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0

[百家杂谈] 没有人真的害怕变老,我们怕的只是失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9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人真的害怕变老,我们怕的只是失败

 孟常 大家  昨天

我在30岁生日那天决定,从此不再去考虑年龄这件事了:年龄只是数字而已,不是吗?


说来轻松,执行起来却着实困难。生活日常和身边亲友总会有意无意地提醒:你是个30岁的男人了,这意味着些什么。


老友发来微信,说想再跟我一起去趟巴黎,看我掏钱买博物馆的门票方才解气。那年我们同游巴黎,所有博物馆对26岁以下学生免费,他29岁,不得不在我们幸灾乐祸的笑声中一次次排队买票。


上个月,一位92年的朋友拿到了澳洲打工假期的签证。饭局上大家恭喜她,她淡淡地说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只要31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可以申请试试。说完笑吟吟地看了我一眼。


对,我31岁了。很多年轻的“特权”不再眷顾我了。



某新闻标题用“31岁海归男”形容我,我逢人就抱怨,明明还没过生日,才30岁好吗!


朋友毫不留情面地揭穿我,你嘴上洒脱,其实很介意年龄这件事。


我当然介意。很多朋友多年来都喊我“常少”,突然有一天,这个称呼似乎显得不那么合适了:你怎么能用“X少”称呼一个三四十岁的男性呢?


两年前做出从欧洲搬回来的决定,除了想回国创一番事业的动因,我必须承认,还有年龄闹钟的嘀嗒作响:当时的我已经28岁了,再不回国发展似乎“来不及了”。


一种“来不及了”的恐慌,似乎构成了我和身边的人对于年龄的本能焦虑。


就像长辈们常用来劝诫我的一句话:你都30岁了,还没车没房没对象,太让人担心了。


总有一款“年龄焦虑”适合你

三十而立,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在孔子的时代,夭折率很高,很多人都活不到30岁,再加上平均寿命又低,所以如果30岁还没明晓事理和成家立业,那是有点“来不及了”……


而在当下的社会情境里,“年龄焦虑”则成了量化危机感的指标。


现代人需要一个合适的参照系,去衡量什么时候“来不及了”。而30岁作为古老的年龄魔咒,在现代社会继续承担“焦虑指数”的职能就显得再合适不过了。



你都30岁了,还没车没房,谁会嫁给你啊?


你快30岁了,读完博士都34岁了,还嫁得出去吗?


你过30岁了,在公司还只是普通职员,事业还有前途吗?


你已30岁了,存款还没多少,这辈子财务自由还有指望吗?


从根本意义上说,男人焦虑成功,女人焦虑变老。


在主流社会的认知里,“男人三十”意味着你最好要取得某些被世俗所认可的成就,有车有房、生活稳定,否则人生就是失败的、没有竞争力的。


而“女人三十”,则意味着你择偶的最佳年龄已经要过去了,如果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那么等“窗口期”一过,等待着你的就是大龄剩女的标签和“最佳生育年龄”的远去。



即使是成功把自己嫁了出去的女性,也会担忧起青春的逝去和容颜的衰老。毕竟在男权的话语体系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人会越来越吃香,而女人则相反,因为青春才是女人的筹码。


而那些已在世俗认定的“成功体系”里挣扎滚打、取得了一些成就、车房也不缺的男性呢?


总有比你事业进步更快、房子更大、车更新的同龄人,总有人送孩子进了更贵的幼儿园,更频繁地去海外目的地度假。


总之,无论你过得好与坏,从婚恋、事业到财务和健康,总有一款与“同辈压力”对应的“年龄焦虑”适合你。


更不用说网络热帖会一遍遍对你轰炸:同龄人抛下你的时候“不会说一声再见”。


第一波00后都成年了,90后自然有理由感叹自己“老了”。80后就更惨,如果88年已经是中年的分界线,最老的80后岂不已经奔着老年去了?



其实我试图回想了一下自己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场景——除了数字之外,跟三十岁之后并没什么本质区别。


会为了年龄而焦虑的人,本质上其实还是相信存在着一套标准的、具备普适意义的“人生模版”——在这套模版里,人生的所有选择,包括何时婚娶生育、何时安稳生活、何时事业有成,都有着对应的标准时间节点。


如果你不幸没能踩准点,那在这套批量生产“标准化人生”的流水线上,你就可能成为瑕疵品以及失败的少数派。你的人生很大概率将是悲惨的。


“无龄感”= 自由选择

为什么不能打破这套模版设定,过一种随心所欲的“无龄感”生活呢?


在欧洲时,我从没细究过年龄这件事。一起玩的那些朋友,年龄相差都很大。


有23岁的设计师、36岁的程序员、34岁的单身爸爸……大家就是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选择经常混在一起罢了。


人们在欧洲很少会提及年龄这个因素,是因为并不存在一个与年龄相对应的“欧洲人生模版”,大家都活得花样百出、冷暖自知。


整个社会对“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缺少共识,也因而有天然的包容。


但回国后却发现,自由是有代价的——33岁还在四处漂泊的自由职业者、32岁还在单身的女博士、35岁还选择租房住的年轻父母……他们要承受住人们的异样的目光和粗暴的评判,并不容易。


甚至在个体生活之外,公共生活也在以年龄设定门槛。



一位做猎头的朋友告诉我,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职位时,明确表示不要35岁以上的人——潜台词是,如果一个35岁以上的人没有不可替代的管理经验或专业技能,那么还不如去市场上找一个更年轻、能吃苦肯加班的新人。


在一个过度竞争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人才。2017年初曾传出华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虽随后被官方辟谣,却再次加深了职场人的年龄焦虑。


如果选择了一条进入企业的体制化道路,或许就不得不去遵循体制本身的一些游戏规则:比如年龄。


但我始终相信,一切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我在20多岁时就认定了自己不适合做一个“企业人”,而更喜欢从事自由度高、创造空间大的工作,也因此从未以大公司的标准去规划自己的路径。


要打破年龄的刻板框架,过上一种“无龄感”的生活,需要勇气——不畏多数人的评判;更需要能力——自己掌握生活节奏,且活得让自己踏实、满意。


循规蹈矩有代价,而自由的成本更高。


但也只有能活在自己的人生节奏里时,才无需去考虑“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的外界压力。


接受现实 ≠ 真正成年

在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里,成年人过着令人绝望的生活。


苍白的婚姻、破碎的梦想、失落的事业、臃肿的身体、复杂的人际……哪怕在欧美社会里,从影视娱乐到文学创作,人们所描述的成年人世界都跟青春所代表的活力、自由、想象与希望相反。


年龄增长成了一件让人抗拒与恐慌的事情。


人们迷恋青春,赞美年轻的身体和年轻人身上所绽放出来的朝气与希望(哪怕那并不意味着必然的进步)。


这或许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成年人的世界意味着令人难以忍受的保守、僵硬和对新生事物的压制;也或许是人类对衰老和死亡的本能恐惧——“不要相信任何30岁以上的人。”



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青春”的态度又极度分裂。


一面向青春发起战争——把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不畏现实桎梏的勇气斥为“too simply too young”,要他们变得务实,接受成年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教晓他们“成熟”或“成年”意味着“对现实的妥协”,同时拥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购买更贵的车、更大的房子、更新款的手机)。


却又一面疯狂迷恋着青春,拼命鼓励成年人追求保持青春永驻的物质办法、消费肤浅和娱乐化的精神产品、沉浸于“奶头乐”带来的感官刺激之中。


这种吊诡,曾长久地让我困惑。


后来才逐渐意识到,其实现代社会是希望人们既接受现实,又不真正地“成年”——我是说那种人格丰满、精神独立意义上的成年。


年龄当然会带来影响。


我在30岁后,逐渐感觉到身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变缓了,明明食量没有增加,却需要付出额外的锻炼,才能维持跟之前同样的体型。换句话说,比以前更容易胖了。


20岁时稀松平常的通宵,现在需要一两周的休息才能缓过来;我也越来越不能从纯粹的热闹中获得快乐(比如喧闹的夜店或陌生人的社交场合),而更喜欢邀请熟悉的朋友在家里客厅小酌闲聊。



过了30岁,抛开功利角度不谈,但由于已有多年经验,人们会期待你交出比年轻时更有质量的工作、取得一些说得过去的进展。而团队里那些刚出校门的年轻同事,也期待着你展现出符合角色的专业能力。


当然这些都没什么。真正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是未知感与可能性的减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知晓了更多的事物和道理,逐渐意识到“局限”的存在:自身能力的局限和世界给你的局限。当你再度展开如少年时天马行空的想象时,那些过往的经验都成了天然的边界。


你做出了一些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部分可能性的消失。


但换个角度来看,变老真有那么不堪吗?或者说,年轻必然等同于勇敢和创造力吗?


昔日我曾苍老,如今风华正茂

上个月过去在荷兰的同事来出差。


他今年34岁,说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几乎都是三十岁之后才经历的:做自己热爱的工作、能够为想要的生活付出行动或承担代价、想清楚了自己是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有了更确定的价值观、去了更多的地方。


而回想二十岁的年纪,叛逆却狼狈、没什么钱也没什么生活方向,喝了很多酒做了不少傻事……他的总结是“糟透了(fucked up)”。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但与他相反的是,三十岁这一年对我而言难称精彩,反而是跌入了从未有过的人生谷底,度过了一段灰暗的日子。


在谷底时我曾痛苦地想,他们说得果然没错啊,三十岁后的日子每一天都是艰难。


但其实冷静下来分析,这段际遇更多关乎运气、性格和选择,跟年龄毫无关系(它也完全可能发生在21岁)。


而在走出这段低潮后,我反倒喜欢起了自己的三十岁: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对事物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思考方式和评判体系,多了处理挫折的经验,也对自身价值有了信心;对于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去一次旅行、学习一门外语、搬去一个新城市,都可以立即付出行动、承担成本,而不只是坐在原处空想。



那种对自我更笃定、对世界更了解的感觉,让我感到平静。


更重要的是,我仍然像20岁出头时一样,对未知的远方和复杂的世界感到好奇,对超越自身的观念有探究的兴趣、对陌生的事物保持开放性,并从未放弃年轻时对理想公共生活的追求。


“变老”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年轻也不必然就特立独行。


2013年的圣诞节我去一个瑞士朋友家做客。我们有天一起去找他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67岁的叔叔喝酒。


老爷子是嬉皮士一代,年轻时游历世界、放荡不羁,没做过什么显赫的事业,年老后安居在家乡小镇,养花喂马,每天看书读报;聊起世事时局,看得很是通透。


他一辈子的身份,就是嬉皮士。


记得那个雪夜里我们几瓶烈酒下肚,他说了很多话。


他说你们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事情会经历。但你们要知道,年轻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们总有一天会像我一样老。真正决定你是谁的,不应该是年纪,而是你随着时间流逝仍会坚持的那些个性。


如何度过这一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关乎严肃的价值选择,而非年龄数字。



三十而立,“立”与“不立”,都只是别人眼中的你。其实你的生活,跟他们毫无关系,你有自己的生命节奏。


我31岁了,没买房也没结婚,搬了很多国家和城市,做了很多事情,体验了很多生活,还在计划着去柏林和纽约居住,还想学意大利语,还想过两年去读个无用的文科博士。


鲍勃·迪伦曾在My back pages中唱到:“昔日我曾苍老,如今风华正茂。”(I was so much older then,I am younger than that now)


我不那么担心自己会变老,却会永远提醒自己:不要变成那种满嘴叛逆却随波逐流的年轻人、和满嘴青春却油腻世故的中年人。


我也不会相信“成年就意味着跟现实的妥协”,这不过是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会遇到的“观念的陷阱”而已。


毕竟有人25岁就死了,75岁才被埋掉。我摸摸自己31岁的心脏,暂时还扑腾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0 12:23 AM , Processed in 0.0785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