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4.17
隐居中国农村的美国人 用10年时间翻译《道德经》
15年前,他来到中国当外教,并有了一个中文名字:戴岭。近些年,他隐居山里,用自己的理解翻译了《道德经》,还准备翻译“四书五经”。把中国文化传到美国去。
唐僧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中国的和尚不远万里去印度取经求学,今天故事的主角跟唐僧差不多,是一个43岁的美国大叔,他叫戴岭。15年前,因为痴迷老子的《道德经》,他漂洋过海从美国波士顿来到中国,在山东青岛小珠山上,当起了金发碧眼的“陶渊明”。最近,由他自己的翻译的英文版《道德经》正式完工,像一位闭关修炼、功德圆满的世外高人,戴岭带着他这本心血杰作,准备下山“传法”。(摄影/撰文 青岛新闻网 孙志文 于泓)
想要找到戴岭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他至今用的还是只能接打电话的“老人机”,没有微信、微博。想要找到他,一要看运气,二要看他的心情。“放心交流肯定没问题,他就是长了白人的脸。”几经周折,作者找到了戴岭的朋友裴颢,他跟戴岭是一个乐队的成员,他是鼓手,戴岭是吉他手兼主唱。作者曾脑补过很多次戴岭出场时的画面,但直到见到他之后你才会明白,现实远比想象来得疯狂。“披头士”的标志性发型,一副大到夸张的墨镜,西服混搭牛仔裤,再配上一双千层底布鞋,戴岭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弹着吉他,唱着自己写的歌,一步一步走来。
聊天开始前,戴岭执意要先给大伙儿唱一段。合着鼓手裴颢的鼓点,戴岭唱起来他自己创作的歌曲版《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单就中国人的角度来说,戴岭的中文也仅仅算及格水平。因为来青岛15年了,戴岭对本地方言相当“门清”,常常自诩是“青岛人”,是这片热土上资历最老的老外。
戴岭本是美国一普通青年,波士顿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曾在河北农业大学当过外教,至于为什么从大学跑到了山上,戴岭给出的答案还是《道德经》。当“缘分、悟道、参禅”这些词儿从老外嘴里蹦出来,你会觉得特玄幻,但是戴岭就是这么解释他与中国,与《道德经》间的故事。
大学期间,他的西方哲学史老师,送给了他一本英文版的《道德经》,戴岭至今也猜不透老师当时是什么想法,他也曾问过老师“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道德经》?”老师的回答也特别个性——“我就觉得你会喜欢这个。”戴岭现在居住在青岛小珠山上,一座房,三间屋,看上去很简陋。
老师的直觉是对的,这本英文版的《道德经》,让戴岭看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尤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句。他说这跟现在物理界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起源学说非常契合:宇宙也就是道,起源于大爆炸,也就是“道生一”;而后产生的两个粒子,也就是“一生二”;最后由二到三,万物衍生。
戴岭在山上的房子很有特点,一间玻璃房是他的书房,睡的是火炕。屋里除了架子鼓就是他带来的各种书籍,有儒学经典“四书五经”,还有《金刚经》《楞伽经》,书桌上还摆着他写的毛笔字。戴岭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波士顿,不少人向往神秘的东方,有很多老外组织的参禅、周易俱乐部。借着这股中国热的东风,15年前,戴岭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来到中国后,戴岭先是当起了外教,最早是在河北短暂停留,后来就扎根到了青岛。“我是想去曲阜的,但是那边好像不需要外教。”戴岭说,他的计划是到孔孟之乡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孔子故里没能让这个说外语的老外找到工作,为了先填饱肚子,戴岭来到了青岛。戴岭喜欢爬山,也正是因为这个爱好,他的学生帮他起了“戴岭”这个名字。
“吃素是为了健康,我主要还是翻译中国经典。”戴岭说着,拿起了一本样书,这是由他翻译的《道德经》。在中国的十多年间,他做的就是自己一点点查字典、慢慢找资料,翻译这本经典著作。最近,戴岭正忙着联系出版社,他说他的青岛版《道德经》不久后就会跟大家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