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被称为山城。这座城市的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地理环境恰恰反映了人的阶级分布。富人住在上半城,穷人住在下半城。张一白小时候,爷爷就住在重庆典型的贫民窟的大阳沟下小校场, 而他自己的家在条件比较好的枇杷山。
童年时的他便沉迷于贫民窟的气氛,去了爷爷家就不愿走。在半夜哭闹的时候,爷爷会抱着年幼的他去逛解放碑。那是重庆最热闹的地界,但只要拐个弯,就到了重庆最贫穷的贫民窟。到了解放碑,张一白就不哭了,能逛上一整夜。
至于那里具体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张一白自己也无法形容得很准确。现在回忆起来,大约是一种生活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的生命力。
和成都不同,成都的气质是休闲,是所谓“来了就不愿意走”的城市。而重庆穷惯了、穷怕了,当机会到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充满了改变生活的冲动和欲望,相应地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 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人物, 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他们的命运。
张一白曾经用“欲望”这个词来形容重庆的气质,一度引来外界的争议。他无可奈何,毕竟在那个年代,欲望这个词除了让人联想到肉体和性,想不到别的。他现在还坚持,欲望是一种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冲动和勇气, 换个新词就是dream。
张一白的《好奇害死猫》、《秘岸》、《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记录着重庆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好奇害死猫》记录的是90年代的重庆,彼时一切都处在激烈的变化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阶层也在迅速地产生分化。富人住在新建的商品房小区,而穷人还在旧房子里生活。
《秘岸》记录的是则重庆的另外一面, 为人所忽视的是,重庆曾经也是一个工业城市,其中有大量的纺织厂和军工厂。张一白年轻时也曾在煤矿工作过,对工厂生活深有感触,因此想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还原这个为人忽视的角落。
除了工厂生活,《秘岸》的拍摄过程中,张一白试图更加深入地去直面现实,去触摸贫富分化的大背景下普通家庭的悲剧。
“但探讨这个话题,在当时其实有点偏早了。”他说。
拍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时候,十年后的重庆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大都市。三部合到一起,记录了整个重庆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的故乡,曾经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我们看着它一步一步变化,变成现在这样。”

▲2016年9月28日,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重庆的首映礼。图@视觉中国
然而,就好比地球一样,事物外观上的改变,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内核也会同步变动。张一白已不再年轻,他时常也会同一些重庆籍的年轻作家进行接触。在看了他们的作品后,他惊讶地发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这些年轻人却依旧生活在上下半城的冲突与对立之中,打打杀杀,走街串巷,生活中无法迎来根本性质的改变。
在发现这些作家故事中呈现出的气质同自己曾经经历的东西几乎一模一样之后,张一白的情绪相当复杂。从中感到了某种宿命式的悲哀, 也有了创作的一种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