能做,但是它不做。」
「(认识)10年了。我从来没见过雷军坑人,他做的任何事没有对不起别人,虽然也有些误会。」王川说,雷军绝少在公开场合说任何人的坏话。偶尔觉得委屈,会向他发发牢骚,一旦有第三个人在场便闭口不言。「只有跟我发牢骚的时候,说帮别人那么多,别人伤害了他。比如说黄章,一直在骂他。但你不会听他说一句黄章的坏话。」
在业界,金山有「黄埔军校」的称号,盛名之外也隐含了徒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意。那些在此地工作过又离开的人自称「旧金山」,浸淫过「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抱团打仗」文化。他们中的许多人大学毕业就被雷军点入金山,一同攻城略地,受过他的耳提面命、奖掖提携,也服膺于他的人品和才具。到小米时期,这些22年积聚的金山旧部成长为业界中坚,雷军随之拥有了一群追随他多年、得力可靠的干将。
在与《人物》记者的对谈当中,雷军随口举出一位业内显赫人物的名字,「今天他坐在我对面,一定会叫我『雷总』,不会叫我『雷军』。」他解释说,这并非是畏惧他的严厉,而是出于认同和尊重之举。这种说法并非夸大其词——绝大多数旧部在人前和人后称呼雷军是同一个名儿:「雷总」或「老大」。「雷校长」则是旧金山聚会时不可或缺的话题。
多位事业有所成就的旧金山人告诉《人物》,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安身立命的本事全系雷军所授,独自行走江湖后「都是在吃老本,往外吐,当时学的架子就够用10年」。
黎万强对金山干训班记忆犹新——这一针对中层经理的课程两月一期,由雷军亲自授课,包括如何商务着装、如何会见客户、如何看懂财报等内容。他用「破冰」形容干训班给10年前的自己的影响。「他教我们,管团队、管业务、管自己怎么管?管团队要将心比心,管业务要身先士卒,管自己要以身作则。」黎万强开玩笑说,雷军告诉他管理之道分为国民党打仗和共产党打仗两种,一个是「兄弟们,给我上」,一个是「兄弟们,跟我上」,「我们肯定是共军的打法。」

顺势而为
或许从起名上可以窥见雷军的心态变化:从挟开天辟地之势的《盘古组件》,到有出人头地意味的卓越网,再到不过是寻常口粮的小米和顺为(即顺势而为)基金。
如今不再追求名正言顺的雷军扬弃了过去自己了然于胸的管理方法。小米不打卡、没有KPI考核制度、除了每周一的例会之外很少开会、组织架构极为扁平——只有8个合伙人、teamleader和工程师三层,晋升的唯一奖励就是涨薪。这样的层级设计鼓励员工不去考虑人事职级,全心扑在事情上。
「小米就是不想做一家大家看起来管理得很好的企业。看起来管理得很好是很容易的,管理的真谛是什么?高效率,高成长。」雷军说,「找一帮有责任心的人,有经验的人,要什么管理呢,放手让大家干就可以了。」
两周前,雷军找到王川私下抱怨了40分钟,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小米盒子的包装太难看了。
「我听了半小时,才明白他说的是塑封的分界线没有居中。他说苹果能居中你不能。我想99.99%的人都不会关心塑封那条线,何况还不是直不直,是居不居中——你拿个小米盒子,撕了,打开,根本不会注意到侧边那条线。」王川说,他看得出雷军有时候不喜欢自己的产品设计,但会克制自己,尽量不表达出来。「在小米我们雇佣了一群世界级的人才,你雇佣的不光是他们的手,更是他们的头脑,你得容忍他的想法跟你不一样。这方面他做得比在金山好很多。」
雷军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打破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硬件。2010年4月6日,小米科技完成注册。4个月后,小米发布了第一款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MIUI,这是一个基于Andriod深度定制的手机操作系统。区别于传统封闭式的研发,MIUI每周都会根据用户反馈更新版本,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截至2013年12月,MIUI拥有3000万全球用户,支持23种语言,构建起以小米应用商店、主题商店以及游戏联运为代表的软件生态体系,月营收突破3000万。
2011年8月16日,这一天,雷军发布了「小米」一代智能手机。他借鉴了已故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很多风格——身穿牛仔裤和深色T恤,亲自主持嘉年华般的产品发布会,精心策划的现场演讲。当他宣布1999元的低廉售价时,台下的「米粉」兴奋地尖叫起来。
新模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得益于其性价比和身处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网络直销的小米手机广受欢迎,供不应求。2012年,小米卖出了719万台手机。2013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870万台。2014年,小米承诺至少供货4000万部手机。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的手机出货量超越苹果,位居国内市场第6位,夺取了5%的市场份额。
周鸿祎仔细地研究过小米的商业模式,自诩为雷军以外第一个参透其秘密的人。他用8个字评价小米的成就:「没有对手,一骑绝尘。」
他定义小米的模式:互联网硬件。传统手机厂商卖手机是把硬件卖给客户,卖完后从此两清,再发生关系就是维修环节。小米卖手机,硬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生意,购买者既是客户又是用户,卖完后彼此的关系才刚刚开始,小米可以依靠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持续消费。而且,小米把电子商务作为主要销售渠道,节省渠道成本,主打性价比;凭借MIUI细腻的软件界面,让用户获得媲美iPhone的用户体验;利用社交网络营销,取得远超线下的传播效果。
以上几点对于传统手机厂商几乎不可想象。3年前,周鸿祎曾经想找一家厂商联手阻击小米,拜访了一圈下来才发现做不到——当他口沫横飞地讲完小米模式后,大家只会很疑惑地看着他,让他觉得自己很傻。「(手机厂商)绝大多数太成功了,活在过去,不愿意承认这个趋势。一台手机本来赚1000元,这1000元要分到渠道,分到零售,你跟我说卖硬件不赚钱了,在你那儿下载一个软件一块钱,靠这个赚钱,有没有搞错?」
「自宫」是周鸿祎近来偏爱的一个词汇,他用这个比喻形容传统手机厂商向互联网转型的艰难和痛苦。「当你一年几十亿、上百亿的收入来自于这个领域,让你把今天卖手机(硬件)的收入全部放弃掉,你能做到吗?不放,你可能会丢掉未来。放掉,你可能死。你知道宫自己和被别人宫有什么差别吗?就是宫完了,刀在谁手里的问题。」
周鸿祎用「看不起、看不清、看不懂、看不见」概括传统手机厂商眼中的小米—3年过去,小米与其他手机厂商的距离日渐拉大,如今前者烟尘滚滚,后者难望其项背。
互联网公司陷在自己的业务之战中,拔不出来。传统硬件公司没有互联网基因。小米在这两者的结合部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雷军在金山时期,他只是根据过去看现在,所谓『过去』就是总结微软怎么成功的;他在投资互联网的时候,投得不错,但是也没有被证明特别有远见。但是小米这件事,我认为他确实站得比我们(这一代互联网企业家)都高,看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更远。」周鸿祎说。

制度自信
雷军仍然保持着早年形成的工作强度。他说,自己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除非天塌下来了,星期天是不工作的。」王川介绍,雷军会在这一天陪伴家人,教自己上二年级的小女儿数学,并要她教自己英语,引导女儿学英语的兴趣。尽管每周仅休息一天,雷军有时也会感到别扭,偶尔会打电话给王川,邀请他带上女儿去家里做客。「我就知道他要和我开会讨论事情。」王川说,雷军不好意思直接在周日说工作。「他情商很高,会考虑你的感受。」
在与他相交多年的人眼中,雷军为人谦逊,举止可亲,又十分敏感,渴望受人尊重,期待为人敬仰。
凡客诚品CEO陈年在雷军身上看到了「特别难做到的善意」,「善意的前提是你要同情。」2005年,为了求解内心的难题,陈年丢下「我有网」的经营,花了8个月闭门写作自传体小说《归去来》。尽管我有网中有雷军的投资,陈年的做法有失职业,但雷军在陈年「自我清理」的这段时间里没有提一句有关生意的事,「这肯定是最大的理解和同情了。」书写完,出了,陈年送给雷军,雷军说了一句话让他至今难忘:「他说,其实你经历的这些我也在经历。这真是一句特别重的话。」
方兴东感觉,雷军心思很重,一些无心之举也会伤害到他。2000年,有一次雷军来找方兴东,正逢方在接一个投资者的紧急电话,让雷等了半个小时。这件事让雷军10多年一直耿耿于怀。「每次一喝酒,他喝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说这个,起码给我讲了5次。我每次说,好了雷军,这个事情说到这里就忘掉吧,是我不对,但是你看他就忘不掉。」
尚进记得,在金山开发网游《封神榜》时,雷军批评他不够身先士卒,影响团队凝聚力,「说你没给兄弟们做表率,人家都加班到两点,你为什么不在?」尚进说,尽管说的是事实,但雷军在10年之后说起这件事仍会往回找补,「他觉得当时批评重了。说重一次,在乎10年,你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在乎这个东西。我觉得批评人对雷总的伤害比被批评的人还大。」
周鸿祎回忆,两人在1990年代相识时,一次坐在雷军的车里聊天。周说雷做的《盘古组件》不好,雷军有点生气,表现为闭口不言,看着窗外开始抽烟,场面一时很尴尬。「后来我才知道盘古是他第一次滑铁卢,结果我就拿这事批评他,他肯定会觉得很难受。」
「雷军太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了。你越在意,越要把自己描绘得比较高大上,你就比较累。唯一我比他强的,就是我脸皮比他厚,不太怕别人骂我,或者骂我,过去了,就算了。」
周鸿祎解释说,雷军最早在中关村出道,受柳传志等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影响,追求的不仅是事业有成,为人处世上也力图成为楷模。
在金山期间,雷军要求下属周一到周四穿正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当时的竞争对手微软看齐。「他希望学到对手的长处。」金山前总裁技术助理尚进说,「他很讲究气质。外边的人说我们,金山是个二三流公司,但有一流的气质。」曾是金山总裁助理的杨金钰说在一次产品发布会前,雷军批评连他在内的3位员工着装不当,嘱咐他们去百货商场选购西服。「他说,只有两种颜色可以选:蓝色,黑色。你看你,还穿紫色。」
今天,小米3年来连续的成功让这个原本拘谨的人重新舒展了开来,雷军开始更多地穿着休闲服,也不再要求统一着装。「现在的小米和当初的金山比,小米更自信了而已。制度上越来越自信,今天我相信我是对的。」尚进说,「那时候金山也没上过市,也没向行业证明我们多能赚钱。你凭什么说你这些都是对的?也许金山错了,我们是因为土才这样。但是到了小米,它不会觉得这是土。」
张朝阳与雷军「以前交流很多」而「现在不多」,《人物》记者请他评价雷军,他说,「属于新贵啊,新贵。他以前不是那么贵,『啪』一下贵了。」
令人好奇的是,当小米获得连绵成功,这位「新贵」是否也为所取得的这一切有过骄傲不自胜的时刻?王川说,「他有一次问我,小米现阶段的风险是什么?我说唯一的风险就是你头脑发热。但是他没有。」
「他跟小米的所有人都这么说:做猪嘛,我们都把自己当猪嘛。」
马年的春节,雷军和家人在美国加州的太浩湖度过,他滑了5天雪——这几乎是他在生活中唯一放松自己的方式。滑雪有「小白粉」之称,能力越强越是追求速度感。有人评价,雷军滑雪风格激进。雷军不以为然:「我滑了8年雪,从来没摔伤过。」

(实习生李天波 余佳薇 吴思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