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38期:在重庆“城中村”生活
凤凰图片 2018-01-11
重庆新桥工业园区,一名穿着时尚的女子走出小巷。作为乡村居民迁徙城市的落脚点,这里也被称为“城中村”。在每一栋素面的水泥方块建筑里,都可以听到同样的故事:从外地搬迁而来,努力奋斗,供养家人,认真储蓄,规划未来,仔细盘算着自己的每一步。王远凌/摄
新桥工业园区位于重庆歌乐山山脚下,片区遍布着蓝色彩钢屋顶的自建屋。大点的多是厂房仓库,小点的多作居住使用。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紧邻城市的村民低价甚至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并迅速从自建、租建中获利。
作为还居住在这里且为数不多的原住民,胡国民的样貌和穿着与那些进城找活路的人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82岁的他打小就住在新桥,解放后他去附近的新桥医院当帮工,几年后参了军,退伍后被分配到离城市更近的军工厂上班。就这样,他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了让人羡慕的大工厂里的工人,然后一直干到了退休,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这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当地农民在90年代以后修建起来的自建房,都在三层以上,并且形成一个独立的私人院落。胡国民家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别人家的房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泥土色外墙,因为没有人会在乎这些房子的外观。然而,胡国民把自己的门口刷成了明亮的黄色,这让他家那扇朱红色的大铁门也变得格外醒目。胡国民自豪地说,这是今年新刷的,他只是觉得自己家的房子太单调了,不想跟别人家一样。
除了原住民,还有一部分拆迁户来到这里建房子。冯成芳就是因为修建成渝高速成了拆迁户,不但获得还建房,还有补偿款。用这笔钱,他们联合了其他两家人来到这个十多公里外的村庄,修建了一栋高四层、超过二十个房间的自建屋。在这二十个房间中,有八间是属于她们家的,每间面积十平方左右,月租金在100元到150元之间。冯成芳说这个价格几乎维持了十年。
随后的十几年,冯成芳一直生活在这里,当着包租婆,开个麻将馆,再加上丈夫的工资,收入已经绰绰有余。现在虽然城里面有房子,也不愿意回去住。图为不同时期修建的房屋依山而建,厂房和居民楼混杂交错,很有重庆城市地貌的特色。
与其他人不同,胡俊兰一家人从建国后成立重庆铝制品厂开始,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胡俊兰的先生在铝制品厂上班,后来女儿也到厂里接班。她现在跟女儿做邻居,住在职工宿舍的单间里,没有卫生间,条件很艰苦。
胡俊兰的左邻右舍都把房子租给了打工者。在这里,“房屋出租”的字眼随处可见。虽然胡俊兰后来在城里买了房,但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搬到城里居住。
58岁的高家英是从城里嫁到新桥的。刚来的时候,她觉得这里就是农村,但退休后因为身体的原因,又回到这边居住,反而感觉远离城市生活挺自在的。
和中国很多的“城中村”存在着各种卫生与安全问题不同,在新桥工业园内,你能看到少有的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而且这里依然显现着一种物美价廉的繁华,并依靠廉价的居住成本吸引着一大批外来者,他们在这里过着打工赚钱、租房度日的生活。 |