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女孩在岷县地震中成遗孤 如今考上舞蹈学院
原创 中国人的一天 2018-01-24
“中国温度”今天讲述岷县地震孤儿从灾区到北京生活的变化。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当日地震共造成95人死亡,600余人受伤。摄影师陈团结当日抵达地震灾区的核心区域岷县梅川镇永光村,遇到了因这场地震成为孤儿的3名孩子,并在第二天进行了独家报道,随后在2014年及2017年两次赴北京看望他们。(摄影/华商报 陈团结 编辑/王漠沙 《中国人的一天》第2946期)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是甘南草原向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是国家级扶贫困县和六盘山片区58个重点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17.27%。岷县境内海拔2040-3754米,低温干燥,自然灾害频发。
在2013年7月22日的那场地震中,这里是重灾县,不少道路损毁,通过地震灾区核心的路况极差。
地震当天,摄影师陈团结前往灾区,沿途看到不少灾民坐着三轮车撤出岷县。傍晚时分,在一处高土台上,有不少受灾的群众聚集在一起。
褚爱红、褚翠红、褚飞鹏三姐弟依偎在一起,71岁的奶奶眼含泪花,孤独无助的他们让人倍感心酸。此时摄影师知道了他们是孤儿,他们的母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父亲已在两年前去世。
8月初,褚家三姐弟被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接到北京救助,和他们一起被救助的还有同村另外四名孤儿。中华儿慈会孤儿成长救助中心把7个岷县孤儿接到北京抚养。一晃4年过去了,现在他们已经在北京上学,学习成绩上升得很快,其中褚爱红已经考上了大学,在银川上学,有三个孩子在不同学校的不同班级当班长。
北京的新妈妈
这些孩子被接到北京后,生活在北京郊区的孤儿成长救助中心“孤儿之家”,老师郝玉玲全职照顾着他们的生活,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郝妈妈”。
郝玉玲是北京人,早年在南方工作,后来在北京一所大学做舍管员。她喜欢孩子,在得知“孤儿之家”缺少老师时,毅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这里做起了“专职妈妈”。郝玉玲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小、这么懂事的孩子。”
几个年纪较小的孩子最喜欢亲吻郝妈妈,郝玉玲有点被动地享受着这份亲昵和爱戴。
生活中,郝妈妈改变了孩子们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宿舍里不能大声喊叫,要小声说话,要说普通话,见到客人要用礼貌用语,要讲卫生讲规矩等,唯有在饮食习惯上,孩子们还是不能舍弃爱吃面食的习惯。“讲普通话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郝妈妈说孩子们来的时候都说家乡话,她都听不懂,交流很难,她便在墙上张贴了很多宣传语,诸如“今天你说普通话了吗?”
郝妈妈说:“这个机构不仅仅是救助,还要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据她介绍,2010年玉树地震后,他们机构接到了北京的105个孤儿,19个已经考上大学。
郝妈妈的家在北京三里屯,自从和孩子们在一起后,就很少回自己的家,通常是她的儿子来“孤儿之家”看望她。郝妈妈喜欢在这里的工作,更喜欢照顾这些孩子的衣食起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