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5-20 10:32 PM 编辑
腾讯网 2018.05.21
记者支教后改行卖松茸 不为赚钱只是牵挂那的孩子
今年39岁的郑昆是重庆人,几年前,他放下待遇还算优厚的记者身份,到云南香格里拉支教,没想这一去,自己会从此离开家乡,远离城市。
今年39岁的郑昆是重庆人,几年前,他放下待遇还算优厚的记者身份,到云南香格里拉支教,没想这一去,自己会从此离开家乡,远离城市。从媒体记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到支教老师、再到松茸贩子,黑导游……他的人生也因环境的改变转换着不同的角色。
纳格拉,在藏语中意思是“土壤贫瘠之地”。小村子远在香格里拉城区100多公里之外、海拔3800米的山上。2008年郑昆去支教的时候,这里还停留在半原始阶段,进城得徒步翻越两座大山,村子里只有每天晚上6点到12点供电。“一到深夜窗外的风就刮得呼呼的,睡不着就点起蜡烛看书,发呆,那时真是怀念重庆的花天酒地”,郑昆回忆说。
通往纳格拉的公路,在高山上蜿蜒盘旋,兜了好几个圈。伴随着对都市生活的阵发性怀念,在这块“土壤贫瘠之地”,郑昆却一直待了三年。在全香格里拉合并办学之后,纳格拉村小,自然也不存在了,改成幼儿园。“我当时接手的是三年级,一共就只有11个学生。”在郑昆看来,这三年,他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学生有病,他就和城里的朋友们凑点钱,送去昆明治病。有学生眼睛不好,他就自掏腰包配副眼镜。
已经在外地读书的卓玛央宗,看见郑老师显得非常激动。即使三年后,郑昆离开了村子,也一直关注着这些学生的情况,谁家有困难,就想办法去救急。然而正是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却让这个村里唯一的汉族人——“郑老师”,得到了全村老小的尊重,也让这个“本来只是打算过来玩一趟的”记者就此留了下来。
当年因为小便失禁而被全班同学“孤立”的江巴次林(右一)如今已成长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那时郑昆带着不多的积蓄和重庆一帮朋友的捐款,将他带到昆明,对疾病进行了根治。
每年松茸季,郑昆从香格里拉去采摘点之前,会先到菜市场去买很多菜,带到要去借宿的那一家。虽然山上到处都是价值不菲的菌类,但蔬菜相当匮乏。
七八月份,是香格里拉的雨季,也是松茸出土的季节。作为全中国最大的松茸产区,每年这个时候的香格里拉,是吃货们向往的天堂,也是松茸贩子的聚集之地。一个松茸季的收入,对于村里的家庭来说,至少要占全年收入的一大半。支教的几年时间,郑昆深知松茸对于一户普通村民、特别是外出读书孩子的重要性。“我要是不做松茸生意,可能也会有其他门路生活,但是他们不行。如果没有松茸,我真不知道他们会过得怎么样。”
凌晨,已经进入松林准备找松茸的藏族姑娘格茸吹追,是郑昆的学生之一。采摘松茸天不亮就得出门,这样才能赶到下午让新鲜的松茸发往全球各地,这种特别讲究新鲜的菌类,时间就是金钱。每年的松茸季,村民们辛苦两个月能换来几万块现金,足以贴补一家全年的开销。
格茸吹追的父亲去世了,姐姐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又患上罕见的肿瘤,而她刚刚失去在药店的工作,家庭经济捉襟见肘。郑昆这次专门到她家里去了一趟,打算安排她到重庆一个朋友的医院去学习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