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1968年,有人会想起披头士发行的那张著名的白色专辑,有人会想起被刺杀的马丁·路德·金,还有人会想到那一年被搅黄的戛纳电影节:特吕弗和戈达尔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退出了评审委员会。那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乌托邦之梦盘旋在每个生活在欧洲和美国的年轻人心中,他们相信世界即将开始改变。《乌托邦年代》一书作者让-克劳德·卡里耶尔(Jean-Claude Carrière)是一名法国剧作家,代表作有《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和《白日美人》等,这份工作让他近距离接触到了处于新浪潮漩涡之中的城市和年轻人。卡里耶尔并非作为这场浪潮的参与者展开叙述,他的记录更多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带着一种冷峻和难以避免的对往昔的伤感。
在他看来,1968-1969年已经成了一个难以重返的神奇时代。在纽约,毒品和性解放的呼声占据了街头巷尾,嬉皮士们一边呼喊反战一边追逐爱情;在巴黎,“五月风暴”中的学生走上街头,青春、爱情和革命毫无罅隙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布拉格,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了似乎永无止境的流亡之路。卡里耶尔认为,乌托邦的存在,即使短暂而疯狂,但并非毫无意义——“不承认它、鄙弃它,这就等于抹去我们自身的一部分,等于拒绝承认这部分挥之不去的想象。它仿佛梦境,首要的价值就是逼迫我们承认世界的畸形,承认造物那显而易见的匮乏,承认‘自然的不完美’。”
这本书的中文版首次出版于2010年,而此时,在1968“五月风暴”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五十周年、纪念之声纷纷扬扬之际,重读此书或许意义更重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