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大概世上总有更难吃的饭
希望食堂师傅再接再厉不要骄傲
题图:《编辑部的故事》
有哪些很酷的公司文化?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每个月有一百块钱的读书补助,只能拿买书的发票兑换,为了保证买的都是正经书,还要提供购买书单。
图书公司大概因为自己本身做书,图书补助就少一点。所以老员工家的书柜都极其庞大,书多的没地方放,有力的促进了北京房地产的发展。
这里工作的最高原则是「地理决定论」,一切都要「有地理味有科学味」。
从前杂志社人少,每年都会有一次全体员工集体野外考察的活动,基本上去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很冷门但很美的地方,一般来说会有保护区或不对外开放的地方,会有随队的科学家一路讲解。
后来单位人太多了不好组织,又因为是半体制内单位,怕外人告杂志社腐败,就取消了。
但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员工天天做名山大川的稿子,如果自己不能亲临现场往往做的很没感觉,很多新员工就没法体会地理的美,做稿子很痛苦,常被领导批评「不够地理味不够科学」。
于是一些部门依然会以部门为单位组织集体外出考察,寻找所谓「地理味」。
比如我所在的部门今年是去黔东南考察的。《博物》比较拉仇恨啊,这两年不是台湾就是非洲大草原,想想就嫉妒。
另外因为社长本身就是个地理学家加科考队队长,全社比较热衷户外运动。社长拉着社里爱跑步的员工,搞了个马拉松俱乐部,经常去奥森跑步,以及参加各种马拉松比赛。
这里的员工如果没有点公众眼里不正经的爱好,其实是挺受鄙视的,主要是这意味着你没也啥稿子可写。
比如养各种昆虫蜥蜴小乌龟大蛤蟆一只虫子盯半天,比如带个马扎和望远镜去看鸟看松鼠,比如带着求生装备钻进山里有打火机不用非要钻木取火,比如倒腾各国古董矿石标本上山下乡就为拍摄根草,比如从城市到荒野四处找古代石碑认字玩。
工作氛围很好,虽然是科普单位,但也很尊重每个人的宗教信仰。
地理的美编李晟大哥修道,束发配簪,是汉族传统的发型。
相传有一回同事们驱车外出,跟另一辆车纠纷,被拦下来了,对方几个壮汉下车要开打,李大哥刚一下车,对方看到发型就怂了。这大概就是修道驱邪吧。
我来杂志社以前,单位的年会总是去很神奇的地方开,后来为了节约就从简了,不过节目一直都很出彩。
媒体人平时为了缓解压力,经常开荤笑话。
年会时每个部门的节目污的程度,基本上就与这个部门平时的工作压力成正比,工作压力小的部门,出的节目就比较清淡,而一般来说得奖排行榜就是年度最污排行榜。
因此《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的节目永远是最污的,自从我来了这个单位,我所在的部门就总是第二污,《博物》也就只能到第三的位置。
这也没啥可骄傲的,节目越污,越说明这些编辑们晚上净加班了,性生活都不太美满,所以也就过过嘴瘾。
根据这个基本逻辑,行政部的员工似乎性生活最是和谐。编辑总是最苦逼,今年国庆假期《地理》编辑部就一直在加班,天天晚上灯火通明。
这里年会最高荣誉是社长亲自送的礼物,基本上都是石头或贝壳,都是社长早年外出科考时捡的,屯了一整个办公室。要么说是领导么,早就准备好了员工礼品,为单位省钱。
我去年就蒙社长厚爱,被送了一块和田籽玉,大概是希望我守身如玉。
年会上也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微博上的被称为博物君的无穷小亮,当年是因为年会上舞双截棍舞的好被社长钦定转正的。
另外刚发现的一点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图书公司似乎有玩音乐的传统,好些员工平时玩音乐,还有几个民谣歌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前图书编辑宋冬野,而且也确实有个很厉害的图书编辑董小姐也玩民谣。至于是不是歌里的董小姐就不知道了。
大屯路那个刚被露出天际线的暖气片办公楼里,整个后边半个楼是没有楼层的大实验室,做水土实验的。
我以前办公室在靠实验室的一边,里面经常有小朋友来参观,一有参观就会人工降雨,小朋友就乐的嗷嗷叫。
实验室里总是变换各种人工光热降水,大概是为了欺骗里面的植物骗取数据,于是我们那扇只能看实验室的假窗户也看不到真正的天,却经常一天四季的经历各种天气变化。
另外单位为了让员工保持身材煞费苦心,工作餐几乎是地表最难下咽。
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有一回一个地理资源所的人来串门,吃了杂志社的工作餐后,赞不绝口。
我想大概世上总有更难吃的饭,希望食堂师傅再接再厉不要骄傲,反正我不在那个楼办公了也不用吃那个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