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40期:寻找知青父亲
凤凰图片 2018-01-30
1968年初冬,时年16岁的父亲去内蒙古上山下乡,开始了十年的知青生活。48年后,我带着他的照片回到了他插队的村子。刘博文/摄
在儿子初生的几周,每当我抱着他端详,都会想到三十多年前父亲也一定如此凝视过我。我仿佛变成我的父亲,望着初生时的自己。孩子让我感受到睽违三十多年的父亲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着,那种感觉非常突然,也很感动。在我的幼儿园时代,有个动画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片中歌曲唱到:“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我的好爸爸没找到,若你见到他到就劝他回家。”看这动画片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我的生父已经过世好几年了。我妈对我的解释是:“你爸出远门了”。几年后我有了继父,我妈说:“你爸回来了”。我的生父从没在我面前被提起,直到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从小到大,那首歌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隐约知道我生父,但不知道他究竟怎么了。为了揭开这个尘封的话题,我很正式地采访了包括我妈在内的所有亲人,故事也一点点向我展露。我的父亲名叫赵健英,1952年3月23日出生,幼年营养不良,14岁失学,16岁下乡插队直到30多岁返城,随后患癌离世。大部分关于他的回忆都聚焦在他的一段特殊经历:下乡插队。除了我父亲,我母亲、继父、二大爷、二大妈和叔叔都是知青,参加过上山下乡。我父亲和二大爷当年结伴去插队,但现在都不在了。大家建议我去问二大妈,因为她曾和他们在同一个地方插队。我去天津访问了二大妈。她告诉了我父亲和二大爷插队的村子名字:乌兰察布盟,集宁市,丰镇市,永善庄,三十一号村。二大妈说,村里有一个他们当年的朋友应该还在世,名字叫“蒙古”,让我去试着找他。2016年的夏天,我坐上一列终点是包头的逢站必停的慢车,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旅程。
丰镇位于干燥少雨的内蒙古高原南部,海拔一千余米,只适合种燕麦和土豆。这里的地势像涌动的海面,遍地的石头像浪拍出的沫子。羊群和驴子把嘴贴在地面用力啃食稀疏的草。高坡上栽满用来防风治沙的柠条,5月里开满鲜艳的黄花。图为放驴老人枕着石头躺在地上打盹。
从丰镇站下车已临近傍晚,我犹豫了一番还是打了一辆车,先去村里看看。出租车沿着空荡的公路穿村过镇,然后拐下路肩,在黄尘滚滚的土路上又摇晃了几里,终于把我送到了父亲当年插队落户的永善庄三十一号村。
下车后,我在尚未散尽的尘烟里四处打量,想要捕捉到几缕父亲当年留下的气息。村口围坐着十几位老人一齐疑惑地注视着我。我掏出父亲的照片给他们看,说我爸在这插过队,我想回来看看。一瞬间,老人们的目光就变得熟稔起来,他们一边端详着我一边用浓重的鼻音念叨着:“没错,他爸爸也是高个子、大脑袋。”在和出租车司机商量什么时候回来接我时,一个骑电动车的中年人对我说:“你爸在这有个好朋友,他去过北京,在你爷爷家住过。你今晚就去他家住。”“他叫什么名字?”我问。“他叫蒙古儿。”他答道。
他就是我二大妈让我去找的蒙古。当年我父亲等五名知青的泥巴窑洞与他家相邻,而蒙古和我父亲以及二大爷成了最好的朋友。王蒙古不是蒙古人,是汉族,今年70岁,穿马甲戴棒球帽,谢顶的脑门下戴着一副金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像城里送孙子上下学的退休老头。
那天下午,蒙古一边放羊一边带我参观了父亲当年住的宿舍。蒙古说,1968年11月知青来时,村里没有现成的房子给他们住,就暂时住进农民家。第二年开春,村里给知青盖了眼前这排房子。屋外的院子中间有一个井状的窟窿,望下去深不见底。蒙古说这是存粮食的地窖,过去农民一整年的口粮都在里面。
父亲住过的土房里如今堆着邻居家牲口的草料。草料下面是土炕,左边露出的部分是灶台,和土炕相连,做饭的同时可以加热土炕。一个房间住一到两个人,父亲在这个房间里度过了5年时光。
我在蒙古家叨扰了两晚。第一晚,他的儿子王德强专门去买了豆腐和青椒,为我做了一顿晚饭。平日里,蒙古家不做晚饭,爷俩儿会就着咸菜和炒黄豆,边喝酒边看电视,然后合衣而睡。蒙古说,当时村里的年轻人都爱和知青玩,因为知青是从首都来的,有见识。他还自豪地提起,丰镇出过一首原创的知青歌曲,叫《丰镇战歌》。回来后,我在网上找到了这首歌的录音。对我来说,这首歌异常珍贵,因为它记录了父亲曾经有过的心情:“离别了繁华的京城,告别了故乡的亲人。劳动在荒凉的山林,忍受着刺骨的寒风。朋友啊我们何时再相见?亲人啊我们何时再团圆?在这孤独的深夜里,我们独自等待黎明……”
蒙古的儿子王德强今年49岁,知青到来那年他刚好一岁。他爱读历史书,炕边窗台上摆着一本叶永烈的《毛泽东与蒋介石》,一本《中国历史五百个故事》,一本新华字典。我问王德强,知青下乡对村里发展有没有帮助。他说他非常感谢知青,他的小学启蒙老师就是一位“扎根农村”的北京知青,对学生很好,给他留下了温暖的童年记忆。但他也认为知青下乡给农村造成了负担。因为知青务农没有经验,当不了重劳力,却同样记工分分粮食。不过村民并没有因此排斥知青。“相反村民们同情知青年纪小,不在城市享福来到农村受苦,会把家里做的饭菜端给他们吃。”王德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