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1.25
千年油纸伞村两度濒临破产 他带全村人挺过难关年产30万把
本期作者:戴继民
江西婺源有个千年油纸伞村,两次濒临破产,手艺失传,在非遗传人戴根盛的帮助下转型并实现全村致富。
“中国温度”系列故事本期讲述江西婺源油纸伞村,两次成功转型并实现全村致富的故事。赣皖交界的小镇婺源自古盛产青竹,也艰难存活着一门古法油纸伞的民间手艺,而手艺人戴根盛几乎靠一己之力两次保住了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摄影/戴继民 编辑/汪晓为 《中国人的一天》第2947期)
今年57岁的戴根盛是甲路村油纸伞的非遗传承人,他用了近三十年的坚持,让甲路村濒临失传的油纸伞工艺得以发展。到2016年,甲路纸伞产量达30多万把,产值超过500万,解决了甲路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很多员工在伞厂学得制作工艺后还自主创业。
曾有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甲路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省级贫困村,在明清两代甲路村老街的制伞店铺就多达36家。图为戴根盛晾晒伞把。
随着时代发展和交通区位的变迁,特别是1970年以后受钢骨布伞的市场冲击,油纸伞开始远离生活,甲路制伞厂被迫停产,很多手艺人转行,上千年的甲路制伞一度到了失传的边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甲路村里会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仅剩4位老人。
凋零的油纸伞工艺令人惋惜,当时作为当地文化站站长的戴根盛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油纸伞上。1990年,戴根盛向乡政府打报告,如果组建油纸伞厂不仅可以让手艺延续,还可以让村民致富,乡里同意并借出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进行试验。图为油纸伞工序中的装伞键。
拿到5000元启动资金后的戴根盛立即组织了4名老艺人,日夜加班加点赶制了500把伞。由于没有客户资源,做完后戴根盛和老艺人用肩挑背扛辗转乘车将纸伞运到杭州,放在西湖边的店里代销,卖不出去的答应全部返还。经过半年的等待,代销油纸伞的老板打电话过来进货,油纸伞的市场才慢慢打开。
传统的油纸伞制作工艺需要经过选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等几十道工序,在甲路伞厂建立之初人手不够,戴根盛既是管理者,也是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习了油纸伞的整个制作过程。图为刷桐油,可以让油纸伞做到防水。
经过他和四位老艺人的艰难打拼,油纸伞厂的规模逐渐做大,还吸引年轻一代从业。现在,四位老艺人都不在了,但是在油纸伞厂也有许多跟戴根盛一起创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骨干,从青年奋斗到了中年。张细兰在伞厂穿线已经十六年了,现在一个月可以拿到近四千的工资。
2003年,戴根盛借了几十万将伞厂从政府手里买了下来,完全自己经营。刚开始戴根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销售上,现在销路慢慢稳定,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培养新一代的记忆传承人。自己的侄子戴开祥成了新一代的传承人,戴根盛把技艺倾囊相授。
二十多年的做伞经历,日积月累的工作,戴根盛右手的几个手指已经无法伸直。图为给伞架绕线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