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0|回复: 0

[哲史艺丛] 云也退:书里写了什么,远远比它是谁写的更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也退:书里写了什么,远远比它是谁写的更重要

 云也退 大家  今天


既然写犹太人主题的系列专栏,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名字就得时常提到,不然就好比谈论中国传统而不提孔孟那样不可思议。


辛格是个纯正的故事家,他写的故事大多以东欧犹太社会为背景,他使用东欧犹太人的意地绪语,是一种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被称为“储藏了童话、轶事、智慧、迷信和往昔数百年记忆的宝库”的语言,他的故事译成英文,进而转译为中文后,仍然很有滋味。最近看到一个论文,说到八十年代辛格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包括苏童、余华、阿来、鲁羊在内的一干名作家,都推崇辛格甚至有所模仿。


辛格


读辛格小说,有时像看民间故事,有时像看奇谭,有时像读童话,有时像读寓言,有的故事怪谭味道重,比如出现了魔鬼(意地绪语文化里的魔鬼跟基督教传统下的ghost、demon之类不太一样,这个以后再说),有的则完全是伦理化的,比如娶媳妇嫁女儿或是犯相思病之类,可不管是哪一类的题材,都有个共性,那就是,你读完之后一般是不会想到作者的。


有意思的是,辛格本人非常看重这一点。他出版过不少给青少年读的书,并非功成名就后随手写写,而是因为他确实喜欢小读者,用他的话说,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纯粹,“他们依然相信上帝、家庭、天使、魔鬼、巫婆、妖怪、逻辑、纯洁、标点等等已经过时了的东西”,他们也“并不期望自己喜爱的作家去拯救人类”。作家的名字,对他们来说就像衣服上的标牌,无关穿着衣服的感受。


成年人就不一样了。有个作家理查德·比尔金,比辛格小四十岁,也是移民美国的波兰犹太人,他曾与辛格多次长谈,1973年毕加索逝世,辛格跟比尔金谈到,现在的人只冲着毕加索的名字去欣赏和购买一幅画,只要是毕加索画的,不管画得怎样都伟大。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作家身上,比如,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讲海明威的书:


“过去不会有这么多的书谈论某位作家,在过去,人们只是去读他的书,然后说那本书写得是好还是不好,他们对它感兴趣与否,等等。但是,现在人们变得对海明威本人比对他的作品内容更感兴趣了。很多人读过谈论海明威的书,却没有读过海明威的作品。……对艺术的热情已经过去,艺术家成了被崇拜的偶像。”


辛格的结论是:当人们不大关心艺术时,他们就会去关心艺术家。这个观点并不算太新鲜,但经由辛格之口说出来,就别有意义。辛格之所以会写这类小说,跟文化积淀丰厚的意地绪语有关系,也跟辛格生在一个完全的犹太教社会里,从小所读的最重要的书——托拉,就是一本没有作者的书——有关系。


当然了,犹太教认为托拉——包含《创世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申命记》在内的旧约圣经前五卷——是有作者的,那就是摩西,所以这五卷书也通称“摩西五经”。



《出埃及记》里说,摩西在西奈山上见了上帝,重复了一遍上帝所说的内容,然后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众百姓齐声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到了《申命记》里,又说“摩西将这律法的话写在书上,及至写完了,就吩咐抬耶和华约柜的利未人说,将这律法书放在耶和华你们神的约柜旁,可以在那里见证以色列人的不是。”据此,这些书的存在便都归功于伟大的摩西了。


然而,《申命记》还没结束,摩西便去世了,书中原文明说“于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在摩押地”,但书还在继续,后边还有八节文字。如果说这五卷书都是摩西所写,他怎么可能写自己死了呢?


我们日日念诵的经文到底是谁写的?这种很根本的问题,犹太人当然要问,要讨论,讨论的过程,塔木德中有所记录:一位拉比说这最后的八节文字乃是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所写,不过,就如同约书亚和摩西的事业一体,这八节文字和之前的文字也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但后世的另一位拉比提出反对,他说,当年摩西的确是听着上帝的话,把自己的死给写了下来:他是一边落泪一边写的。这真是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既然经书里说到了那么多了不起的先知、领袖,那么作者最好由他们来承担。关于托拉以及旧约圣经其他篇章的作者,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每一篇都是该篇主人公所写,比如《约书亚记》是约书亚所写,《撒母耳记》是撒母耳所写,《耶利米书》是耶利米所写。但是,著名的《约伯记》可不是那个被上帝和撒旦闲着没事折腾得半死不活的约伯自己写的,而是摩西所写,而像《列王记》和《哀歌》则归到了悲剧艺术家耶利米的名下。


然而,包括《申命记》在内的大多数篇章,都包含了其推定的作者的死,像《撒母耳记》中的撒母耳就死了,《约书亚记》中约书亚也死了。所以学者们认为,总是有另一个人写了作者之死及死后的事,才续完了这部书,比如撒母耳之死是先知迦得和拿单补写的,而约书亚的死,则是祭司非尼哈写的。


虽然学者为此煞费周章,但是,犹太人在读托拉的时候,并没有纠结于作者的习惯。辛格的爸爸是极端虔信的犹太教派——哈西德派的一位拉比,他的工作,就是凭着满脑子的宗教知识为犹太人答疑解惑,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继承这份了不起的行当。结果,只有最小的儿子继承了父业,辛格跟他哥哥都跑到了美国,成了职业作家。不过辛格后来说,父亲如此虔诚,却从未看过一本关于摩西的书。


在把作者置于什么位置这一点上,犹太教跟后来的基督教差别很大。“市面上有成千上万本关于耶稣的书,”辛格说,“我却从未看见过一本关于摩西的书”。虔诚的犹太人,两千年来从未对摩西的个人生活产生探究的兴致,从不关心他的童年,他同父母的关系,他的恋爱和婚姻。



在辛格笔下,那些在在宗教教义和世俗诱惑之间挣扎的、凄惶不安的主人公,总是有机会回到宗教的怀抱,退入犹太教堂,重新拿起托拉,说明他对自己曾经埋首的神圣的书卷始终有着情感与文化上的依恋。托拉是权威,但它是一种被剥离了作者权威的权威,所以在辛格这里,它往往更像是港湾,让人可以暂避世俗社会的没准向的风。


我们的时代盛行权威高于观念的文化,比如什么“某某出品,必属精品”,比如坐到一个高位上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人听,有人传达给更多的人。而在传统的犹太人世界里,观念高于权威才是根本的原则:一本书写了什么,远远比它是谁写的更重要


原标题:《圣书是谁人所写,这很重要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8 07:20 AM , Processed in 0.0446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