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留守儿童的寒假
新浪图片 2018年03月06日
寒假,我再次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采访。相比于7年前,这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修了路、通了电,村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学校也建起了教学楼,但彻底告别贫困还需要时间。凉山州辖17个县市中有11个为国家级贫困县,这里海拔高、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当很多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在享受假期时,凉山地区的孩子却在放羊、看娃、捡柴,早早肩负起生活的重量。凉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脱贫攻坚考察的第一站,他说:“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摄影:Stamlee
金阳县依达乡一所小学里,孩子们正在做放寒假前的大扫除。很多孩子不愿意离开学校,哪怕是短暂的寒假。学校有老师、有同学、有明亮的教室、有温暖的宿舍,还有“免费午餐”;回到家很难见到爸爸妈妈,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劳动。
一放寒假,对于阿甲兄弟俩来说,就是放羊生活的开始。通往昭觉县博洛乡山顶的公路贴着悬崖边盘旋而上,这条路只修了一半,到了后半段已完全是土路。这里的山到处都是滑坡路段。阿甲兄弟俩追着羊,满山跑。从天亮一直到天黑。他们两人,哥哥12岁,弟弟10岁,都在上小学。
羊走远了,哥哥阿甲沿着斜坡抄近路去赶羊。为了尽快赶上哥哥,弟弟选择了一条接近90度的泥石流滑坡道穿行,他脚下的石子一直在向山下撒落。他慢慢地蹲下,再趴下来,向前爬行,最后被卡在中间,上下都难。
这一幕看得我心惊肉跳。我赶紧卸下摄影包,从另一边去接应他。最终我是趴在地上、倒挂着把他拖上来的。
那天,我在山顶上,一直等到夕阳西下,看着阿甲兄弟俩赶着羊群走上回家的小道,才放心离开。记得此前我给他们每人两个苹果,他俩小心翼翼塞进很小的口袋里。“为什么不吃啊?”“回家给妹妹吃!”他们还有两个妹妹,一个一年级,另一个更小,大妹妹在照看小妹妹。
8岁的阿秋夏带着弟弟来赶集,捡大人们扔在山坡上的酒瓶,一个可以卖三角钱。彝族成年男人都喜欢喝酒。
一个多小时,阿秋夏的小背篓就装满了10个瓶子,她牵着弟弟的手,再走一公里送去乡里的收购站。
本来,过了这座吊桥就可以到乡里了,但桥晃得太厉害了,阿秋夏和弟弟尝试了几次,又退了回来,他俩都有些害怕。
最后,他俩选择了从桥下的小溪趟过去。10个瓶子,换了3元钱。然后,再回集市上去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