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7|回复: 0

[军事] 苏霍伊“侧卫”家族,未了的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4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霍伊“侧卫”家族,未了的传奇 

空军之翼  2018-05-14

译者注:本文由发表在2018年4至6月份的《作战飞机月刊》《空军月刊》《航空国际》等杂志上的若干文章综合编译而成。译文所配图片有改动。

  “无疑,苏-27重新界定了俄罗斯战斗机航空工业的标准——可以说它是俄罗斯当代航空史上最重要的机型。”


“红色51号”是驻克雷姆斯克(Krymsk)空军基地第3混成航空兵团的一架苏-27SM3。上面这张照片摄于该机参加“航空飞镖”(Aviadarts)演习期间,其每侧翼下挂有一具双联装B-8型80毫米口径火箭发射巢

背景概述

  1969年,作为对美国F-15“鹰”式战斗机的回应,俄国人开始研制苏-27——今天,“侧卫”已成为俄罗斯空天军(VKS)部队所有战斗机的“基准”。基本型苏-27已经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改进型,特别是苏-30和苏-35多用途战斗机、苏-33舰载战斗机和苏-34“后卫”战术轰炸机。

  1977年5月20日,首架苏-27原型机开始试飞。尽管如此,它在之后还要经历无数磨难才最终成为修成正果的苏-27。在项目主管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蒙诺夫的监督下,对原始设计进行了彻底的修改——在此过程中,西蒙诺夫克服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和官僚主义,单就这一点而言便值得对他特别赞扬一番。也正是因为如此,全面修改后的苏-27在1981年4月20日迎来了更加成功的回归,并于1982年夏季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开始了批量生产。


米哈伊尔·佩特洛维奇·西蒙诺夫

  第一支装备苏-27的作战部队是一个歼击航空兵团,驻扎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航空生产联合公司机场(Dzyomgi空军基地),这也是“侧卫”生产工厂所使用的机场。经常被掩盖的一点是,苏-27实际上是在1992年至1993年间的阿布哈兹-格鲁吉亚(Abkhaz-Georgian)战争中首次参加实战的,当时俄罗斯与阿布哈兹军队进行了非正式的战斗。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3月19日,格鲁吉亚防空部队在苏呼米(Sukhumi,编译者注:苏呼米是黑海东岸海港,为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首府)附近击落了一架俄罗斯的苏-27,飞行员不幸阵亡。


1992年7月10日,第159歼击机团的苏-27黯然离开波兰施塔加德空军基地

  苏-27的设计师们在飞机外形上做出了两个重要的抉择:首先是采用翼身融合的空气动力学外形,这就为飞机提供了更多的内油空间;另一个是在飞机纵向上采用静不稳定设计,这种设计可以让飞机具有更高的敏捷性。苏-27最具创新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火控系统中集成了三种主要的传感器——N001雷达、OLS-27红外搜索跟踪(IRST)系统和“裂缝-3U”(Shchel-3U)头盔瞄准系统。当头盔瞄准具与R-73导弹配合使用时,“侧卫”在近距格斗中有出色的表现。


苏-27的气动布局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的成果

“侧卫”的利爪

  在2003年至2009年间,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工厂将48架苏-27升级成了苏-27SM多用途战斗机。由于使用了为出口中国的苏-30MK2而开发的系统,因此俄方以相当低的成本就完成了将苏-27升级为苏-27SM的工作。实际上,这些苏-27SM都是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性能提升:虽然雷达系统升级到了类似N001V的标准,但仍保留了标准的卡塞格伦天线;红外搜索跟踪系统采用了改进的OLS-27M型IRST;飞行头盔是新研制的“苏拉”(Sura)头盔,其性能与乌克兰阿森纳(Arsenal)公司制造的“裂缝-3U”不相上下。


苏-27SM 305号原型机,其出口型被苏霍伊称为苏-27SKM

  苏-27SM最重要的新功能是新型N001V雷达增加了空对地模式,可以使用Kh-31A反舰导弹。新增的另一条计算通道可以让该机使用Kh-29L/T/TD激光/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Kr或KAB-1500Kr电视制导炸弹。新苏-27SM安装了L-150-27.2“粉彩”(Pastel)雷达告警系统,而不是老式的“警笛”(Beryoza)系统,新系统能够为Kh-31P反辐射导弹提供目标指示。部署在森特拉尔纳亚•乌格洛瓦亚(Tsentralnaya  Uglovaya)空军基地的苏-27SM采用了更强大的42系列AL-31F(“产品99M1”)发动机,该型发动机在全加力运转时的推力为132.4千牛,比标准型AL-31F发动机多9.8千牛。

  升级后的苏-27SM被部署到了航空生产联合公司机场和森特拉尔纳亚•乌格洛瓦亚两处空军基地,每个基地24架。后来,当驻扎在这两地的单位接收苏-35后,原有的苏-27SM便被移交给了位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的贝尔贝克机场和芬兰边境附近卡累利阿地区的贝索维茨(Besovets)机场。


苏-27SM的机头光电瞄准系统右移,但由于涉及结构改动,没有安装空中加油探管

  2009年,俄罗斯空天军订购了12架崭新的苏-27SM3战斗机,于是共青城工厂又重新开始为俄罗斯空天军生产苏-27系列。这批苏-27SM3使用了存放在共青城工厂的一些现成的机身,这些机身原本是为中国生产的,但最终这份订单未能成为现实。

  2011年,俄方开始向克拉斯诺达尔南部的克雷姆斯克空军基地交付苏-27SM3。其他苏-27SM3被部署到了利佩茨克(Lipetsk)作战训练中心。这批飞机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们是历史上制造的最后一批苏-27战斗机,其中最后一架是在2011年12月20日飞上蓝天的“62号”(机号c/n  41001)。据估计,苏-27系列的总产量约为660架单座型和200架苏-27UB/UBK双座型,其中后者是在伊尔库茨克生产的。

  与苏-27SM相比,苏-27SM3采用了进一步升级的N001VM雷达、新型R-77-1中距空空导弹和L265M10“希比内-M”(Khibiny-M)电子对抗系统。俄军方已经启动了一项按照苏-27SM3的标准升级现有可用的苏-27的项目,首批完成升级的2架飞机(“63号”和“64号”)已于2014年5月交付克雷姆斯克空军基地。2017年,在共青城工厂至少升级了另外2架飞机(最近确定为“红色68号”和“红色69号”),还有2架升级飞机的编号尚未得到确认。另有2架苏-27被认为正在工厂中等待接受类似的升级。


苏-27SM3可以从机背多出的一根天线分辨出

  今天,在俄罗斯作战部队中仍有大约100架苏-27在服役,其中约60架是苏-27SM或苏-27SM3。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以南的库什契夫斯卡亚(Kushchevskaya)训练基地还有十几架苏-27。


拦截“白羊座”

  2018年1月29日,一架美国海军的EP-3E“白羊座Ⅱ”电子侦察机在黑海上空执行“例行”任务时与俄罗斯空天军的一架苏-27“侧卫-B”之间发生了非常“危险”的情况。据称,这架苏-27从EP-3E的前方航线上穿了过去,而且曾一度接近到距离美军飞机5英尺(约1.5米)的范围内,并用发动机喷出的气流冲得美军飞机左右摇晃。美国海军对这一事件感到非常不满,其公布了关于EP-3E遭拦截的视频镜头和针对该事件的声明。“这些视频显示俄军的苏-27是从非常近的位置上拦截EP-3的”,美国海军上校比尔•埃利斯(CAPT  Bill  Ellis)这样说道。“对俄罗斯战机来说,这样长时间地贴近美国海军的飞机飞行是不安全的。拦截机飞行员哪怕有一点点注意力不集中或飞行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错误没有改正的余地,因为我们的机组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空间来采取规避措施。”


今年1月份苏-27拦截EP-3事件的录像截图。在拦截期间,苏-27据称进行了一次“接近速率太高”的急转弯,并接近到了距EP-3右翼1.5米的范围内。不过这一幕没有在公布的视频图像中显示出来

  两个月前,在同一空域,一架俄军的苏-30战斗机在一架美国空军的RC-135战略侦察机的航线上打开了加力燃烧室,猛烈地破坏了后者原先的飞行路线并迫使其侧倾15度飞行。




2017年6月19日,一架飞往波罗的海的RC-135U作战飞机被俄罗斯的苏-27拦截,这是美国空军发布的关于这一事件的视频截图

  这些事件并不是最近在天空中发生的仅有的军用飞机之间的紧急情况。2017年12月13日,美国空军的一架F-22“猛禽”战斗机在叙利亚东部的幼发拉底河附近上空强行逼迫两架俄罗斯的苏-25“蛙足”强击机改变了飞行航向——在2017年,幼发拉底河被作为“非冲突”的分界线,以便把俄美双方的飞机分隔开。在军事上,美军的这一战术是通过在对方飞机的航线上飞行,并发射热焰弹或干扰金属箔条作为让对方退出的警告。


美国空军的F-22在叙利亚上空迫近俄罗斯苏-25的事件被广泛报道。美国空军的飞行员通过“头锤”(head-butt,原意是“以头撞击”)机动来警告俄罗斯的“蛙足”离开

  目前,与北约和俄罗斯飞机有关的空中拦截相当普遍。根据西方盟国的统计,2017年,在波罗的海上空北约飞机共拦截俄罗斯飞机130次,而在2016年则为110次。作为北约空中警戒任务的一部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高性能战斗机经常轮流进驻波罗的海地区的空军基地。


在叙利亚上空作战的西方飞行员非常清楚过于靠近俄罗斯战机飞行的内在风险

  在2017年6月的一起事件中,波兰空军的一架F-16拦截了一架俄罗斯的图-154飞机,机上载有俄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等人,绍伊古一行当时正准备飞往俄罗斯高度军事化的飞地加里宁格勒。一架护航的苏-27战斗机飞到了波兰战斗机旁边,并进行了侧倾机动,故意亮出了它翼下挂载的空空导弹。在太平洋地区,日本航空自卫队在2017年拦截俄罗斯飞机的次数甚至超过了拦截中国在该地区的飞行活动的次数,俄罗斯方面活动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在该地部署了图-95MS“熊”和图-22M3“逆火”部队所致。


具有中国“血缘”的苏-30M2

  除了单座型苏-27之外,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工厂还研发并生产出口标准的双座型苏-30MK2多用途“侧卫”战斗机,这款机型最初是为中国生产的。为中国生产的早期批次的苏-30MKK采用的是N001VE雷达,这其实就是在标准的N001型雷达的基础上改装了新型计算机和软件,因此可以使用RVV-AE空对空导弹(“产品170”)。  此外,苏-30MK2战斗机还拥有一套单独的SUV-P1I火控子系统,用于使用激光和电视制导的空对地弹药。在驾驶舱前方为飞行员配备了一部ILS-31型平视显示器,每个驾驶舱内均安装有两个152毫米×203毫米的显示器。最初为中国海军航空兵设计的后续苏-30MK2型采用N001VEP雷达,该雷达包括一个单独的计算通道,可用于合成孔径模式下的地形测绘、海面目标探测及指示Kh-31A反舰导弹。共青城生产的苏-30MK系列战斗机完全采用了俄罗斯设备,由于这些设备不受出口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出售给遭受制裁的国家。


中国海军的苏-30MK2

  有趣的是,俄军也采购了少量多用途苏-30M2战斗机,这些飞机基于最初为中国研发的出口型配置。2009年8月,在经历了10年的出口生产之后,俄罗斯国防部下达了采购4架苏-30M2的订单,这种机型与苏-30MK2非常相似,但为了符合俄罗斯国内的需求而进行了一些修改,主要涉及敌我识别和数据链中的新软件。首批4架为俄罗斯空军生产的苏-30M2于2010至2011年间交付。2012年12月29日,俄军方再次订购了16架飞机,这些飞机已于2013至2016年间交付。


俄罗斯方面也采购了20架多用途苏-30M2战斗机,作为战斗教练机使用

  2016年春,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工厂停止生产苏-30系列战斗机,相关的总装线完全投入到了苏-35S和苏-57的生产上。除了为俄罗斯生产的20架飞机外,该工厂在2000年至2016年间共交付了177架苏-30,分别出口到了中国(100架)、印度尼西亚(11架)、越南(36架)、委内瑞拉(24架)和乌干达(6架)。


2016年10月,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向越南交付了第4批12架苏-30MK2V中的最后2架(机号8593、8594),标志着共青城苏-30的停产

  俄罗斯空天军的苏-30并未组成专门的中队或航空兵团,而是分配给装备其他类型战斗机的部队,每支部队都有几架苏-30。这意味着,这些苏-30主要作为升级后的苏-27SM和新型苏-35S战机飞行员的战斗教练机使用。共青城工厂的苏-30是基于标准的苏-27UB的机身制造的,其采用普通的苏-27火控系统,只进行了少量升级。

具有印度“血缘”的苏-30SM

  伊尔库茨克飞机厂生产的苏-30系列战斗机始于印度的苏-30MKI,该机后来演变成了俄罗斯国内版的苏-30SM并在俄军中服役。由于苏-30SM采用相控阵雷达和矢量推力发动机,因此它们远比共青城飞机厂生产的苏-30M2先进。进入俄军服役后,无论是在空天军还是海军中,苏-30SM都为自己赢得了不菲的声誉。


参加“航空飞镖”演习的苏-30SM,在每侧机翼下挂载了一具B-8型双联装80毫米口径火箭发射巢

  根据2012年3月开始的一系列合同,俄罗斯国防部已经订购了116架苏-30SM战斗机(北约代号为“侧卫-H”),其中88架装备俄罗斯空天军,28架装备俄罗斯海军航空兵。2017年11月,俄罗斯宣布已在伊尔库茨克工厂接收了第100架苏-30SM战斗机——这架飞机将装备给驻扎在库尔斯克的部队。


俄罗斯海军的“蓝色43号”苏-30SM正准备首次接受伊尔-78加油机的空中加油

  在多姆纳(Domna)、米列罗沃(Millerovo)和库尔斯克等空军基地,俄罗斯空天军几乎完全用苏-30SM取代了之前的米格-29。在  萨基(Saki)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克(Chernyakhovsk)等基地,俄罗斯海军航空兵也正在用苏-30SM取代之前的苏-24。而对部署在北莫尔斯克-3(Severomorsk-3)基地的舰载航空兵团而言,一些苏-30SM还可以作为苏-33舰载机飞行员的先导教练机。


苏-30SM将与苏-35一道成为俄罗斯空军的主力多用途战斗机,并一直持续生产到本世纪20年代

  当目前订购的全部飞机悉数交付使用后,苏-30SM将成为俄军中服役最多的现代化战斗机。这是一种令人惊讶的逆转,因为苏-30SM战斗机最初是为了出口而设计的,并且专门仅为外国客户生产了10年之久——在这期间共生产了340架出口型苏-30SM战斗机。

  对于俄国人来说,苏-30SM的主要优势在于这款飞机的价格较为便宜(它比苏-35还要便宜许多),这是由于它是一种出口产品的缘故;而且这款机型有着可靠的服役记录。


俄罗斯空天军已经装备了88架苏-30SM“侧卫”战斗机


战火中的苏-30SM

  2015年9月,多姆纳空军基地的4架苏-30SM被派遣到叙利亚,意在为部署在那里的俄空中力量编队提供掩护。有人注意到,这些苏-30SM在飞行时采用了典型的空对空挂载方案:4枚中程R-27R导弹和2枚近程R-73导弹。不过,苏-30SM之所以能执行这一任务,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其航空电子设备,特别是在N011M-R无源相控阵雷达基础上研制的“豹-R”(Bars-R)雷达。无源相控阵雷达的主要缺点是扫描角度很小,在机鼻两侧只有45度,这对高机动性的战斗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豹-R”雷达的电子扫描阵列天线安装在了一个液压驱动的底座上,从而将其左右搜索角度增加到了70度。雷达天线阵列通常只在电子扫描模式下工作,而机械元件只在战术情况需要时才启动。在空对空模式下,苏-30SM的雷达可以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同时与4至6个目标交战。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该雷达的迎头探测距离为120至140千米(65至76海里),尾追探测距离为60千米(32海里)。在空对地模式下,该雷达对铁路桥类目标的探测距离为80至120千米(43至65海里),对坦克集群的探测距离为40至50千米(22至27海里),对驱逐舰的探测距离为120至150千米(65至81海里)。


2015年10月,苏-30SM在叙利亚作战时在翼尖安装了“希比内”-U干扰吊舱

  到2019年,俄罗斯方面打算提升苏-30SM的战斗力。升级后的飞机将配备一套新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还计划为苏-30SM配备新式武器,可能是R-77-1和R-74M空对空导弹,以及Kh-31M、Kh-35U和Kh-38M空对地导弹等。俄军方计划分两个阶段对苏-30SM的雷达进行升级:第一阶段主要是用俄罗斯国产系统取代印度产的计算机;然后,俄方将采取措施提高雷达的性能,让其具备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新的使用模式。俄罗斯方面曾考虑用有源天线阵列取代原有的无源天线阵列,有源天线阵列与苏-57战斗机使用的N036雷达天线是一样的,但该想法最终没有了下文。相反,俄军将为苏-30SM安装新的L420“希比内-U”电子对抗套件和S-107-2通信系统。


俄罗斯海军的苏-30SM战斗机,采用了背部暗紫色和机腹蓝色的涂装方案。这些“侧卫”与萨基的第43海军独立强击航空兵团、契卡洛夫斯克(Chkalovsk)的第72空军基地和第279独立舰载机团一同在北莫尔斯克-3基地试训

  虽然实现了高度的国产化,但俄军的苏-30SM仍采用了许多国外系统,包括法国萨基姆(Sagem)公司研制的Sigma  95NAA惯性导航系统、SMD-55和SMD-66多功能显示器、CTH 3022平视显示器以及TLS 2020和NC  12战术导航接收器——这些全部是由法国泰雷兹(Thales)集团制造的。“苏拉-K”(Sura-K)头盔是由位于乌克兰基辅的阿森纳公司设计制造的。由于和乌克兰爆发武装冲突后遭到西方的制裁,导致俄罗斯目前无法获得上述系统,因此俄方把用国产设备替换上述设备视为优先事项。俄罗斯自主研制的BINS-SP-2型惯性导航仪、MFI-66显示器、IKSh-1KI-1平视显示器、VIM-95/VND-94战术空中导航系统接收器以及NSTs-T-03头盔瞄准具都已经被列入了议事日程。


2015年出现的第二批生产型苏-30SM去掉了法制航电。在这批飞机上,来自苏-35S的IKSh-1M平显取代了CTH3022

  印度也有对其苏-30MKI进行升级的计划,该计划被非正式地称为“超级苏霍伊”或“超级30”,这一直是俄印双方长期谈判的主题。印度希望能对飞机进行改装以挂载本国产的武器,包括“阿斯特拉”(Astra)空空导弹。2017年11月22日,很多人期待已久的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A”(Brahmos-A)超音速空对地/对海巡航导弹完成了首次发射,这次发射是由一架苏-30MKI完成的,导弹攻击了孟加拉湾里的一个海上目标。

海航苏-30SM的首次空中加油

  2018年2月中旬,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驻克里米亚萨基基地的第43海军独立强击航空兵团和波罗的海舰队驻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第72航空基地的苏-30SM被部署到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Krasnodar  Krai)叶伊斯克市(Yeysk)的海军航空作战训练中心进行空中加油训练。俄罗斯国防部在2018年2月19日宣布,俄罗斯海军航空兵(VMF)首次使用苏-30SM进行了空中加油,这标志着俄罗斯海军的新型苏-30SM首次在现役中队中进行了这一操作。与这些“侧卫”同时开展空中加油训练的是同样来自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的波罗的海舰队的苏-24M“击剑手”战斗轰炸机。


俄罗斯海航的一架苏-30SM正准备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其加油探头刚刚伸出。前座飞行员头部上方较大的框架状结构用于安装仪表训练遮光罩

  空中加油是苏-30SM训练计划中的一个预定项目,俄军方从梁赞(Ryazan)调拨了一架原本驻该地的俄罗斯空天军的伊尔-78M前往叶伊斯克以支援这些训练飞行活动。这些飞机由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的机组人员驾驶,与空中加油机进行了100多次对接,对接时的飞行高度约为20000英尺(约6100米),速度约为300节(约555.6千米/小时,相当于154.3米/秒)。在这些训练飞行中,俄军飞行员还完成了40多次起飞和降落。

  除了空中加油训练工作之外,这次部署也被视为两支部队(“侧卫”和“击剑手”)协同训练的理想机会,因为俄军现在的“击剑手”部队正在逐步换装苏-30SM。单就海军方面来看,“侧卫-H”正在取代萨基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克基地的苏-24。看起来,苏-30SM将成为俄军中服役最多的现代化战斗机。


苏-30SM正在逐渐取代俄海军中的“击剑手”

  除此之外,2018年1月25日,俄罗斯空天军的第一架新型伊尔-78M-90A空中加油机完成了首飞,这次为期35分钟的飞行是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市(Ulyanovsk)的“航星-SP”(Aviastar-SP)工厂完成的。这架伊尔-78M-90A(“产品478”)是根据俄国防部2012年12月签署的合同在伊尔-76MD-90A(“产品476”)运输机的基础上研发的。该原型机最初计划于2014年首飞。该项目于2013年7月获得俄空天军批准,并于2015年1月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开始生产第一架伊尔-78M-90A。预计俄罗斯空天军将订购约30架新型空中加油机,以取代当前梁赞-迪亚吉列沃(Ryazan-Dyagilevo)机场现有的伊尔-78。


俄军首架伊尔-78M-90A首飞时的场景


老当益壮的“海侧卫”

  航母舰载战斗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载舰,由于目前俄罗斯只有一艘航空母舰,而且很少出海,因此苏-33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33舰载战斗机(北约报告名称为“侧卫-D”)就被认为对苏联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苏联海军正计划建造一支庞大的航母舰队。然而,这些宏伟的计划以孤零零的“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的建成而宣告结束。俄罗斯在1993至1996年间仅生产了一小批(26架)苏-33战斗机,另外还有9架苏-27K测试飞机。在上述可用的战斗机中,共有5架在服役期间损失,之前还有2架原型机坠毁。


苏-33机翼后缘的大型开缝襟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苏霍伊设计局意识到苏-33不会再进一步投产了,公司方面对这款机型也失去了兴趣。不过,当印度为其“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亦有资料将其意译为“超日王”号,原为“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号)寻求战斗机时,以及中国正在寻求为其未来的航空母舰“辽宁”号(之前未完工的“瓦良格”号)配备舰载机时,苏霍伊公司针对其苏-33项目做出了调整。然而,在2004年,印度选择了米格-29K,中国决定研发国产的歼-15舰载战斗机,并以2004年从乌克兰获得的T-10K-7原型机作为参考模型。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001型航空母舰“辽宁”号首次在南海地区进行了部署,“辽宁”号通常情况下搭载的舰载机包括24架歼-15;6架直-18F反潜直升机和4架直-18J,后者是根据许可证生产的法国SA321“超黄蜂”(Super  Frelon)直升机的空中预警型号,装有多模有源相控阵雷达;还有一个小型直-9分队(按许可证制造的AS365“海豚”直升机)。


歼-15“飞鲨”战斗机

  与标准型苏-27相比,苏-33具有鸭翼以减小起飞和降落期间飞机的迎角,庞大的襟副翼几乎贯穿了机翼的整个后缘,襟副翼内侧是两段式开缝襟翼以减小进场速度。加强后的起落架带有长冲程减震器,前起落架采用双轮设计,尾锥下方是着舰尾钩,无机尾阻力伞。“海侧卫”大量使用了防腐蚀材料。为了便于在舰上装载,飞机的外翼段、尾翼、天线罩(可以折叠抬起)和尾锥都是可折叠的。苏-33采用两台改进后的3系列AL-31F涡扇发动机,新发动机具有紧急加力燃烧功能,以及防腐蚀保护。

  与苏-27相比,苏-33的火控系统略有修改,但在软件方面则有很大的不同。苏-33的火控系统整合了RLPK-27K(N001K)雷达、探测距离得到提升的OLS-27K(“产品46Sh”)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及“裂缝-3UM”头盔目标瞄准系统。飞机的导航套件中还增加了“电阻器-K42-金刚石”(Rezistor-K42-Bort)系统,该系统可以全自动指令控制或手动控制飞机降落在航空母舰上。

  苏-33可以在12个外挂点上挂载高达6500千克的武器和载荷。“海侧卫”使用的武器大致类似于苏-27,包括R-27/R-27E(AA-10“白杨”)中距/扩展射程空空导弹和R-73(AA-11“射手”)近距格斗导弹。单管GSh-30-1固定航炮也被保留。苏-33是作为一款纯粹的舰队防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而研发的,无法携带空对地制导武器。


苏-33可挂载S-25-OFM型火箭弹,用于对付加固目标

  在其超过25年的服役生涯中,“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很少在大西洋或地中海进行长途巡航。尽管如此,该航空母舰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地中海地区的第6次部署成了它的首次实战亮相。当时这艘舰上至少搭载了9架苏-33。

  在部署到叙利亚之前,部分“海侧卫”正要接受升级,准备加装SVP-24-33导航设备,该设备最初是为苏-24M战术轰炸机而研发的。SVP-24(SVP是俄语“特殊计算子系统”转译成拉丁文后的首字母缩写)是一种低成本但非常有效的设备,由于配备了新的计算机和带有卫星接收器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因此提高了导航精度。新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在复杂的机动过程中使用非制导武器——此前,苏-33只能在平直飞行时使用非制导武器。尽管如此,即使在升级之后,苏-33仍然是一款用于航母防空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只能使用无制导武器开展非常有限的空对地攻击。完成了在叙利亚的部署并返回母港后,用SVP-24-33系统升级苏-33的工作又在继续进行着。所有的苏-33可能都会接受这一现代化改装。


“红色78号”是随同“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部署到叙利亚的苏-33之一。上面这幅照片摄于该机部署到叙利亚之前,此时该机正在接受SVP-24-33导航设备升级

  2016年11月15日,“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上搭载的苏-33用自由落体炸弹攻击了叙利亚境内的目标。据报道,有4架苏-33参与了空袭,每架“海侧卫”都挂载了两颗500千克重的“铁炸弹”。这是“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首次在实战中出动战机。很难想象,这一举动具有多么大的实战意义。大多数时候,苏-33和米格-29K都是被部署到拉塔基亚(Latakia)附近的赫梅明(Hmeimim)空军基地。俄军苏-33在叙利亚执行的任务中,约90%是从这个陆上基地起飞的。

  2016年12月3日,“67号”苏-33战斗机坠入地中海,原因是着舰时阻拦索断裂,致使飞机未能停在甲板上并掉入水中。飞行员安全弹射。俄罗斯媒体援引俄海军参谋部和航空工业的消息称,这次损失是由飞行员失误而造成的——飞行员显然误判了进场航线,这一举动导致施加在阻拦索上的负载过大并“撕裂”了阻拦索。飞行员偏离降落轴线达4.7米,而正常情况下允许的误差幅度为4.2米。最初人们认为,阻拦索断裂的原因是生产缺陷。不过,阻拦索制造商拒绝了这种说法。


游戏规则改变者——“超级侧卫”

  当土耳其的一架F-16在2015年11月击落了俄罗斯的一架苏-24战斗轰炸机后,俄方便开始加强其空中编队的战斗机护航能力。2016年1月下旬,4架苏-35S战斗机(北约报告代号为“侧卫-E”)被部署到了叙利亚。

  苏-35S是俄罗斯现役作战部队中最先进的战斗机,并已经受了叙利亚战火的锤炼,这款飞机可视为俄罗斯最新航空技术的集大成者。除了可挂载R-27和R-73空对空导弹之外,苏-35S战斗机还被认为可挂载最近投入使用的新型R-77-1中程空空导弹。苏-35S偶尔也会挂载250千克重的“铁炸弹”。虽然来自俄罗斯方面的消息称苏-35S已经在叙利亚使用过空地制导武器,但尚没有照片等证据可证明这一点。在叙利亚作战的苏-35S通常会挂载“希比内”电子干扰吊舱。


苏-35的拿手好戏——飞得又高又快,其机载N135“雪豹”雷达的探测范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该机还配备有先进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在叙利亚参战的俄空勤人员是不断轮换的,旨在让俄罗斯空天军所有的苏-35S飞行员都能获得实战经验。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尤里•鲍里索夫(Yuri  Borisov)在2017年8月告诉俄罗斯电视台说:“在叙利亚的战斗中,苏-35获得了最好的成绩。”大概是为了解释一下,鲍里索夫接着又补充评价说:“即使与第一阶段的苏-57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俄罗斯空天军中,苏-35S被定位为第五代苏-57战斗机的低成本补充机型,此外,更便宜的苏-30SM也是第五代苏-57战斗机的低成本补充机型。

  苏-35S可以使用目前俄罗斯武器库中所有类型的战术空空导弹。未来几年“超级侧卫”将采用更多新式武器装备。最近刚刚在俄罗斯进入服役的新型空对空武器包括远程R-37M导弹、中程R-77-1导弹和近程R-74M导弹。在已经与苏-35完成了集成的空对地/对海武器中,包括新型Kh-31PM和Kh-58USh反辐射导弹、Kh-35U和Kh-59M2A反舰导弹、配有各种导引头的“通用”Kh-38M空地导弹,以及250千克、500千克和1500千克重的制导炸弹。


俄罗斯军方已经订购了98架苏-35S,随着苏-57的研制进度放缓,苏-35的采购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最初,苏-35只是个由苏霍伊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独家资助的项目。首架苏-35-1“901号”于2008年2月19日首飞。俄罗斯国防部于2009年8月下订单采购了48架苏-35S,2015年12月又采购了50架。由于在航电集成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拖延了初期的测试进度。尽管从2014年2月起便开始向作战部队交付苏-35S,但该机直到最近才成功完成了所谓的“第二阶段国家评估”,这意味着它完全符合了俄罗斯空天军的要求。相关的文件于2017年10月2日签署。截至2017年12月,俄罗斯空天军已接收68架苏-35S实机(包括2017年交付的10架),其中在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公司机场部署有两个中队,在森特拉尔纳亚•乌格洛瓦亚和贝索维茨空军基地分别部署有一个中队,其余的部署在阿赫图宾斯克和利佩茨克的评估中心。剩下的30架飞机将于2018至2020年间交付,平均每年交付10架。

  苏-35S是一款重型远程多用途战斗机,是“侧卫”家族的巅峰。苏-35S保留了经典的苏-27的气动外形,但与苏-27相比,苏-35S的发动机的推力更大,单台发动机的最大干推力为86.3千牛,加力推力为137.3千牛,应急推力为142.2千牛,内油量也增加了2吨。苏-35拥有一台非常强大的N135“雪豹”(Irbis)雷达,采用无源相控阵体制。与其前身即苏-30SM上配备的“豹”雷达相比,“雪豹”雷达的优势包括更宽的使用频率、更大的搜索区域角度(方位角可达正/负125度,原因是采用了改进后的天线,外加相位改变及天线转动双步驱动机制)、更大的搜索范围(得益于更强大的发射器)、更好的抗干扰性以及精度更高的分辨率。“雪豹”雷达的一个有趣的特点是所谓的“远程探测”模式:当在狭窄的区域内使用高达20千瓦的峰值输出功率(标准功率为5千瓦)进行探测时,雷达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可达350至400千米,尾追探测距离也可达到150千米。在普通搜索模式下,探测距离是上述特定模式的一半。4283MP型敌我识别问询器具有一个位于机翼前缘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天线。苏-35的光电系统套件包括两种瞄准传感器:用于空对空任务的内置OLS-35红外搜索跟踪系统,以及用于空对地任务的吊舱式KOEP-35系统。早期的苏-35战斗机使用乌克兰研制的“苏拉-M”头盔瞄准具,在后来的型号中已被俄罗斯研制的NSTs-T-04装置取代,该装置最初是为雅克-130喷气式教练机研发的。


“超级侧卫”庞大的雷达罩内装有大型N135“雪豹”雷达,该雷达采用无源相控阵体制,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探测能力

  SOER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包含6台中波红外传感器和2台覆盖战斗机周围360度完整球面的激光传感器。另一种传感器是L150-35雷达告警和导弹寻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工作。L150-35系统还可以为反辐射导弹指示目标。在检测到威胁的情况下,飞机将启动对抗设备,包括位于两个翼尖吊舱中的L265M10-01“希比内-M”电子对抗系统(出口型采用的是L265M10-02型),以及配备有84枚50毫米诱饵弹的UV-50发射系统,该系统安装在两台发动机尾喷口之间的“尾锥”上。


电子战是俄军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的领域之一。苏-35的“希比内-M”电子对抗系统由挂载在翼尖的两个可拆卸式吊舱组成


八一军旗下的雄鹰——中国空军引进的苏-35

  2018年2月初,中国空军公开表示,其已经在这片紧张地区部署了几架新式苏-35“超级侧卫”战斗机,用于联合作战巡逻任务。这一切源于最终于2015年11月19日签署的合同(此前经历了长期的谈判),并于2017年1月签署了第二份合同。


首批部署到中国南方的苏-35战机照片之一

  在很多报道中,当谈到中国购买苏-35一事时,很多人对此几乎难以置信。而且实际上,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中国的苏-35所知甚少,除了第一批飞机在2016年圣诞节后的几天交付,随后又有两批分别在2017年7月和12月交付(共计14架飞机)之外。预计今年还会交付10架。

  直到最近的演习之前,中国空军似乎一直在隐藏这款最新型“侧卫”的装备细节。整个这场交易都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中。不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该型“侧卫”的首个出口客户,中国方面逐步证实,这笔交易价值约20亿美元,相当于每架飞机的单价约8300万美元。

  这份苏-35合同是近年来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最重要的军用飞机合同,但是为什么中国方面在发展本国的“侧卫”系列——如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1D,甚至是更加本土化的歼-20——之外还要采购苏-35,官方对此并没有予以说明。此外,中国空军还与观察人士进行了习以为常的“猫和老鼠”游戏。


有人猜测,中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推力矢量控制技术而购买的苏-35

  在交付时,最初的4架苏-35战斗机直接从它们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工厂机场起飞,并如预期的那样降落在中国空军位于沧州试训基地,但只进行了短暂的停车加油后便继续向南飞行。一些小而模糊的图像随后流传了出来,但真正的部署基地和操作细节都没有公布。

  大多数解放军空军观察家预计,这些苏-35将被分配到一个测试单位,这样就可以对推力矢量控制(TVC)技术进行评估,并在诸如2017年的“红剑”等演习中探索“超级侧卫”相对于解放军空军现有装备的作战效能。事实上,许多人很快便推断说,中国只是对苏-35的“产品117S”/AL-41F1S发动机感兴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考虑到中国自己的“侧卫”研发计划,这笔交易有政治方面的考量。


网上流出的中国空军苏-35S战斗机图片之一

  目前看来,出于唯一的原因(为了发动机)而购买苏-35似乎不太可能——坦率地说这种想法太简单了。这笔交易不可能单纯是为了推力矢量发动机而进行的,很可能与中国自己的研发项目有关,例如计划用于歼-20的升级版WS-10和WS-15发动机。

  这笔交易最终为双方都带来了好处:俄罗斯方面终于获得了苏-35的第一个出口客户,而中国空军则获得了可以称得上是目前能够装备给一支完整作战部队的最有战斗力的战斗机——并且是现成的装备。作为这笔交易的“副产品”,中国深入了解了俄罗斯最新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推进系统,并有机会对推力矢量技术探索一番,发展相关的战术,同时加深中俄合作。

  据说,苏-35全部进驻广东湛江的遂溪空军基地,用于替换最老的那批苏-27SK/UBK和歼-11战斗机,这突显了南海这片有争议海域在中国国防建设中属于优先重点考虑的区域。新型战斗机将作为轰-6K轰炸机和特种飞机的远程护航兵力。


参加南海巡航的苏-35

  有趣的是,据报道,中国空军采购的这款新型飞机的驾驶舱仪表全部采用俄文。因此,中国飞行员必须能说或学会说俄语才能被指定为苏-35飞行员。出售给中国的苏-35采用了与俄罗斯自用版相同的推力矢量发动机、“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和数字式线传飞行操纵控制系统。一个小小的外部差异是,中国的苏-35在右侧垂直尾翼后缘取消了导航天线。也有人观察到,中国的苏-35在翼尖上挂载了新式L265M10-2“希比内-M”出口型标准电子对抗吊舱,而不是空对空导弹。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中国空军的苏-35挂载着空空导弹的照片,但这笔交易被认为包括中程R-77-1导弹。


中国空军苏-35战斗机从翼下的火箭发射巢中发射80毫米口径火箭弹

  中国空军在2018年2月7日正式确认装备了苏-35战斗机一事,宣布“空军苏-35战机近日飞赴南海参加联合战斗巡航任务,这是空军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的务实行动”,还补充说“苏-35战机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有助于增强空军的远程远海作战能力”。这也表明,解放军空军手中的苏-35S多用途战斗机现已具备了全面的作战能力。公布的相关照片显示,苏-35已经参加了在南中国海举行的联合作战演习。


随苏-35一起引进的R-77-1导弹


俄军未来的采购计划

  2018年2月8日,根据负责采购的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尤里•鲍里索夫(此人是俄罗斯军方采购新型飞机和直升机的官方消息的主要来源)透露,按照今年的生产计划,伊尔库特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伊尔库特航空工厂预计将向俄罗斯空天军交付10架雅克-130高级喷气式教练机和12架苏-30SM重型双座战斗机,另外还会向俄罗斯海军航空兵交付2架苏-30SM。
截至2月初,在该工厂中,共有17架飞机正处于最后的组装阶段。按照鲍里索夫的说法,这些装备将如期交付给俄罗斯国防部。

  目前,俄罗斯空天军已有92架雅克-130教练机投入使用,鲍里索夫暗示说,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前签署后续订单,新生产的飞机将从2019年开始交付。鲍里索夫还表示,目前俄罗斯空天军和俄罗斯海航正在使用的苏-30SM达100余架,并且在当前的“国家军备计划2018-2027”(State  Armament Programme  2018-2027)框架内还将签署新的采购苏-30SM的大宗合同。这些将装备俄空天军的飞机在生产时将采用显著改进的“配置”——根据鲍里索夫的说法,这些“配置”将于今年进入研发阶段。


交付给俄罗斯空天军和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的苏-30SM已经超过了100架,该机的生产将持续到2020年。截至2018年年初,俄军已采购的苏-35总量为68架

  与此同时,俄罗斯“信号旗”国家机械制造设计局(GosMKB Vympel,实际为导弹设计局)的企业报纸报道说,2018年1月12日,作为一款升级后的具备了完全作战能力的武器系统,苏-30SM已交付俄罗斯国防部服役。这据称是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的一项法令下进行的,但俄罗斯国防部或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该公司控制着俄罗斯所有的固定翼飞机设计局和生产工厂)没有通过任何官方新闻发布渠道宣布这一点。

  “信号旗”导弹设计局的报告中还指出,目前为俄罗斯国防部制造的苏-30SM的“配置”包括UV-30MKR诱饵弹/干扰箔条发射装置和R-77-1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导弹。除此之外,苏霍伊公司下属的子企业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航空工厂今年还将向俄空天军交付10架苏-35S战斗机,此外还会交付6架进行了升级和延寿的苏-27SM。该工厂还将向中国交付10架苏-35,以完成共计24架的合同,其中首批已于2016年交付。最后,同样也是苏霍伊公司下属子企业的新西伯利亚航空工厂计划今年向俄罗斯空天军交付不少于18架苏-34战术轰炸机,其中首批2架已于今年1月中旬交付。


苏-34是俄罗斯空天军前线轰炸机部队的骨干装备,俄方预计将生产交付122架标准型飞机,相关工作将持续到2019年。到2020年可能会有新订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5:24 PM , Processed in 0.0749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