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早些时候,我发了篇小文章,劝大家别老讲自己是纳税人,惹来一些争论。有人声讨,也有人赞成。
一位支持者是在机关里做事的朋友。他说:“我最烦别人讲他们是纳税人,是他们养着我们,我们得好好为他们服务。我也交税,我也是纳税人。我跟他们只是分工不同,不欠他们一分钱!”

二
我和学生做的实验表明,在屏幕上读文章看得快,但理解会差一些。
好些读者似乎没搞清我的短文在说什么。那篇文章讲,政府不但靠税收养着,还靠从矿山、河流、森林和国有企业之类公共资源得到的非税收入。这些公共资源属于全体人民,所以,即使公民不交税,也在经济上支持了政府。政府要为人民服务,不但因为它用的是人民的钱,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权力是人民给的。由于这个原因,只要是公民,不管有没有交税,都应该得到国家的保护和帮助。
一位读者在拙作下面留言:“地方收入一半属于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那么房地产的收入哪来的?”
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财政的确很依赖房地产。地方财政在这个方面的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和营业税、印花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等等,大概占房价的五到七成。营业税之类当然是税,而土地出让金是非税收入。
一些人说,纳税人有权知道税款用到哪里去了。因为上面讲的理由,合适的讲法应该是,任何公民都可以要求了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政府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作财政报告,就是跟公民讲上一年和下一年怎么花钱。
前面那位朋友提的问题好像挺古怪:他既是拿政府工资的公职人员,又是纳税人。其实情况并不复杂。因为他是公职人员,他的职务收入来自人民提供的公共资金。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资金就是政府用的,不能交给政府以外的其他纳税人或私立机构。经常有人跟我讲,现在私立学校的生存很艰难,政府应该资助它们。我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政府资助了某些私立学校,跟它们竞争的私立学校就处于不利地位。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也是这样。要是公共资金支持了一个公司,跟它竞争的公司就有理由抱怨不公平。
人民赋予政府权力,使它可以管理公共事务,还提供了维护政府工作的资金,他们当然可以要求公职人员提供应有的服务。这不是欠了钱的事,而是公职人员这个社会分工的特性。如果受不了这样的要求,真觉得很烦,那就应该选择别的职业。
我是公立学校的老师,心里很清楚:因为人民需要教育服务,所以政府用公共资金建立学校,聘用我们。提供符合专业标准的服务,这是老师的分内事。如果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就该受批评。“恩师”是沿袭传统的客气话。除非提供的分外的帮助,老师于学生无恩。有人说这样讲太“冷血”,我看他是在煽情。
这是问题的一半。另外一半:公职人员自己也需要政府的保护和帮助。他没准会碰到小偷和强盗,他的车也得走马路。所以,公职人员跟其他公民一样要交税,让政府修建公共设施,管理公共事务。
于是,我们看到,公职人员和其他百姓是两种不同的纳税人。跟其他百姓不同,公职人员的职务收入来自公共资金,他们的职业就是为公众服务,所以他们要受百姓的监督,要听百姓的建议。


三
早几年,一些百姓批评某个城市的建设工程。有位先生痛恨小民无知:那个项目花的钱分摊到每个市民头上只有几十块,纳税人凭什么叫喊?另外有人说,纳税人没啥了不起。一个人能交多少税?跟公共开支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富可敌国”是文人的夸张,任何人的财富都比不过政府。但公共资金是汇集了一个个百姓的税款和属于全体人民的其他资源。一滴水跟大海没法相比。可是,如果没有任何水滴,大海就什么都不是。更要紧的是,公民权跟交税无关。任何公民都可以对公共事务提出建议。所以我劝大家别老说自己的纳税人。公民对国家的支持,比纳税多得多。
有人说,我交税了,应该享受公共服务。一篇文章讲,这是逻辑错误。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你先享受了公共服务,所以要纳税。一个人刚出生,还不能交税,就在医院享受公共服务了。
我想了很久,怎么也没法搞通这种先欠账后还钱的逻辑。如果没有人民的钱,国家第一次公共服务的开支是从哪来的?政府服务用的是税款和其他公共资金,那都是人民的财富。假设一个孩子的出生完全靠公共福利。公共土地和森林、矿山等等都属于人民。那个孩子一出世,他就是个小公民,就是那些公共资源的拥有者之一,国家的公共资金里就有他的一份。如果他在医院里还用了税款,那也是孩子的爹妈和其他公民的贡献。
能量守恒,无极生不出太极,公共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政府用的都是人民的钱。
本文原标题:《两种不同的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