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2|回复: 4

[人世间] 本周知乎热榜 |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3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知乎热榜 |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1


你吃过最令人感动的

方便食品或小吃是什么?


热榜曝光次数 11,069,446


知友:好气哦(11000+ 赞同)


和男朋友去吃拉面。我点了个炸酱面他点了个牛肉的盖面。然后我的面上的快。我快吃完了他的才来。他给我喂了口肉。我夸了一句不错。好吃哎。


然后我们两个一直聊天。等他吃完我才发现他把所有的肉都给我剩下了。那一刻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了。想哭又没敢哭。就那么一筷子一筷子的吃完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


其实我吃过很多很感动的东西。姥爷默默给我留着的冰糖。姥姥把四年才结了一个的石榴留给了我。妈妈的鸡汤呵猪蹄。奶奶的煮玉米。真的太多。


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个问题,心里想到的都是那份拉面里剩下的肉。想了很多次也没回答。今天又看见了实在忍不住了。


写的不好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看见。如果看见了。祝你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热榜曝光次数 8,159,913


知乎机构号:KnowYourself(1200+ 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知乎编辑推荐)


引发焦虑的情况有很多种,题主问为什么「越努力会越焦虑」,这很可能源于内心对「控制感」的渴望(Prevost,2012; Ryan, 2016)。


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和/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而过度「自我控制」以至于「失控」,就有可能引发「越努力,越焦虑」的情况。


「控制」意味着什么?


控制意味着确定和安全感。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Ta便会感觉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Shapiro,Schwartz, & Astin, 1996)。


比如,你已经提前做好了项目规划与预案,各项任务也都在有条不紊地完成中,且这个项目由你全权负责,也没有过多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此时,你就会有一种确定和安全的感觉。


控制让我们觉得自我价值被肯定。除了在事情进展的当下,人们会对自己是否掌控局面有直接的感受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回顾过去来寻找自己曾经拥有掌控的情形。


人类会偏爱这种控制感,即便我们在怀念过去的时候,若能以一种「自己经过努力,且成功克服困难」的拯救式的逻辑来讲述,也更能从怀旧中体会到力量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尊感。


人在怀旧时的这种拯救式的讲述方式,事实上就是我们在回溯中寻找控制感的努力。在这种「回溯的控制」(retrospective control)中,我们往往体会到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中是有实力的、能胜任的,从而感觉到自我价值被肯定(Thompson,1981)。


相反,失控则会给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失控」——即事情总是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时,就会习得一种无助感,此后,他们就会陷入「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无奈与绝望之中。


而这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被认为与人的抑郁与焦虑情绪、物质成瘾及进食障碍等心理困扰高度相关(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于是,题主会产生这种「努力没有尽头」的想法。


所以,你觉得自己「越努力,越焦虑」可能是因为:


1. 过去的失控体验让你更加想要寻找「控制」


学者们认为,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过「失控」体验的人,更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拼命地寻找「控制」(Radwan, n.d.)。


一方面,过去的失控经历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让这些人比任何人都需要一种安全感。他们很容易陷入再次失控的恐惧之中,因而他们会在之后的生活中付出更多努力来控制失控的发生。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在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改写」过去的失控创伤的经历。


在这些人看来,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对自己以及对外在他人、环境),就能帮助自己「避免」失控的再次发生。同时,掌控给他们带来的力量感,也让他们相信,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自己会有能力和过去的不幸搏斗。


2. 你可能过多相信努力而忽视世事变迁的力量


另外,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人的很多特质与能力其实是受到先天与环境因素影响的,比如人格会受到「精神胚胎」与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个人对自身人格的塑造。有意思的是,控制欲本身也是受到基因影响的。Pedersen 等人(1989)发现,人对于「控制感的需要」有 30% 是由基因决定的。


然而,有些人总是更愿意(社会也更鼓励大家)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与个人选择,低估甚至忽视了基因、社会文化与世事变迁的影响(Mischel,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


这就会使得他们认为,「不管外在条件多恶劣,只要我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掌控了整个局面,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因此,这些人也更容易成为「控制狂」。


这种对于控制的过度追求,有时候甚至会让你觉得「获得绝对控制」是完成一件事情背后真正的目标,而这可能会吞噬人们的快乐。


比如,有些人考研,相比起「考上理想院校」,「从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目标。于是,他们很快会发现,即使考研「成功」,自己也并不能感到快乐。而这样的失控感与未来的不确定感,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焦虑。


3. 你可能陷入了自我责备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一件事情拥有越多的控制,同时也就意味着他认定自己对这件事情在越大程度上负有责任。那么,一旦事情的结果与Ta料想的有所不同,Ta就有越大的概率陷入自我责备之中(self-blame)(Shapiro, et al., 1996)。


比如,如果一个罹患癌症的人一味地相信自己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相信自己对于这件事有绝对的掌控),那么当病情出现恶化或者复发的时候,Ta 就很容易认为这全都是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定所致,从而把一切都归咎在自己身上,陷入自责与痛苦之中。而实际上,恶化或复发很可能是由疾病本身的凶险程度所决定的。


同样,当你十分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时,一旦结果稍微出现偏差,你很有可能就会责怪自己,产生一种「内疚感」,即便导致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不在于你。


4. 目标的风险提高了你「失控」的可能


一个人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实际上是承认了「控制」对于 Ta 的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这会让 Ta 对「失控」更为敏感,放大失控对自己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更可能因为对后果的过度担忧而做出一些冲动的、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行为。


比如,那些渴望通过考学获得对人生更多的控制的人,往往会认为「一考定终生」,他们可能会因为对考试结果的过度忧虑而疏于复习,最终导致自己在考场上发挥失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影视作品中

有哪个情节片段击中了你的心?


热榜曝光次数 14,674,693


知友:苏卿羽(6400+ 赞同)


让我无法忘记瞬间崩溃掉泪的电影是《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开头的半个小时哭到上气不接下气。


查理是一个小男孩,父亲在牙膏厂,是一个手动拧牙膏盖的工人。母亲大概是个全职主妇。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与他们住在一起。



爸爸上班发现变形不合格的牙膏盖就会给查理拿回来,查理用这些异形的牙膏盖做了一个气派的大模型。



这家人有多穷呢?爸爸下班回家,妈妈在做饭,一锅清水卷心菜汤。


爸爸工作有了问题,工资太少。妈妈说:「没事,我在加点水,汤做的稀一点就好了。」


一点没有埋怨抱怨。


巧克力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想搞个大新闻,在发售的巧克力里面随机装了5张金券,得到金券的孩子可以参观工厂,5个人都可以得到一车的巧克力,而且其中一人可以继承这个传奇级别的,超级厉害的糖果工厂。


金券的主一个个的出现,温柔的爸爸妈妈和慈祥的爷爷奶奶,毒舌又严厉的外公和善良又耳背的外婆都知道查理崇拜旺卡先生,但家里太穷了,不能像之前的金券得主一样花大价钱买一大堆巧克力,也不能像聪明的得主一样计算概率拿到金券。


但查理一家人多善良啊,大家一商量,提前给查理过生日——于是查理有了一点钱,刚够买一块巧克力。


一家人坐在一起,小心又充满期待的打开巧克力,并没有奖券。但查理装作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自己特别喜欢的巧克力分给家人吃。


半夜爷爷偷偷叫查理,把自己存了一辈子的私房钱给查理,虽然也是只够一块巧克力的。



爷爷也非常想去看看旺卡先生,也希望孙子过得开心。


查理又买了一块,还是没中。爷爷非常失望,可查理还忍着失望安慰爷爷。


新闻里第五个,最后一个幸运儿出来了。查理失望的在大街上走。无意中看到一张钞票,这么大一笔钱,可以买 10 块巧克力!


查理可能想把钱给爸爸妈妈吧,可突然听到路过遛狗的绅士讨论最后一个幸运儿,原来那个只是炒作而已。


听到这个消息的查理飞奔去糖果店,他竟然只买了 5 块!



对,查理中奖了。

店员黑叔叔惊喜的说,自己的小店要火了,幸运金券竟然在自己店里。


旁边的男资本家想用 50 块钱买金券,另一个富婆则叫出几倍的价格——资本家果然还是把劳动人民当傻逼么。


店员黑叔叔喝止两个成年人丑陋的嘴脸,认真的跟查理说,这个金券是无价之宝,不要轻易卖了。


查理拿着金券回家跟父母商量,爷爷以前是旺卡先生的员工,也很崇拜糖果传奇旺卡先生,看见孙子中了金券高兴的从床上爬起来跳舞。


但查理低着头说,有一个阿姨要买金券,有了这笔钱,家里生活会好一些。


一个孩子,为了家人可以放弃梦想。


爷爷像丢了魂一样回到床上坐下。一直毒舌泼冷水的外公竟然劝查理遵循本心,不要担心家里。


看到这里我就再也忍不住了。


有良心和勇气的店员,查理一家各有特点的性格,还有不变的,彼此爱护的心。


这真是我看过的最温暖的电影了。


看了两次哭了两次,完全停不下来,得暂停,哭完再看。


真太暖心了。


我形容描述的不好,略有剧透,但不影响观感。我推荐各位去看看。非常治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如何看待朋友圈刷屏的

《凌晨三点不回家,

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

这篇文章?


热榜曝光次数 7,863,594


知友:Pontus London(34000+ 赞同)


真实的世界里,你电脑蓝屏 PPT 没保存换来的不是第二天「恭喜你转正」的短信,而是被老板骂的狗血淋头拎包走人。


真实世界里,你长期忙于工作疏忽男友换来的也不是男友午夜求婚,而是大家「默契」的从此失联。


真实世界里,你不回家照顾孩子安抚丈夫换来的也不是女儿自动痊愈,而是女儿重病不愈的同时老公还跟你撕逼吵架。


很可惜,这就是真实的世界诶……


然而,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仿佛所有人都对这种所谓的「拼搏」感到理所当然?却没有人质疑,为何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都要靠熬夜才能做好工作」的环境里?


一个正常的系统,应该是各安其职,有理由条,有秩有序。加班,说明系统里出了意外,意外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天天都是意外,只能说系统本身有问题吧。


希望更多人能通过不健康的现状来改变系统,而不是鼓励这种行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从心理学角度,

如何理解「陶渊明」们

对王菊自发的强烈支持?


热榜曝光次数 707,895


知友:暗涌(1500+ 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知乎编辑推荐)


王菊一夜之间火了。


给王菊投票的段子基本上席卷了整个互联网,LOL,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甚至漂流瓶,到处都在为王菊拉票。



粉丝们个个都是安利宝才,王菊真是捡到鬼了。


在这里,我想从心理学的视角,复盘王菊的刷屏之路。


1. 核心粉丝


由于外形的原因,王菊一开始上节目时并不被看好,通过顶替退出成员进入 101 后面临退赛,队长 yamy 捞了她一把后依然坎坷,风评也不高。


但随着节目的进行,大家逐渐发现王菊身上的闪光点。我在以前的回答中也写过这个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先抑后扬的确能引发人的好感。


有理论指出,在追星的过程中,相似性自我认同、理想型自我认同和拟社会互动都是名人崇拜行为的维度(Schuh, 2008)。


根据这一理论,喜欢王菊的粉丝往往会认为她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或认为她是自己理想的状态。粉丝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理论,王菊的自强、独立、勇于自嘲和逐渐被接受的过程打动了一些 LGBT 粉丝和同样自强、独立的女性观众的心,一批核心粉丝聚拢了起来。


拟社会互动是指爱豆和粉丝隔空喊话,让粉丝感受到与爱豆的交流互动。王菊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地狱空荡荡,王菊在土创」本来是黑粉的表情包,王菊看到后就在节目里模仿。良好的拟社会互动带动了节目效果,也能吸引不少粉丝。


因为独爱菊,粉丝自称「陶渊明」,并自发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爱菊群」。饭圈除了能增加粉丝的凝聚力,快速传递消息之外,也会给粉丝带来心理意义上的好处。


研究表明(Tsayvogel & Sanders, 2017),饭圈能增强粉丝们追星的乐趣,提升生理唤醒水平,增强追星的意图,比如说……给王菊拉票。


「群里面的人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在里面的。」


正是这群能打的陶渊明,成了菊姐席卷全网的发动机。


2. 玩梗大爆炸


从开始的「地狱空荡荡王菊在土创」到「谁的小眼睛没在看老师」,到粉丝集体头脑风暴,不断升温的气氛催生出智慧的火花,玩出了火遍网络的拉票段子和菊话宝典。



如果说菊姐是《创造 101》中的灭霸,那么玩梗背后的幽默就是让她风靡网络的无限手套。而这只手套上有两颗宝石。


一是认知分散机制。幽默可以有效地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负性信息上转移。


例如在一项关于幽默在品牌宣传中的应用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广告中的幽默在某种程度上使消费者忘记该品牌的负性评价(Gelb & Zinkhan, 1986)。比如一口港普的渣渣辉代言贪玩蓝月,我们就「爱象介款游戏」了。


二是情感机制。幽默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广告中的幽默可以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情感,将积极的信息与品牌联系起来,这样顾客更容易 pick 这个品牌。


幽默还可以干扰争论的批判性过程(Cline & Kellaris, 1999) 。遇到 diss 王菊的网友,陶渊明们就是用幽默化解的。



这些有趣的梗带来的幽默感不仅成功分散掉了我们对王菊丑黑的注意,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转而关注她洒脱、独立、勇敢这些积极面。


正是这只无限手套的力量,让王菊一个响指就火遍全网。


3. 菊外人的链式反应


原子弹巨大的威力来源于链式反应:热中子轰击铀原子,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同时放出新的中子,再轰击别的铀原子放出能量……而菊姐横扫网络就是这样的链式反应。


菊外人在被陶渊明轰击后,会放出怎样的能量呢?


首先是曝光效应。曝光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曝光效应的前提是我们一开始不讨厌这个人。比如你刷「卢本伟牛X」,曝光效应就不起作用。


在经历了菊姐铺天盖地的轰炸后,本身并不讨厌菊姐的菊外人就会更喜欢她,如果再跟进了解菊姐在节目中的表现,说不定还会被圈粉。


接着是认知失调。传统的理论认为,我们做事是先有态度,后有行动;而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我们也可以先有行动,后有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时,会产生心理压力或不适感,并会寻求减除这种不适感。


节目前5集,每个人有 11 张票。在陶渊明们大力安利下,无数对王菊并不了解的菊外人都给王菊投了票,此时投票支持王菊的行为和对王菊不甚了解的态度产生了矛盾,「既然我不了解她,为什么要给她投这么多票呢?」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给一个人投 11 张票还是需要理由的。如果菊外人觉得陶渊明的安利不足以说服自己给王菊投这么多票,那一定是因为王菊这个人还可以,我才会投票给她。潜移默化之中,已经成了半个陶渊明。


在曝光效应和认知失调的加持下,菊外人有很大的概率变成陶渊明,届时她就会变成一个新的中子,继续链式反应下去。


核心粉丝的聚集,产生了有趣的宣传段子,链式反应出更多的陶渊明,帮助菊姐一菊拿下 C 位出道的机会。


PS:粉丝刷屏太过了对菊姐也不好。唤醒理论认为,人对新奇刺激的感觉,会随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长短而变化。刺激重复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越低。一般人偏好中等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高和过低都将导致不好的表现。铺天盖地的拉票会产生过高的唤醒水平,反而惹人生厌。


参考文献:


Cline, T. W., & Kellaris, J. J. (1999). The joint impact of humor and argument strength in a print advertising context: A case for weaker arguments.Psychology & Marketing, 16(1), 69-86.


Gelb, B. D., & Zinkhan, G. M. (1986). Humor a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fter Repeated Exposures to a Radio Commercial.Journal of Advertising, 15(2), 15-34.


Schuh, J. S., 2008-05-22「Involvement with Celebrities: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milarity Identification, Wishful Identif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TBA, Montreal, Quebec, CanadaOnline<PDF>.2017-09-25 from http://citation.allacademic.com/meta/p234222_index.html


Tsayvogel, M., & Sanders, M. S. (2017). Fandom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examining communal involvement with popular media beyond pleasure.,6(1).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3 10:21 AM , Processed in 0.0747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