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问东北人要去何方,他指着海南的方向
网易图片 2018-01-12
根据三亚市旅游局统计,在每年到三亚“猫冬”的50万异地老人中,3/4的人来自东北三省。而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仅哈尔滨籍的异地老人就有20万。编辑/简晓君
每年10月一到,许艳的朋友圈里又多出了一种可能性:刚发出的“椰树、浪花、穿短袖”的小视频,已经收到40多个来自“老铁”们的点赞了。自从2004年从民航退休后,每到冬天,许艳都会带着自己的吉娃娃,从哈尔滨飞到三亚过冬。
2017年11月,从北方飞来三亚的航班载着来越冬的“候鸟”。据三亚市旅游局统计,在每年到三亚“猫冬”的50万异地老人中,3/4的人和徐燕一样,来自东北三省。而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仅哈尔滨籍的异地老人就有20万。
自从1999年,第一列“夕阳红旅游专列”从哈尔滨驶出以后,三亚市中心的海月广场和白鹭公园,逐渐被脱掉了秋裤、口罩、雷锋帽的东北来客盘了下来。
白鹭公园被称为是全中国利用率最高的公园。无论是毫无头绪却充满热情的新来者,还是组建舞团的元老级人物,出于对广场的热爱,老头老太们在午饭之前、晚饭之后全情投入到“舞林江湖觅知己”的娱乐活动中,找回了当年大集体的感觉。而三亚本地人闻见树荫底下传来的重低音,绝不会逾越半步。
徐燕和老乡一起吃东北菜。她今年70岁,却感觉自己“已经在这里活了几辈子”。平时,她喜欢戴着大太阳镜,坐在棕榈树下,听哈尔滨大坝合唱团三亚分团在广场上排练。
正如厌倦了“沙滩配裤衩”的热带居民渴望一片北纬40°的雪花,全年有一半时间仰赖供暖系统的老杨,对冬日里也拍击沙滩的浪有着难解的执念。朋友圈小视频里的见闻引领着他来到了三亚,这是他利用温差躲过的第二个冬天。
雾霾和冷空气,让他觉得老家已经不再适合居住。去年,他花了180万人民币在这座滨海城市买了一套公寓,过上了形而下的养生生活。
用老杨的话来说,现在都地球村了,退休后攒够了钱,追求更理想的生活,没毛病。“要是有经济条件的还想留那儿,说明这个人思想上已经死了。”何况,不再担心在哧溜滑的冰面上摔死是真的,风湿关节炎不治而愈也是真的。“感谢三亚,给了我多活几年的机会。”他一边说,一边喝了口保温杯里的茶。
在老杨四十仍惑的年纪,中国的一南一北发生着两件看似无关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国企着手在企业内进行职位调动,铁西区工人们的“铁饭碗”,开始有了端不住的迹象。殆至九十年代后期,国企改制,“下岗”成了高频词汇。作为重工企业的据扎地,东北三省大受波及,双职工家庭倾时间面临生存的窘境。一些下岗工人走上街头,在胸前挂上“水暖工”、“电工”等证明自己生存技能的牌子,逢人便问:“要人吗,要人吗,我什么都能干。”
正当此时,数千公里外的海南也是一片哀鸿遍野之景。自1992年南巡讲话后资本一涌而入的房地产市场,在一轮管控以后局破当场。留给海南的,是不良贷款与积压的烂尾楼,300元一平米的房子遍地都是。三亚海口,小孩在烂尾楼前玩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