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震后十年,风吹过那片山坡
网易图片 2018-05-12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整整十年,震区的空气里,似乎已经闻不到凄厉和悲苦。时间从中翰旋,悲伤被生者默默消化,只在极少数时刻倏然闪现。十年后,大地不再震动,人们被粗暴打断的生活,也以当初那场地震为原点,延展出不同的轨迹。摄影/邹璧宇 李峥苨 编辑/胡令丰 简晓君
5月3日,北川职业中学遗址,幸存师生用床单和被套结成的逃生绳索仍挂在墙外。李峥苨摄
【幸存者的十年】郑海洋没料到,疼痛会来得如此急剧,他整晚都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像这类神经末端的疼痛,看急诊是没用的。他蜷着半截身子,咬牙坚持了12个小时,第二天天刚亮,就起身去挂了骨科的号。平日里郑海洋的睡眠质量都很好,只是最近,地震的画面和伤口的疼痛偶尔会在梦中搅拌着袭来。邹璧宇摄
浴室里摆着一把郑海洋洗澡用的椅子。邹璧宇摄
在十年前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里,郑海洋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夹缝男孩”。郑海洋本人不太喜欢这个称呼。那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郑海洋正在北川中学高一(2)班上课,教学楼突然晃了几下,天花板掉了些粉末。紧接着晃动加剧,碎石、板砖、房梁砸了下来。班上69名同学,只有16人幸存。“那时能考上北川中学的,都是县里学习最好的。没想到赶上地震。”郑海洋也许是幸运的,经历22小时的煎熬,他离开了夹缝。而不幸的是,他失去了大半截身体。邹璧宇摄
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男孩成了大人模样,头顶也零星生出几根白发。他已鲜少回忆当年的事情。除了最近,地震周年纪念的缘故,他在媒体的陪同下参观了地震纪念馆 —— 郑海洋想起,那里曾经有一块草坪。那是学校当年的操场,当时1米83的他常常在草坪上打篮球。图为晚上在外面吃宵夜的郑海洋,遇到散步回家的爸妈。他开玩笑说自己正在喝啤酒,他爸着急批评他,因为医生已经明令戒酒了。邹璧宇摄
眼下他已毕业数年,正筹备着自己的第三次创业。这次做的是残疾人相关的医疗服务,和互联网也有些关系。商业社会,人人平等。郑海洋则需要比身体健全的创业者更加努力,北京、上海、成都到处飞,拉投资,做路演,忙起来就没日没夜。图为郑海洋的手机信息一直没停过。路上,有爸爸推着轮椅,他正好可以空出手来回消息。邹璧宇摄
在奔三的年纪,他也烦恼着大多数同龄人的烦恼,比如创业的焦虑,比如被爸妈催婚。四、五月份,大大小小20多家媒体蹲守在郑海洋家的客厅,让他有点应接不暇。再加上公司新项目要融资,他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直到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刘旭良约郑海洋到郊外钓小龙虾。他们是高中同班同学。10年前,郑海洋被困夹缝的时候,刘旭良一直在旁为他加油打气,直到郑海洋获救,又一路背着他离开废墟。图为去钓小龙虾的途中,一个小姑娘盯着郑海洋的腿看了几眼,又躲开了。邹璧宇摄
历史在十年后不经意重现,途经田间,有一段轮椅无法通过的小路,刘旭亮再次把郑海洋背了起来——“怎么现在背你没几步就喘了?”“又不是十年前,还年轻。”“明明是你长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