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3-12 01:14 PM 编辑
看客:全民拍照时代来临
网易图片 2018-01-31
追逐光影与美,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现如今,手机正接过相机的接力棒,续写着全人类的“追光史”。
摄影的英文“Photograph”,原为希腊文“Phos”和“Grapho”拼接而成。前者指的是“光”,后者意为“描绘”。因此,摄影也有“光的艺术”之称。追逐光影与美,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无论是公元前350年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光学法则”,还是在我国古代,韩非于著作中提及的“针孔影像”技艺,都可以说是摄影的雏形。但要论摄影的真正诞生,则不得不提有“世界摄影第一人”之称的尼埃普斯。【本期由网易看客×OPPO联合出品】
1826年,作为法国印刷工人的尼埃普斯将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在暗箱里,镜头对着窗外,8小时后,他将金属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终于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幅能永久保留的感光而成的照片。从彼时至今天,摄影的历史,也不过短短二、三百年。图为尼埃普斯及其摄影作品。
针孔摄影被认为是最早期的成像术。光线通过针孔,以直线方式抵达底片,没有被镜头的玻璃扭曲,因此具备了独特的成像特性。虽然器材结构和拍摄方式都十分简单,但针孔摄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获得的影像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同时也意味着“令人惊喜的可能性”。图为针孔摄影作品。
及至19世纪30年代后期,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从此开启了实用摄影术的历史。达盖尔法使用到的器材包括:照相机、显影箱、化学药品、磨制金属版的工具等,加起来约莫50公斤重。而售价也不菲,拢共是400金法郎,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8个月的工资。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与艺术院的联合会议上,巴黎国立天文台台长阿拉贡确立了达盖尔摄影术的诞生。图为1839年的达盖尔银版照相机。2007年,这台相机在拍卖会上拍出77.5万美元的价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相机。
达盖尔摄影术发明之后的第二年,摄影术随着坚船利炮,一同进入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而中国的第一张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在这个时期诞生。1844年,法国外交官于勒·埃及尔,为当时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拍摄了一张个人肖像照。同年,耆英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按照外交礼节,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出自己的个人肖像。图为 两广总督耆英肖像照,现为法国摄影博物馆珍藏。
此后,感光材料和相机自身有了长足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四次革新。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彻尔发明的火棉胶“湿板摄影法”,凭着光敏度高、感光快、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成就了第一次摄影技术的革新。在接踵而至的70年代,“干板摄影法”开始普及。玻璃干版在感光能力上比“湿法”有了提高,不仅质量更稳定,且在拍摄时要方便得多。在阳光底下,曝光时间可缩短至1/25秒。 图为“湿板摄影法”拍摄现场,摄影师需要在临时搭架的帐篷内做好感光版,趁湿马上拿出来拍。
世界上最大的相机,也是当时相机体型的真实写照。
第三次大革新则更为人熟知,且至今仍为不少摄影爱好者所采用。那就是“胶片摄影”技术。1888年,当时的伊斯特曼干板公司,即现在的柯达公司,利用涂布机,将感光乳剂涂抹在透明的软片片基上,用于拍照的胶卷便由此诞生。与此同时,干板公司还研制出使用这种胶卷的“柯达”相机。从此,照相底片被“干板”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感光材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图为早期的胶片相机。
1900年,柯达公司又推出了普及型照相机,“白朗尼”——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至此,不同类型的胶卷相机开始填充了市场,摄影在市井细民的生活中开始普及。而在遥远的中国,摄影仍是一项奢侈的技术,为皇室所尊享。1903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及其他皇室成员拍照。而对于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相机摄影术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图为慈禧在颐和园仁寿殿前乘舆照。虽然时隔100余年,但此类照片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收藏品市场,当然了,这些都只不过是些翻拍的“老照片”。
紧随其后的,是电子数码相机的面世。早在20世纪60年代,不少相机厂商就开始致力于数码相机的研发,而业界领袖柯达公司一举成为第一个成功的发明者,摄影术也因此迎来了第四次大革新。1995年,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1996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万像素,而此时的数码相机出货量则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万像素,出货量也突破了100万台。图为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及其发明者,柯达公司的工程师sa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