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53期:南疆十日
凤凰图片 2018-06-06
2018年4月,我从北京飞抵喀什,开始了10天的南疆之旅。想象中的南疆是块神秘的领地,有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相貌,不一样的自然环境。旅程中,我见到了残存着中世纪气息的维吾尔老城,在戈壁中扩张的现代都市,到达中国最西端的县城,见到了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村落,逐渐发现了一个想象之外的新疆,它并非任何一种刻板印象可以形容。图为喀什市人民公园里的维吾尔族一家人。JR/摄
喀什市区分为老城和新城两个部分。一出机场,我就一头扎进了老城区,从人民路和解放路交叉口往北走,过了邮政大楼,就是挤满土色小楼的老城区,那里据称是最后一处完整的维吾尔传统生活社区。不同于现代交通系统的整齐规划,老城里深深浅浅的巷子可能通向任何方向。许多路的名字关联着古时候的地形和传说,比如“阿热亚路”是“中间有河的地方”、而“吾斯塘博依路”则是“巨大的蓄水池”。
老城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地,在喀什,维吾尔族占到总人口的85%。2009年老城改造后,原本的生土民居被改造成砖结构,但外墙维持了生土的黄褐色。与许多内地旅游区不同的是,虽然从整齐摆放的盆栽和墙上的文明标语能看出“打造旅游小镇”的痕迹,但是社区原本的生活气息并未被淹没,人们身上有一种属于“家园”的自在从容。
老城的街道两旁有很多长凳。有阴凉的时候,总能看见维吾尔老人穿着体面的西服和皮鞋,头戴小帽,三三两两坐在长凳上聊天。即便处于现代化过程中,老城的生活细节里,还是处处散发出一种近乎古典的韵味。
维吾尔语管集市叫“巴扎”,老城里的“巴扎”按类别有序分布,使得街区的气氛也变得不同。铜匠巴扎上有工匠在敲打铜壶,走到另一条街的地毯巴扎则一下子安静起来,美食巴扎则总是被孜然味儿和烟气所围绕。店铺老板大都气定神闲,自顾自地忙活手艺,却很少吆喝顾客。想来是喀什人自古就见惯了市面,丝绸之路上的客商在门前来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唯一的例外是男人们遇上乡里乡亲的老朋友,就会极热情地迎上去,郑重其事地用双手握手,表现出来自“熟人社会”的殷切。图为国际大巴扎的一家丝巾店里,老板在计算账目。
在艾提尕尔清真寺门前合影留念的维吾尔族女士。清真寺位于整个老城的中心,寺前的广场曾经是一片大巴扎,养活了几代推车小贩和他们的家庭。改造后,这里变得空旷整齐,只有几家照相摊还在经营,时常有慕名前来的维吾尔族游客到这里合影留念。
艾提尕尔清真寺入口,导游在招呼游客进行例行安检。
到了饭点,我走进一家美食巴扎的小饭馆,一对父子正边吃肉串和馕,边津津有味地看中央六台维吾尔语频道,播的是潘粤明主演的电影《非常夏日》。在这里开饭馆是一项“家族产业”,而且是“前厂后店”。常常是父亲负责在店门外支个小桌子穿肉串,年轻的儿子在旁边烤肉,母亲可能包牛肉饺子,也可能干点别的。这样一来,遇到普通话再不好的店家,也可以指着门口的食物比划数字,点上想要的食物。
傍晚是烤串小伙最繁忙的时间,美食巴扎一时烟尘四起。
百年老茶馆里,老人们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吹着风聊城里发生的事情,时常还会吹起竹笛,或唱起古朴的曲调。一个汉族游客刚哼了几句《啊朋友再见》,隔壁桌的维吾尔族老人马上就接过去唱起了维吾尔语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