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川妹子离开上海回大山当100多个留守儿童的妈
新浪图片 2018年05月30日
生活在四川通江县天兴村的向蓉华(中)是一个6岁男孩的母亲。曾经,她把孩子留在村里父母身边,只身去上海打工,在两千公里外的流水线上,日夜思念自己年幼的孩子。而她的儿子,也无时无刻不想着妈妈就在身边。村里年轻的母亲都和她一样,在打工赚钱和陪伴孩子成长之间做着艰难抉择。摄影|吴皓
每每回忆自己的打工经历,向蓉华都会觉得特别愧疚:“我离家出门的时候孩子拉着我不让走,但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也只能强忍眼泪,头也不回地离开家。”
后来,母亲生病促使向蓉华回到村里,回到孩子和父母身边。如今,她的丈夫依旧在外打工,她带着儿子跟务农的父母住在一起。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不足两万。
这是向蓉华的娘家。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天兴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村里有246户村民,1000多人口,年轻力壮的村民大多常年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
村里现在有128名儿童,大多是留守儿童,平常由(外)祖父母陪伴照顾。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的母亲,向蓉华太了解这些孩子们的需求了,她希望能为他们做点儿什么。2015年初,村里办起了幼儿园和二年级,但由于工资太低,没有正式老师愿意调动到大山里当任课老师。向蓉华自告奋勇,承担起代课老师的职责。
机缘巧合,向蓉华又于2016年7月通过了通江县团委的审核,正式成为天兴村的“童伴妈妈”。这是一个陪伴农村留守儿童的角色,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发起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计划”的一部分。从此,她成了村里所有留守儿童的“妈妈”,每个月也会获得1800元的收入。
向蓉华在村委会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童伴之家”活动场所是”由村委会提供的,寒暑假期间全天开放,上学期间则是周末开放。每个周末大概有20个孩子来参加活动。
每个周末,向蓉华都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小零食,作为“小礼物”送给参与游戏的孩子们。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玩儿益智类游戏,玩儿其他玩具,还可以看书。向蓉华发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她的工作就是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向蓉华说:“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我就给他们准备一些画笔和纸,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有的孩子喜欢看书,就让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这是一个小女孩在童伴之家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